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新授课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新授课教学设计贵州省独山县高级中学陶锐林一、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课标分析:“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标的表述虽然简洁,但它包含的内容却不简单。从大气环境有关各条“课标”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教材分析:本节课包含两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大气的受热过程,其中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教材既是对前面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外部圈层”知识的重要补充,尤其是解释了“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这一原理,同时也是后面我们学习大气运动、天气、气候的理论基础之一。教材内容中,出现了较多的陌生概念,对知识的理解增加了些许难度。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图片,并增加了很多学生学习的环节(如阅读、思考等)。本节内容与实际生活比较接近,课堂教学中应多联系实际。学情分析:这部分知识初中教材基本没有涉及,因此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同时知识较为抽象本身的难度也大,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由于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知识具有新鲜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各层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应用原理解释相关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相关示意图,比较三种辐射的波长和大气对它们的反应,概括大气受热过程,在读图推理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供相应的生活实例和情境,提高学生运用原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有用地理”,激发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点,树立节约能源,低碳环保的意识。【教学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教学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学策略与教学手段】教学策略: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和学生个人探究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案导学。二、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大气的垂直分层导入新课以问题讨论“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见解。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活动PPT展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及相关问题。(板书:大气的垂直分层)老师引导学生回答,并总结。学生思考并回答。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总结的能力。过渡由“对流层天气变化是能量在其中传递和转换的表现,这部分能量来自太阳辐射,引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图”。(板书: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回顾旧知,为学习新知作铺垫。大气的受热过程活动PPT展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示意图”及相关问题。引出“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表。(板书: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展示相关生活案例。老师引导学生分析,适时点拨并总结。小组展开讨论,展示探究成果。提高学生读图、读表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学有用的地理。承接由“被削弱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其能量是如何传递和转换的?自然过渡到“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学习”。层层递进活动PPT展示“局部的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及相关问题。老师引导完成问题1,补充“有关辐射体波长”知识。学生观察、分析示意图,回答问题。明确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过渡展示背景材料和问题,引出大气逆辐射。(板书: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角色扮演,激发探究热情。活动PPT动态展示“完整的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归纳。展示相关现象,引导学生探究,检验学习效果。学生观察、分析示意图,对大气受热过程进行概括。小组探究并展示。学会总结知识。学以致用,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结展示“对流层、平流层特点比较表”、“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联系框图”。老师引导学生完成。学生完善、修正《导学案》课前自主学习部分。通过比较表和关系图小结,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巩固完成《导学案》小试身手练习巩固部分练习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