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复习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58709898-一、名词解释1.土地分类:是按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他因素进行的综合分类2.土地覆被:覆盖地表的自然营造物和人工营造物的综合体3.土地质量:与利用有关,并有一组相互作用的简单土地性质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4.土地利用结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某区域内的比例关系和组合关系5.土地利用变化:指土地利用的类型、构成、质量、范围、程度等在时空上的变化6.土地利用类型:是基于一定土地类型经过长期开发改造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土地用途、利用方式的地域单位7.土地评价单元:指土地性质相对一定的地段,是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基本一致的空间客体8.土地适宜性:某种土地类型满足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要求的程度9.土地潜力评价: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某种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所做的等级划分10气候生产潜力:当系统中的土壤、作物群体结构等因素均处于最适状态下,作物充分利用自然的气候资源所能够产生的有机质11.土地生产潜力:克服某些限制因素后土地生产力可能达到的程度12.土地生态评价:在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性进行补充评价,尤其是着重土地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13.标准耕作制度:在当前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下,有利于生产并做大限度发挥当地生产潜力,未来仍有较大发展前景,不造成生态破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已成为当地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1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关于土地利用投入和所得报酬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15.生态风险:指生态系统及其组分所承受的风险,在一定区域内,具有具有不确定性的事故或灾害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可能产生的作用16.生态包袝:指人类为获得有用物质和生产产品而使用的没有直接进入交易和生产过程的物料17.级差地租Ⅰ:指等量资本投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相同面积土地上所生产的超额利润转化而形成的级差地租18.级差地租Ⅱ:是因在同块土地上连续施加不同不同资本的生产率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形成的级差地租19.农用地分等定级: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和级别20.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城镇土地利用效益的划分21一定时间内,根据各种用地类型的收益状况或市场交易情况,对不同级别的土地或土地条件相当的均匀地域,按照商业、住宅、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的土地使用权、单位面积平均价格22.土地使用权:是依法对一定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23.土地所有权:指土地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土地的权利,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现24.土地产权:指权利人在其权利存在的土地上,为实现其利用土地的目的,分别依法行使其权利时对土地的用益、转和管理权26.地役权:为自己土地的便利在他人土地上设定的权利227.地上权:在他人土地上建筑房屋或其他工作物的权利31.建筑密度;指在一定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平均建筑层越高,建筑密度越低32.生物学零度:作物开始生长发育的起始温度33.土地垦殖率:反映了土地开垦程度和种植业发展程度34.耕地压力指数: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之比二、单项选择题三、简答题1.土地利用变化的深层原因剖析。需求变化、供需关系、适宜土地面积约束利用方式的形式、土地总面积的约束利用结构、效用差异制约利用类型变化、效用梯度决定空间特征、效用梯度变化、人类强化与调控4.简述土地潜力评价的一般步骤。一、确定潜力评价的基础单位二、建立潜力评价系统三、拟定潜力评价表四、评定潜力等级5.简述美国土地潜力评价的优缺点。优点:以定性为主;概括程度较高;级序明了;结果较稳定缺点:结果有主观性;受主观性影响大;没有指出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不能说明土地对特定作物的适宜性7.简述FAO《土地评价纲要》的特点。既考虑了土地的自然属性,也考虑了土地利用方面的社会经济因素在确定土地的用途及适宜性程度时不仅看到现在的适宜性,还看到了潜在的适宜性对有关因素不只停留在定性描述上,还确定出明确的数量指标比土地潜力评价更加具有针对性,评价结果对土地利用规划具有更加的直接指导意义8.简述FAO《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纲要》提出的5项评价标准。土地生产性土地的安全性或稳定性水土资源保护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9.简述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内涵。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是将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潜力评价等传统土地评价与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结构与过程、景观异质性)结合起来,评价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10.简述中国产权制度的问题与改革重点。问题:土地产权内涵不清晰;土地产权主体不明确;土地产权关系模糊;土地产权主体权利义务不明确;市场培育困难,土地流转不规范;土地管理缺乏权威性、有效性;土地管理人为分割,层次不清,政出多门;3改革重点:明确产权主体;建立合理的产权结构;明确界定各种土地权利的内涵;形成规范的土地市场行为,加强国家和集体对土地的管理和控制11.简述农用地分等的基本步骤。资料收集与外业调查;确定光温生产潜力;划分指标区,确定权重;绘制分等因素分值图,分等单元;自然等别划分;土地利用系数与土地等级划分;农用地等别验证与调整;成果整理12.简述城镇土地定级的步骤。因素选择;权重确定;因素分级计算方法;定级因素作用分级图;城镇土地定级单元划分;单元总分值的计算;土地级的划分;土地级的确定与实地验证;土地定级成果整理15.简述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程序。准备工作资料分析与野外调查阶段室内总结阶段检查验收和和成果应用阶段17.试列出美国潜力分级系统中的潜力亚级限制类型,并写出其在评价中的优先级排序。限制类型:侵蚀(e)、水分(w)、表层土壤(s)、气候条件(c)四个亚级优先级排序:e、w、s、c18.简述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的基本框架及其设定。采用二级分类体系: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一级类设定:依据土地用途和利用方式,考虑到农林水交通等有关部门需求,设定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交通运输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为保证地类的的完整性,对上述一级类中未包含的地类,设为其他土地四、分析题五、论述题1.论述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地潜力评价的区别与联系。联系:两者的核心均是对土地资源自然质量的评价,同一地区的两者评价结构可进行比较协调,两者的结构方法大致相同区别:评价着眼点:潜力评价(前者)强调生产能力;适宜性评价(后者)强调可利用能力评价顺序:前者按农、林、牧、动物顺序评定,后者无顺序评价范畴:前者考虑自然属性,后者考虑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重心:前者土地性质/状,后者土地质量评价目标:前者目标广泛,后者针对性强2.试论述土地覆被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土地覆被是随遥感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土地覆被侧重于土地的自然属性,对土地覆盖物进行分类土地利用侧重于土地的社会属性并非一切土地覆被都能直接的、明显的指示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可导致土地覆被变化,如渐变和转变4土地利用往往表现为功能性的特点,而覆被表现为形态性特点土地利用是覆被变化的外在驱动力,而覆被反过来影响利用方式,两者在地表构成统一的整体两者许多情况下有共同之处3.试论述土地评价单元类型、划分依据及优缺点。单元类型:土地类型单位、土壤类型单位、土地利用现状地块、网格单元划分依据:以土地类型单位作为评价单元、以土壤类型单位作为评价单元、以土地利用现状地块作为评价单元、以网格方法作为评价单元以土地类型单位作为评价单元:优点:4.试述评美国农业部1961年提出的土地潜力分类系统。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