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导学案含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听听那冷雨【文本导读】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离开大陆。等到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重新踏上祖国大陆的时候,已经过了整整43个春秋。正是与大陆长期隔绝的港台生活,使其创作越到后来越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情结,尤其是在上世纪70年代,余光中写了许多思怀乡土的诗文佳篇。诗中最有名的是那首曾经在大陆轰动一时、广为传诵的《乡愁》,散文中最出色的就是这篇《听听那冷雨》。作者在回忆70年代初创作《乡愁》的情景时说:“随着日子的流逝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愈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听听那冷雨》写于1974年,写作时的心境与《乡愁》是相同的。【作者卡片】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的写作,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50余部。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醒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惊蛰.()②裾.边()③仓颉.()④滂.沱()⑤雷电霹.雹()⑥薄荷..()⑦蠢蠢.而蠕.()⑧青霭.()⑨氤氲..()⑩沁.鼻()⑪岑.寂()⑫断柯.折枝()⑬蓊郁..()⑭一峰半壑.()⑮山隐水迢.()⑯铿锵..()⑰王禹偁.()⑱如椽.()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①宛惋婉②峭俏诮③潇萧箫④霭蔼⑤岑涔⑥磁滋⑦蛰蜇⑧滂磅⑨叠迭⑩霏非斐⑪孺濡蠕⑫肘忖3.近义词辨析①想入非非·异想天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跃跃欲试·蠢蠢欲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凄切·凄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点突破】1.在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这句话如何理解?点拨以雨开头,告诉我们,有时虽然可以暂时排遣心境,但是那种游子思乡的牵挂之情却是无处不在的。他也想家啊。2.在第二段中作者是写冷雨吗?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点拨不是。勾起作者对故土大陆的思念之情。3.作者在文中两次写到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点拨不是。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安宁,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会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但是是梦总会醒的,是回忆总会回到现实的,于是他又无法不回到70年代的台北,回到那个黑白的公寓时代,瓦的音乐成了绝响,美丽的蝴蝶飞入了历史的记忆,现在真的不需要了吗?并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却单一了情韵没有了,只剩下一张黑白的默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深深的遗憾,一种家国之痛的遗憾。4.作者一再写到“雨”,那么“雨”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点拨作用主要有二:一、以雨为主线,用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把内心独特的感受通过“凄冷”的雨表达出来,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二、借雨抒情,易于展开思路的想象空间,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的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5.综观全文,可以看出作者对雨的描写表达的内涵是丰富的,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宕开思路的?点拨①《听听那冷雨》是作者精心构思的一篇美文。文章从横的地域感来看,表达出作者浓郁的怀乡、思乡之情,体现出作者的爱国情怀;从纵的历史感也可看出作者沧桑过后的对人生易逝、家国难回的深沉感喟;同时现实的感受中也渗透了作者对永恒的美好追求。这篇散文在雄浑华丽的色彩的外表下,以听雨为主线,更包含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刻体验。文中情绪多变,内容多变,都深蓄着苍凉与感伤。②作者先从一种狭长的巷子的永远延伸写起,通过时空的跨越描绘中国的神奇迷离之境,把凄凉、凄清、凄楚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接着抒写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的感喟,作者把对乡村的恋情融入对故土的眷念,无奈和悲情地听雨自然勾起对故土的无限思念,在凄凉中更显示出对乡土回忆的温馨;最后作者从时代的巨变着笔,把台湾和大陆的命运紧紧相连,表现出一个思归游子的爱国情怀。6.为什么在文中,余光中写台湾的雨景是真真切切的,而写大陆的雨景却是朦朦胧胧的,用的词汇是凄凉、凄清、凄楚、凄迷?作者在文中感叹:“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这是为什么?点拨1949年,余光中随父母去香港,后又去台湾,一直到1992年才有机会回大陆造访。余光中写这篇散文的时候,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25年来他对故乡魂牵梦绕,所以,余光中写台湾的雨景是真真切切的,而写大陆的雨景却是朦朦胧胧的,用的词汇是凄凉、凄清、凄楚、凄迷,一切都是在回忆之中;而余光中此时嫁接古诗载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其中的江南清明雨、剑门细雨,无不融入了作者在大陆的经历,而渭城朝雨又与“雨”有关,所以这一些古为今用的古诗,铺展了多义多味的一片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旺盛地生长着累累乡愁,生长着对大陆、大陆上的家乡的深深思念!因了这湿漉漉的雨,这乡愁、这怀念也是湿漉漉的了,难怪乎作者感叹: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7.在本文中,有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那就是运用古典诗文拓展散文的思维空间。试举例分析。点拨①第4自然段中,开头“杏花。春雨。江南”描绘了一幅春到江南,杏花绽放,细雨迷蒙的动人景象。杏花属即目所见,春雨在整个望中,江南则囊括了视线以外的景物,由小及大,由近及远,逐层推衍开去,意境深邃,韵味隽永。作为视觉形象,烂漫杏花又仿佛洋溢着扑鼻的芳馨,潇潇春雨又仿佛传送来随风洒落的音响,使浓酽如酒的春之气息,伴和着由杏花与春雨所引发的欢欣愉悦之情,充盈于辽阔江南的大地与上空。“杏花春雨江南”这句词最早出现在元代诗人虞集的词《风入松》里。②除直接引用的诗文,“荡胸生层云”“商略黄昏雨”“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外,还有一些巧妙的不露痕迹的化用,例如,“笑而不答心自闲”化用了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③作者引用宋代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写出了冷冷的雨串起少年、中年、暮年的人生历程。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诗人对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④第7自然段中,“疏雨滴梧桐”一句出自孟浩然诗“微云淡河汉,疏雨打梧桐”。“疏雨滴梧桐”这一情境大多是表现一种清寂、忧愁的情怀。还会使我们想到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而“骤雨打荷叶”,还会使我们想到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总之,余光中仿佛信手拈来,常常使人感到这些诗文不是人工嫁接上去的,而是天然生成在那里的。本文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历。文中屡引古人诗词,以衬托出自己对祖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作者借雨声雨景,回忆生平往事,以寄托对祖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仰慕之情。【课堂小结】一、中心主旨本文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浓重的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二、结构图解听听那冷雨(主线)人生足迹:大陆——香港——台湾——美国——台湾横向:地域感作者思绪现代——古代现实——历史纵向:现实感、历史感情感思路:少年―→中年―→白发……乡情、亲情、友情、爱情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三、写作特色1.构思奇巧。本文要表达一种深切的思乡之情,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是借“听听那冷雨”中的一个“冷”字,将因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巧妙地展现出来。再如第4自然段,作者运用联想,由雨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这种联想有很多,体现了行文时巧妙的构思。2.富有诗意。文中除了直接引用古典诗词外,还用了许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加了文章的生动形象性。另外,还用了许多的叠音词,构成了和谐的音韵美。而文中的意象,充满诗情画意,其意趣之雅、境界之高都体现了本文的盎然诗意。【文苑天地】1.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2.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皇甫松《梦江南》3.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4.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李璟《摊破浣溪沙》5.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沙》6.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秦观《浣溪沙》7.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8.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宋之问《度大庾岭》9.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别严士元》10.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序》11.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温庭筠《处士卢岵山居》12.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13.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李攀龙《广阴山道中》14.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素材积累】屠格涅夫与托尔斯泰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斯帕斯科耶打猎时,无意间在松林中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为一篇题名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钟爱有加。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两岁丧母,七岁丧父,是由姑母一手抚养照顾长大的。为了走出生命途中的泥泞,作者刚跨出校门便去高加索部队当兵。屠格涅夫更是倾注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几经周折,找到了他的姑母,表达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很大的轰动,连大名鼎鼎、写《猎人笔记》的作家屠格涅夫都称赞你。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欣喜若狂,他本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寥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