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域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60420课程名称:区域规划原理英文名称:ThePrinciplesoftheRegionalPlanning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总学时36,其中理论学时36学分:2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区域规划是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它以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为指导,以区内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现有的技术经济构成为依据,考虑地区发展的潜力和优势,在掌握工农业、交通运输、水利、能源和城镇等物质要素的基础上,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和安排。本课程继承国内外区域规划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实践成果,系统阐述了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在明确区域规划性质及其任务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发展条件分析与优势判断,从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发展组织、城镇体系规划、基础设施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发展管制等多方面展开深入分析,并给出了区域规划编制程序及其内容框架。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为我校城市规划专业和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结合区域发展条件分析与优势判断,从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发展组织、城镇体系规划、基础设施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发展管制等多方面展开深入分析,进行区域规划的编制。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区域规划导论(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区域规划的性质;2.了解相关的区域发展理论;3.了解区域规划的任务。(二)教学内容2第一节区域规划性质主要内容:区域规划概念,区域规划性质,区域规划地位第二节区域发展理论第三节主要内容:核心-边缘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渐进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研究新动向第四节区域规划实践主要内容:国外规划实践,国内规划实践,区域规划原则第五节区域规划任务主要内容:确定发展方向,区域合理布局,人口居住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生态良性循环,社会经济协调(三)课后练习结合老师课堂所讲内容,阅读教材及相关参考书,复习本章内容。(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以课堂多媒体的讲授为主。第二章区域发展分析(一)目的与要求(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自然环境条件主要内容:自然条件分析;生态环境评估第二节社会经济基础主要内容:社会发展分析;经济基础评价第三节综合比较优势主要内容:市场竞争体系;比较优势判断第三章区域发展战略(一)目的与要求(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发展战略概述主要内容:发展战略涵义;发展战略内容;发展战略特征;发展战略回顾第二节战略指导方针主要内容:指导思想确立;战略方针制定第三节战略目标定位主要内容:发展目标体系;发展结构协调;发展目标定位第四节战略实施措施主要内容:战略重点选择;战略布局模式;战略实施步骤第四章产业发展组织(一)目的与要求(二)教学内容3第一节产业结构诊断主要内容:产业结构概述;产业结构分析;产业结构问题第二节优势产业选择主要内容:优势产业特征;产业选择基准;优势产业确定第三节结构发展导向主要内容:结构演进规律;结构组织原则;产业结构规划第四节产业空间布局主要内容:产业布局原则;产业集群发展;各类产业布局第五章城镇体系规划(一)目的与要求(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城镇体系内涵主要内容:发展研究历程;城镇体系概念;城镇体系特征;规划内容构成第二节城镇体系类型主要内容:类型划分及主要特征;发展要求和规划重点;中国城镇体系的类型第三节职能分工结构主要内容:城镇职能分类;职能结构规划第四节等级规模结构主要内容:等级规模分布;区域人口预测;城市化水平预测;等级规模确定第五节空间发展结构主要内容:空间布局类型;空间演变过程;规划指导思想;空间发展规划第六节网络结构规划主要内容:网络联系形式;网络结构关系第六章基础设施配置(一)目的与要求(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区域交通运输主要内容: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条件分析;交通网络规划第二节区域水利系统主要内容:水利系统构成;发展建设条件;水利设施规划第三节能源设施系统主要内容:能源设施分类;发展现状分析;能源开发利用;设施系统规划第四节区域防灾减灾4主要内容:防灾减灾体系;防灾减灾规划第七章生态环境建设(一)目的与要求(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区域环境保护主要内容:环境保护问题;环境保护目标;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环境规划第二节区域生态建设主要内容:生态建设涵义;生态建设内容;生态建设措施第八章区域发展管制(一)目的与要求(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区域管制概述主要内容:区域管制概念;区域管制内容;区域管制作用第二节区域管制导则主要内容:淡化行政区划;生态环境优先;优化产业分工;空间开发有序;区域设施统筹;公共资源共享第三节区域管制措施主要内容:综合管制区划;规划实施衔接;管制机制架构第九章区域规划编制(一)目的与要求(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区域规划过程主要内容:规划组织及流程;目标和任务确定;数据收集与分析;建立模型与预测;方案拟定与评价;规划实施与反馈第二节规划方式程序主要内容:规划工作方式;规划编制程序第三节编制内容框架主要内容:基础资料搜集;基础资料分析;规划编制方法;规划成果编制第四节编制实证解析主要内容:区域综合分析;规划指导思想;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开发重点;基础设施规划;社会设施配置;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发展管制5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习题课讨论课实验其他教学环节小计第一章300003第二章300003第三章300003第四章300003第五章300003第六章300003第七章300003第八章300003第九章3324012合计27324036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1]张沛主编,区域规划概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2]魏清泉编著,区域规划原理和方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3]彭震伟主编,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专业系列教材),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4]吴殿廷主编,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武延海著,中国近现代区域规划(清华大学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系列教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6]杜宁睿编著,区域研究与规划(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与建设系列教材),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7]孙海鸣,赵晓雷主编,2005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及统筹发展,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5[8]张伟等著,城市与区域规划模型系统(新世纪中国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丛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七、其他说明大纲修订人:王继增修订日期:2007年10月18日大纲审定人:谢勇邓金川审定日期:2007.106《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URPL1067课程类别:专业教学课程授课对象:城市规划专业开课学期:8学分:2学分主讲教师:夏杰指定教材: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一、教学目的:《区域分析与规划》是城市规划专业专业课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区域分析与规划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从事区域规划管理和研究的基本能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区域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研究和制订区域发展战略的基本方法、基本掌握区域产业布局和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的方法和基本规范、掌握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要点、了解区域系统规划的基本方法、掌握区域规划编制的基本程序和规范。二、课程内容绪论(2学时)区域分析简介(4学时)7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2.区域经济分析3.区域发展分析4.区域经济增长分析区域规划概述(2学时)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3.区域发展战略制定区域发展战略(4学时)1.区域产业演进模式2.第一产业布局3.第二产业布局4.第三产业布局区域产业布局(4学时)1.基础设施建设理论82.区域交通体系规划3.区域给排水规划4.区域电力规划5.区域电信规划区域基础设施规划(4学时)1.基础设施建设理论2.区域交通体系规划3.区域给排水规划4.区域电力规划5.区域电信规划区域城镇体系规划(4学时)1.城市体系理论2.城市体系规划3.城镇发展区域条件评价4.城市发展战略95.城镇体系结构规划6.城镇体系规划的新理论区域系统规划(8学时)1.概述2.区域发展规划指标体系3.区域规划网络技术4.区域结构功能分析5.区域发展预测技术6.区域规划优化方法7.区域规划决策评价系统8.状态空间和卡尔曼滤波法第九章区域规划编制(2学时)三、各章课时分配表章序号章内容学时数第一章绪论2第二章区域分析简介410第三章区域规划概述2第四章区域发展战略4第五章区域产业布局4第六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4第七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4第八章区域系统规划8第九章区域规划编制4总计34参考书目:彭震伟:《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黄光宇:《区域规划概论》,王琉基:《区域系统规划工程》,卢凤君等:《地域系统规划设计的理论及运用》执笔人:夏杰__2009_______年__11__月_27___日101、区域发展的理想模式:是一种向往的社会和经济体系,是一种想象的合理的结构,是当代人们掌握的知识、技术、行为方式对未来发展目标的描述。102、区域发展目标:(1)总体发展目标:区域发展战略方案的高度概括,目的在于明确区域发展方向,概括追求的区域理想模式的总体面貌。(2)具体目标:是一系列的指标体系,以总体目标为依据,又是总体目标的具体反映。包括经济目标(总量、效益、结构)、社会目标(人口构成、人口总量、物质生活水平、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建设目标(空间结构、空间规模、环境质量)。11103、区域地位:是指某区域系统中或同一层次中的排序、重要性、所起的作用和影响。评估区域地位目的在于明确区域在地域分工中所处的位置,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能起的作用和适宜扮演的角色。104、经济发展的阶段论:传统发展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群众性高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105、区域优势与劣势:两者是相比较而言的,确定区域的优势和劣势,通常需要两种比较:区内比较和区际比较。区域优势包括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产业优势等。潜在的劣势转化为优势的条件是:技术上可能,经济上有利、生态上允许、整体上适宜。106、区域容量: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包括水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等的研究便成了区域容量研究的主要内容。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人口承载力=土地生产力/人均营养水平)107、创新:可以看作是一项发明被首次应用于一个新的领域,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原料、新市场、新组织。类型: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创新活动要素:机会、环境、支持系统、创新者。具备的条件:专门人才、充足的资金和灵通的信息。特点:突出性、随机性、偶然性。108、技术扩散:指创新技术通过市场或非市场的渠道的对外传播。创新是扩散的基础,扩散是创新的目的。经历的阶段:介绍阶段、扩散阶段、成熟阶段、衰落阶段。109、总体环境的分析评价:(1)审时度势,了解世界发展变化的总趋势;(2)了解全国的经济发展形势,自觉接受全国或高层次区域发展战略的约束;(3)了解周边地区的情况,分析区域与周围地区的关系。110、产业环境分析:产业结构分析、生产状况分析、产品状况分析、产品市场状况分析、产品生产环境分析。产业环境基本上是从同一行业的全体的角度去分析,而企业或公司环境更多的是单一企业或公司的角度去考虑。111、战略构想:将对区内发展条件和区外发展环境的分析研究的结果,综合思考出一条适合未来要走的路。其基本原则是:对区域发展的机会和障碍、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作综合分析研究。112、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1)经济发展战略模式:A、自主发展战略:要发展就要独立,要摆脱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B、高速增长战略: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要赶上先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