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课题名称:汽化和液化所教年级初二研究学科物理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烧开水时,水开的时候会发现有许多气泡从水里冒出来:刚从冷藏室中拿出的苹果,表面不断凝结小水珠;打湿的衣服干了;冰棍周围冒“白气”;冬天,室内玻璃窗上的水珠;洒在地上的水不见了。物理学中把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把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汽化和液化是物态变化中的一组现象,它们是自然界中物态变化中的两种现象。尽管汽化跟液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难见,但不易被学生注意,而且气体不易看见,难以直接观察到,导致同学们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两种现象的理解过程中存在误解。本节课的设计与教学力求从生活和实验出发,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辅以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些不太常见的现象,为学生创设了多种多样的情境,实验激趣,问题驱动,充分让学生观察、实践、思考、动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回答问题精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提高。3、课题介绍本节教材主要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汽化和液化现象,并知道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了解汽化和液化在实际中的应用。本节教材的编排思路大体是:实验→分析→应用。教材首先由日常生活现象引入课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通过“水的沸腾”实验,让学生认识汽化和液化现象,知道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最后联系实际分析有关现象。本节教学重点:在生活中,学生对汽化和液化现象往往视而不见,在小学自然课中也没有学过,所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感知汽化和液化两种物态变化,并能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本节教学难点:由于很多气态物质是无色透明的,无法直接观察到,所以汽化和液化现象一般要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来确认是该现象是属于汽化还是液化现象,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一)、知识目标(1)知道汽化、液化的概念。(2)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3)知道生活中的汽化、液化现象。(二)、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了解汽化和液化现象(三)、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思维导图: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知识情况分析:汽化和液化是6种物态变化中的两种。本节教材是物态变化中最先学习的两种,学好本节内容,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操作能力分析:把“观察水的沸腾现象”这个实验作为学生活动,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实践能力分析:本地区的教学育水平相对经济的发展较为滞后,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较为严重,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未能很好地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去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较差,到社会中去做调查问卷、实地考察、收集社会人员资料的能力不强。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文书能力、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意识和宣传能力都较强。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知道汽化和液化现象。2、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3、能用汽化、液化等知识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通过以下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1.经历观察汽化和液化现象的过程。2.通过多现场实观察、体验酒精挥发现象,冰棍周围的“白气”现象。3.通过思考讨论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学生可能的选题内容是:1:收集身边的汽化现象,并作出解释;2:收集身边的液化现象,并作出解释;3:想办法通过实验演示一些汽化的实验现象;4:想办法通过实验演示一些液化的实验现象;5:汽化现象的利弊;6:液化现象的利弊;7:汽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8:液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9:你对汽化、液化现象的日常应用有哪些建议。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小组类:小组调查报告、宣传画册、板报、小网页、手抄报、多媒体课件或影视小作品;个人类:小论文。每个学生都会得到一份来自自己、同组组员、他组以及老师评价形成的综合评价。六、资源准备教师可提供的资源:1、相关网站、课件;2、学校图书馆、电脑室、多媒体教室;3、基本实验仪器;4、相关的文书材料;5、评价量规。学生自行准备资源:调查问卷带摄像功能的相机七、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研究性学习的阶段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起止时间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1.接触、讨论问题。2.了解本次活动的学习目的。3.学习了解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步骤、方法、要求。1.播放身边的汽化、液化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组织学生就问题谈感受,提问题。3.利用演示文稿介绍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步骤与方法。1课时第二阶段课题准备阶段提出和选择课题1.讨论要比较全面地了解汽化、液化,应该从哪些方面展开研究呢?2.经过师生共同讨论,以学生最急于了解或最感兴趣的方面,确定研究主题,比如:①身边的汽化、液化现象;②汽化、液化现象是如何发生的;③汽化、液化现象有哪些利弊;④汽化、液化现象有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1.组织学生讨论。2.与学生一起筛选课题,确定研究的课题。2课时成立课题组1.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喜好确定自己的选题,并根据选题形成小组。2.各小组成立后,选定组长。学习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评价量规。3.根据自己的选题,进行小组分工,小组内分工可以为收集资料小队、实地考察小队、科学实验对等。1.在学生自愿成组的前提下,合理调配各组成员,以利于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可以安排到工作。2.制订合作学习规则(或者合作学习评价量规)提供给学生。3.组织、指导学生的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分工。形成小组实施方案各小组根据分工制定研究计划,分配研究时间,细分研究内容,制作调查表,预定成果等。1设计“研究方案”模版,为学生制订研究方案提供指引。2设计“调查记录表”为学生调查记录提供指引。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一、收集资料活动本活动采取的形式多样:走访、上网下载、上图书馆查阅。二、实地考察活动1.观察研究常见的汽化、液化现象;2.在实验室动手做实验并观察学习三、科学实验活动1.演示水的沸腾过程实验1.组织学生到郊外观察汽化、液化现象;2.给学生一些明确的考察路段;3.给学生一些考察重点提示;4.联系指导老师,让学生准备好笔记本,做好相关记录5.给组长发放“活动记录2个星期评价表: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评价表课题名称汽化和液化现象所属年级初二所属班级初二1、2班对课题方案设计的评价研究目标□清晰□一般□模糊进度安排□合理□一般□不合理资源准备□丰富□一般□很少资源选题的可行性□好□一般□较差选题是否与学生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相符□一般□不符合活动过程是否按照研究性学习的步骤进行□好□一般□较差2.实验研究谁在沸腾过程中所发生的汽化、液化现象四、分析小结1.整理调查记录表2.分析小结课题结论3.填写实验报告表”,以用作每次小组活动后收集整理信息。6.及时跟踪了解各小组活动进行情况,为学生准备必要的器材,当好参谋指导作用,让学生随着活动的开展,不断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活动方式,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第四阶段:评价(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学习。)1各小组分组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把成果制作成PPT,也可以是一些照片、手抄报、调查报告等。2各成员参照(评价表1)进行自我评价,由小组长收集,整理汇报。3小组参照(评价表2)汇报小组自评。4当所有组成果汇报完毕,各小组还要参照(评价表2)整理意见,对其他小组的活动成果展开评价。5各组长整理汇报本组的“被访者评价”以及“家长评价”。6各成员集成自评、组评、他评和教师评价,填写完成(评价表4)。2课时八、总结与反思(实践后总结、反思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们能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能很好的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活动中提供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物理知识原来这么有用,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相符合研究环节□明确□一般□不明确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可行性支持与指导□好□一般□较差学生是否能经历所有活动并有所收获□是□一般□较差预期成果□合适□一般□不合适评价表1自评内容方式(1)你是否一直对参与的主题活动感兴趣。每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填写“综合实践活动记录与评价表”或用描述性语言的方法对以上内容进行一次自评,完成后经指导教师审阅后收入档案袋中。(2)你是否参加过活动主题的选择。(3)你收集信息、资料的途径有哪些?(4)你在活动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5)本次活动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6)你对活动成果是否满意。(7)本次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8)活动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评价表2同学互评互评内容方式(1)小组成员合作是否愉快。每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集体讨论,组长执笔用描述性评价方法对以上内容进行评价,完成后经指导教师审阅后收入档案袋中。(2)你们在活动中遇到哪些困难或问题?(3)你们是怎样合作克服困难的?(4)你们认为下次活动还应从哪些方面加以改进?评价表3教师评价评价内容评价指标等次(星级评定)1、活动态度方面A、态度是否积极,是否主动组织或参与活动。B、与小组同学合作是否良好。C、活动是否认真、善始善终。D、是否勇于克服困难。2、知识技能方面A、查阅资料技能。B、实地观察记录能力。C、调查研究能力。D、整理材料能力。3、完成活动任务综合情况方面A、运用工具能力。B、交往与表达能力。C、分析总结能力。4、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A、选题新颖、独特性。B、研究问题方法的积极性、多样性。C、活动方法的灵活性。D、独立设计活动、开展活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