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陆盆地的概念前陆盆地是发育在收缩造山带与相邻克拉通之间,平行于造山带,呈狭长带状展布的不对称冲断挠曲盆地(图1A)。①分布位置:造山带与克拉通之间;②地壳性质:以陆壳为基底;③动力学机制:挤压构造负荷引起的挠曲沉降是盆地形成的主要原因;④平面展布:带状展布,纵向范围相当于相邻造山带前缘的冲断-褶皱带的长度;⑤形态特征:不对称楔形。2、前陆盆地的构造样式前陆盆地呈不对称的楔形,向造山带和克拉通方向尖灭,这是从荷载中心到边缘隆起沉积速率逐渐降低的反映。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可以分为4个带(图1B)。图1前陆盆地构造单元横剖面示意图(据Decelles等,1996)A、传统的前陆盆地;B、前陆盆地系统(1)楔顶带:聚积在造山楔顶部的沉积单元。在地表环境中,这个沉积带包含了最粗粒的矿物,通常是冲积或河成的沉积物;在水下环境中,楔顶沉积典型的包含有重力流和细粒的席状沉积物。楔顶沉积向克拉通方向尖灭,可以有几十公里长,平行于区域性的构造运移方向。楔顶带主要的判别标志是广泛出现的渐变不整合面和不同类型的生长构造,例如生长褶皱、断层、递变的辐射状劈理。这表明楔顶沉积带在同造山期和近同造山期的隆升面和沉降面上聚积、变形。(2)前渊带:它是在造山楔顶部前缘与前隆之间的沉积单元。发育有向克拉-1-通方向尖灭的楔形沉积物,是前陆盆地研究的焦点,它通常宽100—300km,厚2—8km。大量研究表明,地表的前渊沉积带的沉积物来自纵向和横向冲积或河成的沉积系统。水下的前渊产生于浅湖泊、海洋的沉积系统,可以是三角洲、浅海陆棚或浊积扇。周缘前陆盆地的前渊沉积带包含早期深海复理石沉积,晚期陆相、浅海相的磨拉石沉积两阶段,这反映周缘前陆盆地早期的海沟环境,演变为晚期的浅海或陆相环境。(3)前隆带:前渊靠近克拉通一侧挠曲抬升的沉积区域。因为它是上升的地形,前隆带通常被认为没有沉积或侵蚀的,总的不整合面已用来描述随时间变化的层位。主要的不整合面产生于前隆的迁移过程,包括不整合面上前渊地层向克拉通方向的渐进超覆,靠近前渊侧的前隆上地层断裂的增多,以及先期存在的区域性低角度(1°)地层剖面。(4)后隆带:聚积在前隆和克拉通之间的沉积单元,大部分的沉积物来自造山带。在水下环境中,克拉通和碳酸盐台地的物质补给也是明显的。后隆沉积带的沉积系统主要是浅海相和陆相,沉积物通常是细粒的,因为离主要物源区—造山带较远。3、前陆盆地的分类Dickinson的分类方案很具有代表性。他根据大地构造背景和盆地变形改造特征的不同,将前陆盆地分为周缘前陆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和分裂前陆盆地3种类型。前两种为其基本类型(图2)。图2前陆盆地的两种基本类型A、周缘前陆盆地;B弧后前陆盆地-2-(1)周缘前陆盆地:与A型俯冲作用有关,形成于造山带前缘的俯冲板块之上,是大陆碰撞及其以后由于板块自身重力作用造成的内俯冲而形成的岩石圈挠曲盆地。它可以在弧-陆碰撞期间在弧前发展起来,是由俯冲带杂岩体及残留在消减板块边缘沉积楔形体演化而成,即形成于大陆壳表面向下拖曳与碰撞造山缝合线带相接之处。这种盆地类型的实例有喜马拉雅前渊、阿尔卑斯山山前晚白垩世-中新世磨拉石盆地、古生代阿巴拉契亚前陆盆地及波斯湾第三纪盆地。(2)弧后前陆盆地:与大洋岩石圈的俯冲(B型俯冲有关),形成于大陆表面向岛弧造山带的后侧方向向下拖曳处,相邻造山带向这类前陆盆地推覆逆冲。世界上大多数前陆盆地属于此类盆地,如加拿大阿尔伯达盆地、安第斯山东侧新生代盆地、台湾西部晚第三纪盆地等。图3分裂前陆盆地基本类型A、中期改造分裂,晚期独立沉降;B、晚期改造分裂,后期剥蚀残留(3)分裂前陆盆地:在前陆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基底卷入前陆变形。由于盆地结构复杂和变形改造强烈,断褶隆起的基底,可将前陆盆地的部分地区分隔成相对孤立的构造凹地(图3),称其为分裂前陆盆地,或破裂(肢解)和分割前陆盆地。因其被隔离在隆起较高的前陆断褶带内或造山带中,故也有前陆山间盆地或内前陆盆地的称谓。按改造时期不同,可将分裂前陆盆地分为晚期独立发展沉降和后期剥蚀残留两大类型(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