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氨(人教版化学必修1)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马云云一、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分析1.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对于氨的教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不同的非金属化合物在性质上的各自的特性、相似性,认识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体会化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而《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则将其细化,要求知道氨的用途、物理性质、了解氨的水溶性、与酸的反应;了解氨水的碱性、氨水的成分及一水合氨的不稳定性,知道氨的实验室制法,认识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高中阶段学习到的唯一的碱性气体,人教版教材把该内容放在必修一最后一个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对前三章以及本章非金属硅、氯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在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对比、类比的学习方法,体会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思维。另一方面通过对氨的特殊性质的认识,让学生在已有的学科观念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元素观、转化观、分类观、以及化学的价值观等形成辩证的认识,也为以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了感性认识的材料。就本节内容而言,人教版教材以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为主线,苏教版教材则侧重于以学生认知顺序为主线,从氮对植物生长、氨对解决世界粮食危机方面重要性引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人类生存的作用,进而激发起对氨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使教学更加高效,值得借鉴。2.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时对氨、氮肥等知识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了解,而在本课学习之前又较为系统的学习了典型金属及非金属硅、氯的重要化合物知识,初步了解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这些知识为本课氨与水、氨与酸的性质探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而在能力方面,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在对比学习、实验设计和操作方面缺乏训练,可能会在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产生困难。根据建构主义理念,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如何为学生设计好学习新知识的阶梯,帮助学生顺利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二、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和认识氨气在日常生活、生产的应用实例,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化学学科价值观。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了解氨气的重要物理、化学性质及检验方法,了解氨水的组成,对已有的元素观、转化观、分类观等学科思想形成辩证的认识。3.通过氨、铵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4.通过对氨气的组成、性质、用途、制法、检验等方面的关系的综合分析,进一步体验研究物质的一般思维方法。三、重点难点:氨的化学性质;氨水的组成;学生实验观、转化观、分类观的完善。四、教学流程设计图布置作业总结提升实验分析评价反思形成结论形成结论资料分析理论推测观察分析制订方案实验探究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依据情境,提出问题:氨如何转化为氮肥?假设1:直接施用假设2:转为液态假设3:制成固体实验探究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PPT图片:1、植物生长需要氮;2、自然界中氮循环;3、工业合成氨及其作用观看、相互讨论、交流感知氨在生产、生活、人类生存中的重要性,认识工业合成氨的化学反应让学生认识化学在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氨的好奇心。依据问题提示,进行科学探究,了解氨的相关性质、用途1.提出问题:氨是如何转化成氮肥,应用于农业的2.引导学生形成假设,分析假设依据教师引导,分组讨论,依次形成几种假设:1.直接施用;2.转为液态施用;3.制成固态物质施用1.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问题—假设—方案—验证—分析—评价—结论。3.通过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形成科学的实验观。4、理解氨碱性气体的独特性,完善以往的分类观、元素观,形成辩证的思维。1.提出问题(1):氨能直接作为氮肥施用吗;2.对学生已会的有关氨的性质进行归纳依据已有知识,结合实物观察,分组讨论:获得氨的相关信息,对假设1形成结论1.提出问题(2):如何将氨转化为液态物质2.介绍液氨的用途依据氨的性质,讨论可能的途径,并分析其可行性1.引发思考: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氨的溶解;2.实验演示:喷泉实验;3.指导学生,实验探究1.分组讨论,形成可能方案;2.观看实验,分析实验原理;3.利用仪器,改进并完成实验,归纳现象;4.分析实验现象,形成实验结论1.引导学生,根据氨水的组成预测—验证氨水的性质;1.理论推导:由氨水成分预测氨水可能的性质;2.实验验证:氨水引导学生从微粒观的视角,形成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2.介绍氨水的肥料史;提出问题(4):为何氨水不能成为氮肥主角不稳定性;3.归纳氨水性质、书写方程式,评价氨水肥料的优缺点。定用途的思想。培养学生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意识1.提出问题(4):如何将氨转化为固态铵盐;2.介绍书上演示实验;3.指导学生完成实验1.依据氨水性质,预测氨与酸的反应;2.进行实验验证;3.归纳实验现象,形成结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思想。1.提供资料,引导学生推测铵盐性质;2.提出问题(5):如何合理施用铵态氮肥;3.介绍氨气的实验室制法依据提供资料进行讨论,推测铵盐的性质、归纳铵态氮肥施用的注意事项,理解氨气的实验室制法与工业制法选择角度的不同提升学生运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工业制法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观总结提升:归纳本课的收获:1.方法收获:简述本课的学习过程。2.知识收获:(1)氨的性质及用途;(2)几种含氮物质的转化1.回顾氨的探究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2.梳理、小结氨的主要性质、用途,使知识条理化;通过总结,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程序,学会运用分类观、转化观使知识条理化。拓展视野PPT介绍:氨的催化氧化反应原理,用途及对人类的产生的影响观看、讨论,再次感受氨对人类的重大影响利用科学史话,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六、教学设计反思本课教学设计依据“从化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的教学理念,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创设情境,进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本课在教学上采用了特定情境下的“问题链”教学法,以“氨是如何转化为氮肥”等一系列问题为“明线”进行氨的性质探索,从学生已有知识(主要为氨的物理性质)出发,结合氨的系列性质实验,层层深入探讨氨的化学性质,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在“为何氨水不能成为氮肥的主角”这一问题环节,利用实验现象“氨水使酚酞变红”引发学生对氢氧根离子来源的预测、推理、验证,进而获得氨水的成分、性质等结论,并对此进行评价。旨在提升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实验观、“结构—性质—用途”的微粒观,最后通过氨区别于其他非金属氢化物(如HCl)的独特的碱性气体特征,完善以往的分类观、元素观,形成辩证的思维。本课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农业生产应用之中,让学生用“微粒观”、“转化观”分析问题,树立学生正确的“绿色化学观”及“化学价值观”,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理解化学与科技、社会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