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前赤壁赋》鉴赏1、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如何?2、作者当下的人生际遇如何?3、作者一贯的襟怀抱负如何?阅读准备:知人论世是前提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诸多领域,影响之大、之广前所未有。政治环境:王安石变法科举考试耀目之星仕途前景不可估量(下放凤翔县)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黄州团练副使)个人际遇:登高跌重济世救民一展才华襟怀抱负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襟怀抱负去年东坡抢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野炊花间百无物,杖头为挂一葫芦。已倾潘子错煮水,更觅君家为甚酥。襟怀抱负北大卖猪肉毕业生半年开店31家年薪百万隐居终南山定风波•苏轼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襟怀抱负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苏东坡突围》•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赋是以“铺采摛文,体悟写志”为手段,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一种有韵文体。它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赋必须押韵,这是赋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主要特征。起于战国,盛于两汉。文体介绍1、借景抒情2、用典寄托3、直抒胸臆阅读过程:情绪变化是线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前赤壁赋》文本解读问题1:“壬戌之秋”,苏轼的政治处境和人生际遇如何?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距“乌台诗案”(1079)已有三年,被贬黄州(1080)已有两年,苏东坡46岁,他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靠种田帮补生计。密码1“壬戌之秋”年富力强,含冤被贬生计困顿,前途渺茫问题2:苏轼的这种处境在文中有怎样的表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密码1“壬戌之秋”游移不定的精神状态个人的渺小找不到根基的精神失重扣舷而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1、形似楚辞2、自比屈原3、感叹似水流年倚歌而和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1、声音悲凉2、情感怨苦,袅袅不绝3、有所寄托密码1:“壬戌之秋”功名失意之秋人生苦难之秋小结1壬戌之秋问题1:赤壁在哪里?是一个怎样的地方?问题2:苏轼在《赤壁赋》想到了哪个英雄人物,进行了怎样的描写,用意何在?密码2:赤壁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诗在人亡,物是人非胜败转瞬,云烟过眼密码2:赤壁相比曹操,此刻的“我们”又如何?(破荆州,下江陵)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固一世之雄也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密码2:赤壁我们的存在感和人生价值又在哪里呢?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对比阅读他行,我不行他都不行,我更不行感怀凭吊之所伤心悲叹之地小结2赤壁《前赤壁赋》多次出现了对“月”的描写,请将这些描写“月”的文句找出来并加以归类,试分析不同类型的“月”分别具有哪些特点,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与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月”这一意象从现实的困境中超脱出来的呢?密码3:七月既望《前赤壁赋》的“月”自然之月诗中之月哲思之月寄托之月密码3:七月既望问题1:苏轼对“自然之月”做了哪些描写?正面描写: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侧面描写: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问题2:“自然之月”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主体意象:全文笼罩在月光之下,是情思和哲理的生发点和谐统一:月与江、山、风、水互相依存,互相融合自然之月问题1: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诗中之月”?宴游之初: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凭吊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问题2:“诗中之月”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与自然之月融合、与诗人雅兴融合、与情绪变化融合诗中之月问题1:“月”引发了“客”的哪些哲思?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月(江水):是永恒的象征,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月(江水):唤起人生的渺小感、虚无感、无助感哲思之月问题4:“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一句中“物无尽”很好理解,作者以“月”为例做了正面阐释,那么,“我”为什么会“无尽”呢?解说:欲知“我无尽”,首先要找到对我来讲,什么是“不变”的。其实作者在曹操的描写中已经暗示这一点,苏轼本人的生平也是“我无尽”的明证。应该说,作者在这找到了自身永恒存在的价值,只是没有明言或不变明言而已。哲思之月问题:通过对月的理性思考,作者认识到了生命的某个层面是可以永恒的。然而,当下人生的失意和苦难仍然存在,又如何度过这个“多事之秋”呢?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寻得人生的寄托:山水之乐,风月无边寄托之月眼中所见之景,口中吟诵诗篇心中永恒之象,现世精神家园小结3七月既望问题:找出文中两处泛舟的描写,试比较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篇首: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情感:貌似逍遥,内心孤独,漂泊失所,状如蜉蝣篇末: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情感:真正逍遥,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来密码4:泛舟赤壁之游的载体情感心境的外化小结4泛舟问题: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发现苏子与客在一问一答之间,走出了人生的困境,在赤壁这个英雄之地,实现了一次人生的逍遥游。有人不禁会问,文中的“苏子”就是苏轼本人吗?“客”是否确有其人?他们真的在赤壁有过这一番游历吗?从文章内容上看: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客即是我,我即是客。从文体特点来看:对仗押韵,注重文采,体物铺陈,主客问答密码5:苏子与客身外化身天人交战小结5苏子与客逍遥苦难1、人格魅力:辩证处世、正直进取、旷达乐观、真纯淳朴、胸怀天下等2、文学成就:文: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苏黄”(苏轼、黄庭坚)词: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辛”(苏轼、辛弃疾)等3、文化遗产:书画成就:“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前赤壁赋》被董其昌誉为“《兰亭》之一变也”食文化(东坡肉等)酒文化(自酿养生酒)茶文化(自制紫砂壶)服饰文化(东坡帽、东坡巾等)4、为官政绩: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兴办医院、学校等为民办的实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泽被后世。苏轼是如何得到了永恒的1、“人生最难抛的是荣华”。哲学思想和理性思辩使苏轼悟透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是身外之物,如过眼云烟,不必强求。2、“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集文化之大成的苏轼用丰厚的人文底蕴让自己在寂寞中淡泊沉静下来,与自然山水对话,与历史人物对话,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寂寞也使苏轼在孤灯下写完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寂寞使苏轼如此美丽。寂寞使苏轼真正地成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