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汉语》复习整理(大二上)一、古代汉语的定义、分期及它的两大系统等1、古代汉语,就是指我们的祖先长期使用的汉民族的共同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2、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般可以把古代汉语分为:远古汉语(殷商甲骨文时期)-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代以后至五四运动前期)-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注:近古汉语,宋元至鸦片战争战争时期;早期现代汉语,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3、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说来它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古白话。4、清废除科举制后设立小学,小学分为文字、音韵、训诂,隋唐以后分此三类。二、汉字的构造(一)汉字的历史1、汉字的形体演变:甲骨文(卜辞)-金文(钟鼎文)-战国文字—大篆(籀文)—小篆(秦篆)—隶书—草书、楷书(真书、正书)行书(1)汉字起源于图画。(2)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又叫卜辞、殷墟卜辞,是我们发现最早的文字,具有很强的图画性。它是殷商王朝用来记载占卜吉凶之事的文字,已具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等结构,也有一些借用表义的假借字,是最早的成系统的古文字。(3)金石文字:较甲骨文,字形比较稳定,传达的文字信息更丰富,展示的社会面更开阔。①金文,又叫钟鼎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器本是奴隶主贵族的日常生活用具,后来主要用来祭祀、宴请上面以记载典祀、歌颂战功、订立盟约等。②石文:可在石头上的文字。(4)篆:①大篆,又叫籀文、篆籀,秦代建立以前秦地区使用的文字。②小篆,被成为中国汉字的第一次革命,基本上脱离了图画抽象,较规范;笔画趋向简单,圆润。(5)隶书:又叫八分书,有美感,很舒展,据说是秦朝狱隶陈邈发明,有古隶在(或叫秦隶)和今隶(或叫汉隶)之分,向方块字迈进了一大步,笔画简单,明了,是中国汉字的第二次革命。(6)楷书:出现于汉朝,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方块字,易写易认,完全用于交际,无美学意义。2、(1)①最早提出古今字这个术语的是东汉经学家郑玄,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是隶书的产生;②最早的隶书产生于战国时代;③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2)隶书与篆文相比,发生了两方面大的巨大变化:①一是大量出现了偏旁的简化和形体省变,使汉子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至许多隶书破坏了篆文原有的“六书”结构。②二是隶书变圆笔为方笔、变连笔为断笔、变曲笔为直笔,而且笔划有明显的粗细提顿变化,末笔出现了大量的挑势,彻底改变了从金文到小篆一贯下来的以圆转线条为2特征的书写风格。篆书所遗留的象形意味被完全破坏了。(3)中国文字史上的两个里程碑(两次革命):①西周晚期变画面笔划为线条笔划,是汉字脱离图画性走向符号化的第一个里程碑;②秦汉隶书的产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4)石鼓文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二)汉字是兼有表音性质的表意体系的文字。1、关于汉字形体的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清代以后,一般人对六书的名称大致采用许慎《说文解字》的,对次序则采用班固的六书的名称和次序。许慎以为六书是指: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5)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6)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托其事,令长是也。2、(1)①指事、象形、形声、会意是造字之法,它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表音成分的纯粹的表意字,指事、象形、会意;一类是有表音成分的形声字。②转注、假借是用字之法(2)在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往往作为汉字的部首来写,部首是表意的主体,多指名词。(3)指事绝大部分建立在象形的基础上。(4)形声字是由义符和音符两个部分组成的:义符表示字的意义,音符表示字的读音。三、字典辞书1、(1)汉语字典辞书的主要编排方式:按音序排列、按部首和笔划排列、按编码排列。(2)字典辞书的主要注音方式有字母、直音和反切。2、《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延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的,此书成于康熙五十五年,它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基础上编成的。字头按部首排列,分成214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成十二集,每集又各分上中下三卷,笔划少的部首排列在前面,同部首的字再按笔划数目排列,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这部字典的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每字下面先列历代主要韵书的反切,然后解释字义,每义之下一般都引古书为证。如果这个字又别音别义,便再解释别音别义。此书对字的注音和释义主要是引用前人的意见很少有编者自己的见解。它解释字音和字义除引用古代韵书或字书的解释之外,一般还引用古注,这对我们查阅字的古音古义,无疑是有帮助的。王引之的《字典考证》纠正了它的引书错误2588条,1981年王力作《康熙字典音韵订误》又纠正了它在音读方面的错误共八类五千九百多条。3、《中华大字典》由陆庆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是继《康熙字典》之后第二部大型字典,按部首排列收字48000多个。比《康熙字典》多收了一些近代的方言字和翻译用的新字。它确有胜过《康熙字典》之处,但是它实际上是在《康熙字典》基础之上进行整理、增删、修订的,所以取舍不一定都很允当。4、《辞源》是商务印书馆编印的,出版于1915年,参加编写的有陆尔奎、方毅等五十多人。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词语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这部书也是3用的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的214个部首,它先释单字,再释复音词语;单字先注音,后释义。《辞源》的注音是采取传统的反切方法。《辞源》基本上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编纂的体例格局,其意义是很大的。商务印书馆1958年开始组织修订,并与《辞海》作了分工。《辞源》不再作为词语和百科兼收的综合性词典,而是一部“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语文工具书,专收古汉语词汇,由原来的214部改为208部。*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与声调。反切产生于东汉末年,产生在注音字母之前。5、《辞海》是中华书局编印的,出版于1936年,由舒新城、沈颐、张相等人主编的,参加编写的有一百多人。它编印比《辞源》晚,在体例和意义上自然都有改进,最显著的是引书注明篇名,便于核对原书。《辞海》的百科性内容比《辞源》的比率大。因此,1958年《辞海》修定时,为了同《辞源》分工,决定改成一部综合性辞书。新《辞海》是按部首排列的,由于使用简体字作字头,将原来的214部调整为250部,百科性增强。字的归部原则是“依据字形定部”,即不管部首偏旁与字义的关系,只根据位置来确定归部。在体例和释义上,引书注明篇名。6、《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是二十世纪末由国家组织编写两部大型语文工具书它们都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1)《汉语大字典》偏重收集古今的汉字,共收列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按部首排列;(2)《汉语大辞典》偏重收集古今的复音词语,是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余温辞典。7、《新华字典》是由魏建功主持编纂的,是目前流行最广的字典。8、《现代汉语词典》是以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的中型现代语文词典,吕淑湘和丁声树先后担任其主编。9、《古代汉语常用字典》是1974-1975年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的师生和北京齿轮厂等单位的工人编写的,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书收古代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后附难字表,收难字两千六百多个,是在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词的基础上编写的,按《汉语拼音方案》的语序排列的,前附有《部首检字》可供检索。10、《经籍纂诂》是清代阮元主编的,出版于嘉庆三年,这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在编排上采用韵母排列法,按平水韵106韵编次被释的字。11、《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写成初稿,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定稿。这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它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共540部。每个字都是先列小篆,然后进行说解,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唐宋以后,研究《说文解字》的人非常多,最受推崇的说文四大家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1)内容:确立六书的理论和体系,以秦汉通行的篆书为对象间或举出古文和籀文;它保存的篆文资料和古音古训对认识甲骨文和金文、了解词的本以和演变,阅读古籍有很大帮助。(2)价值:这本书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六书的含义建立了六书的理论,奠定了文字学理论基础。它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别声读的字典。它集先秦两汉训诂经验之大成,为后世字典确立楷模。12、《经传释词》和《词诠》是两部专门讨论古汉语虚词用法的著作。(1)《经传释词》是清代学者王引之所著。全书共释虚词160个,编排次序是按照古声母顺序排列的。这本书在虚词的特殊用法上引证丰富的材料,分析排比,做出了许多精彩的结论,纠正乐前人的失误。4(2)《词诠》是近人杨树达所著,此书所讲内容既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也包括虚词的特殊用法,引例丰富、通俗易懂,对初学古汉语的人比较适用。(3)其它虚词著作有:清人刘淇的《助字辨略》和何乐士等编著的《古代汉语虚词通译》。13、《诗词曲语词汇释》是近人张相所著,195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是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四、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一)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例如:责-债,禽-擒,共-供,景-影,采-彩(二)异体字1、含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只是形体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替代的字叫异体字。*例如:泪-涙,义同形不同。◆通假字:指的是古书上用音近或音同的字来替代本字的现象。2、举例说明造成异体字形体差异的原因:(1)造字方法不同(或叫会意字与形声字的不同)。例如泪—淚:泪,从水从目;淚,从水戾声。(2)都是形声字,采用的意符不同。例如敕—勒:敕,从攴束声;勒,从力束声。(3)都是形声字,采用的声符不同。例如猿—猨:猿,从犬猿声;猨,从犬爰声。(4)置换各成分的位置(都是形声字,交换声符意符)。例如,和—咊。(5)*有些异体字最初是完全同义的,但是后来有了分工,如:喻与谕。(三)举例说明简化字的来源。1、古体字。如云—雲,舍—捨。2、古代异体字。如无—無,赶—趕。3、草体楷化。如车—車,门—門。4、以繁体字中的一部分代替繁体字。如声—聲,虽—雖。5、同音替代。如里—裏,谷—穀。6、将繁笔换成简单的符号。如难—難,观—觀。7、将复杂偏旁换成简单偏旁。如拥—擁,灯—燈。8、用会意或形另造新字。如帘—簾,惊—驚。三、词汇(一)古今词义的异同1、举例说明古今词义的差别。(1)意义多少的不同。①年:“东土受年”,古指收成;现指记时的单位。②防:“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古指提防,阻塞;现指防止。(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售:古代交易成功为售,侧重于结果,买完为售;现侧重于交易的过程,买为售。(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①下流:古义指地位低贱,今义带贬义。②恨:古义指遗憾,“子为父死,之无恨”;今指仇恨、憎恨等。(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①坐:古代坐相当于现在的跪;②步:古代的两步相当于现在的一步;③布,古指麻布。2、举例说明古今词义范围上的差别。(1)词义的扩大:指概念外延的扩大,本义在引申义之中。例如:江,原指长江;睡,原指坐着打瞌睡;驰,指马奔跑;响,指回声。(2)词义的缩小:指概念外延的缩小,引申义在本义之中。例如:臭,原指一切气味,5后缩小为专指难闻的臭味;宫,原指人居住的房子,后缩小为专指宫殿。(3)词义的转移:概念内涵的改变,本义与引申义互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