《出师表》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出师表》资料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把握结构。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出师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其时蜀汉已从亭(今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阅读本文应着眼于“出师”这两个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诸葛亮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跟后主刘禅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的关系(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因此,出师后的国内政局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为此,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面又向他举荐人才来管理“宫中”“营中”之事,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力伐魏,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二是要看诸葛亮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北伐的决策,实际上是诸葛亮的决策。当时在蜀国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些人持静观态度,反对立即出兵。在这篇表文里,没有重提这种争论,只是对出师原因做了适当的说明。这种说明没有反复陈说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为此,他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据以上说明,可将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第二部分(6、7两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三部分(第8段)明确归纳各方面的责任。第四部分(第9段)表文的结束语。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具体地说,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因此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贤臣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了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已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第三部分中,“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二、问题研究1.诸葛亮为什么要出师伐魏?诸葛亮在这篇表文的开头就提到“益州疲弊”,却又要出师伐魏,这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其实不然。要弄清这一点,必须首先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和伐魏前的准备工作。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他在初见刘备时就提出了两条进军路线:一条是从荆州出兵进攻宛(今河南南阳)、洛(今河南洛阳);一条是从益州进攻秦川(今陕西、甘肃两省秦岭以北地区)。这个“钳形攻势”的设想本来是可行的。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吴国在亭战役中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了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谓“益州疲弊”,就是指这种局面而言。在这样的形势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223—227)来为伐魏做准备。主要措施有:(1)跟吴国通好──223年,刘备病死,诸葛亮开始执政,派邓芝去吴国,劝孙权跟魏绝交,使蜀国在外交上取得一个重大的胜利,便于全力对付魏国。(2)加强内政建设──主要是制定“汉科”作为一国的法度,并认真执行,做到“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使社会风气大大好转。(3)平定南方的叛乱──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直到滇池,平定南方的叛乱。分益州、永昌两郡为建宁、云南、兴吉、永昌四郡,任用本地夷人和汉人做官吏,使夷汉关系得到改善,这就是表中提到的“五月渡沪,深入不毛”这件事。此外,从表中“兵甲已足”这句话可以看出,在这五年里诸葛亮在战备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可见,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2.文章陈述的重点是什么?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本文内容的重点是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又有三点内容,即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亲贤远佞这一点正是全文主旨所在,理由如下:(1)表文中谈到前两点(即开张圣听和严明赏罚)时,都是从正反两面加以申说,可见是有针对性的。因为刘禅平日宠信宦官一类小人,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在诸葛亮远离国都的情况下,“忠谏之路”很可能被堵塞,“内外”也可能“异法”,结果必将导致国内政局的混乱。因此,能不能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关键就在刘禅是否能“亲贤远小”这一点上。(2)表文中用了较多的篇幅谈“选贤与能”,在政事安排上又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其中指名提到的有四个人,即郭攸之、费、董允和向宠,提官职而未指名的有三个人即陈震、张裔和蒋琬。这些人都是王佐之才,平日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在表文中只着重地称赞他们的优良品格,说他们“志虑忠纯”,是“贞良死节”之臣;又特别强调他们是先帝“简拔”出来的,值得信任。尤其发人深思的是,文中还插入一段往事的追忆,说明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从而引出全文最重要的一个结论:亲近贤臣,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3)亲贤远佞的思想是贯穿全篇的。从文章的第三部分可以看出,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为己任,而把国内的责任完全交给了郭攸之、费、董允等人;而郭攸之等人是否能尽到自己的责任,关键又在刘禅身上。如果刘禅能够亲贤远佞,这些人自然能尽到自己的责任。表文中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劝勉刘禅,就是希望刘禅亲近贤臣,听取他们的“兴德之言”;能如此,则赏罚自然分明,国内政局也就可以继续保持稳定了。总而言之,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是希望刘禅能够亲贤远佞。表文开头说的“先帝遗德”,末尾说的“先帝遗诏”,也都是指此而言。三、诸葛亮故事汇萃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于是后世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刘备“三顾茅庐”于南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舌战群儒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四、课外知识拓展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对诸葛亮的惋叹。你还知道跟诸葛亮或《出师表》相关的诗文名句?试写出一二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2、写出和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歇后语成语(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注解: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身。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2)运筹帷幄注解: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出处:《汉书·高帝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3)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注解: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歇后语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刘备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门角里藏着诸葛亮——暗中盘算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诸葛亮当军师——足智多谋;名副其实诸葛亮的丑妻——家中宝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诸葛亮吊孝——假仁假义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诸葛亮斩马谡——执法如山;不念旧情诸葛亮借东风——将计就计;金蝉脱壳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己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