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多元化用人模式初探——以S市委党校为例开题报告正文:一、研究背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参公事业单位”)是指经审批依照《公务员法》对其工作人员实行管理的事业单位。参公事业单位作为一类特殊的事业单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体制,国外没有准确对应的名词,只有类似的“非营利组织”、“公立公益行政机构”、“独立于政府和工商企业之外的中介性组织或部门”等部门,但这些与本文所研究的具有法律、法规授权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以及使用事业编制、工资福利由国家财政全部负担的参公事业单位不同。2005年5月,《公务员法》颁布,从法律的角度确定了参公事业单位的身份。2006年8月,原人事部出台了《关于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详细规定了符合参公事业单位的条件及其审批权限、程序等。2006年9月,《关于印发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党中央、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名单的通知》的下发,参公事业单位制度开始实践。据统计,在我国超过4000万的事业单位员工中,“参公”人员约有90万。在中央层面上,目前党中央和国务院直属的事业单位中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共有19家。另外,还有若干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实行参公管理。2006年8月,《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机关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意见》将包括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内的21个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机关纳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范围。在地方,参公事业单位的情况比中央层面的参公事业单位复杂。首先,中央层面的参公事业单位为地方设立了标杆。按照“上下对口”或“上行下效”的常规,有些事业单位在中央层面实行参公管理,在地方层面通常也要参公管理。例如,各级中共党校和行政学院。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一直沿用党政机关的用人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这一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存在用人机制不灵活、人工成本高、工作效率低等问题,为激活用工制度、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在聘用合同制度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多元化用人模式,成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尤其是参公事业单位,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投入不充足、人手不够用、历史遗留问题等一系列原因,产生了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合同制人员、劳务派遣人员、临时工、上级党群组织派驻人员等多种用人形式并存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存在给参公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带来了一定阻力,给单位的和谐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和谐因素,也给单位规范用人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本文研究的问题是一个全新的视角,目前并没有系统研究这一问题的书籍或者论文可资借鉴。因此,文中只选取了笔者较为熟悉的工作单位S市委党校多种用人形式并存的现状作为例证,希望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对参公事业单位产生多种用人形式并存的原因、由此引发的问题,分析在多种用人形式并存的情况下如何促进参公事业单位和谐健康发展,以此为参公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二、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发展的今天,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参公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迫在眉睫,对促进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社会各界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关注和研究的焦点集中在编制核定范围内的人员(即“聘用”用人形式的事业编制人员。编制内人员还包括“录用”用人形式的行政编制公务员,但“录用”用人形式的公务员不作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对象。)的全员聘用和岗位设置管理问题上,基本没有涉及到事业单位内部编制外其他用人形式的人员(如“招用”用人形式的合同制职员、“劳务派遣”用人形式的人员、“其他情形”用人形式的临时工和上级党、工、青、妇组织派驻人员)。事实上,编制外用人形式的人员既客观存在,又是一个比较大的群体,忽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就会给参公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带来极大的阻力。参公事业单位多元化用人模式还将在一段时期内存在。研究参公事业单位元化用人模式问题,将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供另一个视角,将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理论作出有益探索和补充。参公事业单位是是政府部门的延伸,它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政府部门的意志,对社会而言它代表着政府部门的形象。因此,参公事业单位政治文明的程度是国家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好参公事业单位多元化用人模式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规范和约束参公事业单位人员,提高多元化用人模式下人员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程度,保障编制外人员的权利和地位,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可以提高参公事业单位政治行为文明程度,促进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参公事业单位多元化用人模式的存在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比如参公事业单位工作量大,工作任务繁重,然而,一个参公事业单位的编制数量是由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定,或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会同单位主管部门共同核定的,并且对参公事业单位的编制内岗位有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等一系列的严格控制,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稳定性,不可能随事业单位工作量的加大而随时变化人员数量,这就导致一些参公事业单位招聘一些“招用”的合同制员工、“劳务派遣”的人员和“其他情形”的临时工来补充人手。这些编制外用人形式的人员在工资待遇、养老保障、社会地位、考核体系、任务量、晋升机会等多方面与编制内的人员存在较大差异,有失公平公正,这不仅影响了编制外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给参公事业单位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影响了参公事业单位和谐健康发展氛围的形成。只有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形成应对办法,才能促进参公事业单位内部的和谐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文献综述国外没有事业单位这种管理体制,而从用工模式的研究方向看,目前相关研究成果或者是用工模式多元化理论研究,或者从实证角度研究影响用工模式选择的具体因素,但研究角度多是立足于企业,因此,本文前期研究状况综述从国内的有关研究状况展开:1.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研究国内以事业单位人事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书籍较多,研究角度多注重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问题和如何用人问题。如:陆学艺、顾秀林编的《中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研究》,收录了多位专家学者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面的论文,多角度地论述了中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背景和进展、体制环境、人才管理和开发等方面问题;李欧著的《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从政治设计的角度研究事业单位改革,对事业单位的界定、起源、改革历程、改革目标、改革思路等做了较为透彻的研究和分析,书中将“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单独的一章加以论述,介绍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及内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建设两方面内容。2.多元化用工的定义2008年国家重新制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有关劳务派遣的规定,使企事业单位的用工方式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激活用工制度、降低人工成本、规避用人风险、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许多事业单位逐渐打破单一的劳动合同制和聘用合同制度,引入了劳务承包制、派遣制、事业单位公司制用工等多种用工方式。相对于单一的劳动(聘用)合同制度,这种多元化的用工方式具有相对的复杂性,并产生了一些经营、管理新问题。许多文章就事业单位多元化的用工方式进行了探讨,如吴嘉浩的文章《企事业单位多元化用工的动因、偏差及对策———新劳动合同法背景下构建和谐用工制度的思考》认为充满多元化因素的市场化经济是实施多元化用工模式的本质原因。多元化用工是指企业根据岗位的特征以及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劳动者建立不同形式的用工关系,包括各种用工形式的员工在企业工作时形成的所有和劳动、劳务方面有关的内容。不同的企业实行多元化用工的动因也不一致,事业单位是为了摆脱人员编制的束缚与经营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突破工资总额上下限的束缚。3.多元化用工的分类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中明确给出了关于签订协议内容规范的条例,里面规定合同形式可分成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三类。同时,工时制度按规定又有标准和不定时(即特殊)之分。所以,二者的交叉联合就可以归纳出六种类型的劳动用工。此外,新《劳动合同法》已经正式以法律形式明确规范了劳务派遣方式用工和非全日制用工。综上可知,我国理论上有八种合法的用工形式。刘银花在《当前公司用工方式选择初探》中以一种更加简单明了的方式将其简化分类,我国现有的用工方式可以分为直接用工和间接用工,其中,前者包括劳动者直接与企业签合同的自主招聘以及企业和劳动者都与第三方劳务企业签合同的劳务派遣,而后者主要就是指业务外包。四、理论框架、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难点1.理论框架论文在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发展背景下,对参公事业单位多元化用人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借用公共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管理心理学理论等,在探析参公事业单位产生多种用人形式并存的原因、由此引发的问题的基础上,寻求促进参公事业单位和谐健康发展的新途径。2.研究目标本文通过描述笔者所在参公单位——S市委党校目前多元化用人模式的现状,分析参公单位形成目前多元化用人模式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多元化用人模式下通过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参公单位内部人员的和谐相处,保持单位内部和谐稳定,从而推进参公单位各项工作更加顺利有效地开展。3.研究内容一、绪论(约9000字)1.1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约2000字)1.11选题的背景(约1000字)1.1.2选题的意义(约1000字)1.2研究的内容和目标(约2000字)1.2.1研究的内容(约1000字)1.2.2研究的目标(约1000字)1.3.研究的方式和方法(以S市委党校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分析法,调查问卷法和个别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约1000字)1.4论文要解决的问题(由1.3研究所得,约1000字)1.5文献综述(约3000字)二、参公单位发展的沿革(约4000字)三、参公单位多元化用人模式的现状分析(约1万字)3.1编制内人员(约3000字)3.1.1录用制公务员(约1000字)3.1.2聘用制教师(约1000字)3.1.3聘用制职工(约1000字)3.2编制外人员(约3000字)3.2.1合同制员工(约1000字)2.2.2临时制日工(约1000字)2.2.3其他形式人员(约1000字)3.3S市委党校多元化用工模式的现状(约4000字)四、参公单位多元化用人模式存在的问题(从法律法规、岗位设置、人员配置、工作效率、薪酬分配等方面来看约3000字)五、参公单位多元化用人模式问题原因分析(约3000字)六、参公单位多元化用人模式改革探讨(约3000字)七、结论4.研究难点从参公事业单位用人模式的研究视角切入来探讨其成因和存在问题的先期文献资料较少,对于笔者这样一个初涉领域的研究者来说,缺乏充足的理论借鉴和经验参考。参公事业单位种类很多,笔者选取自身工作单位S市委党校作为研究对象有其代表性的同时也有其局限性,鉴于人力资源的匮乏和时间受限关系,笔者无法通过实证比较其他类型的参公事业单位和其他城市的参公事业单位,这将无法去除考察结果的地域特色,导致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这将会是本研究的主要缺陷所在。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通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文献综述,以此了解国内外对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多元化用人模式的研究背景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同时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调研方法收集资料,了解本单位多元化用人模式的现状,收集编制内外人员对于多元化用人模式带来的问题和解决思路的看法,了解多元化用人模式下编制内外人员的心声。五、研究过程本研究将分为前期准备、单位调研、资料分析整理和报告撰写四个阶段。计划进度如下:1.准备阶段:2013年12月1日至2013年1月15日前期准备文献查阅、研究主题和具体研究问题的确定,以及研究方案的设计,联系研究对象等。2.调查阶段:2014年1月16日至2014年3月31日利用两个半月的时间,发放调查问卷,与前期确定的访谈对象进行访谈,个别对象进行深度访谈。3.资料的整理与分析阶段: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5月15日4.论文撰写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