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说课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登高》说课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登高》,我将从教材分析、导学目标、导学方法、学情和导学过程等几方面加以说明。一、说教材(教材分析)•《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代诗歌的发展趋于成熟,体裁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很重大。•《登高》一诗是诗人于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今天的奉节)所作。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隙而起,互相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时代的苦难,个人的艰辛,再加上好友的相继辞世,让诗人感到无限的孤独和郁闷。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长年的漂泊,万分的孤独,再加上百病缠身,反倒更增添了诗人心头的悲凉。全诗给人苍凉雄浑、沉郁悲壮之感。要导学本课即是要引导学生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抓住诗歌的意象,进而把握意境,体会诗人苍凉雄浑、沉郁悲壮的情感。二、说导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应“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古诗如浩瀚之海,要实现上述目标,就要让学生自己在诗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所以教师要通过长期导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的方法。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学目标。•1、叶圣陶先生曾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因此,我把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通过意象挖掘意境和情感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之一。•根据新课标中“要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之二: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2、学生观决定教育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所在。要实现这一点,就要让学生间平等合作、探究、交流,也需要师生进行平等对话。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平等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之一。•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唐之韵》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所以将多种形式的吟诵及点拨作为过程与方法之二。•3、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基于此,我把导学重点放在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诗歌的情景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上;把导学难点放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的同时,去更深入地理解诗人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上。•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师生平等对话和探究交流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是导学重点,汲取诗人的精神养料是导学难点。三、说引导、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1、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会多处灵活运用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抓住朗诵,也就是抓住诗歌教学的“牛鼻子”。“以声达意”、“以声移情”、“以声传情”可带领学生较快地走近诗人,走进文本,感受诗情,触摸到融于诗歌中的诗人的情怀。•2、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我在鉴赏诗歌意象,体会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时,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抓描写意象的关键词并体会其作用,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通过意象挖掘意境和情感,从而突破教学重点。•3、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人生之秋、社会(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导学中运用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有必要了。•在体会诗歌的悲情美环节,我会恰当运用提问点拨法,引导学生思考,突破导学难点。•4、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影像资料、背景音乐,变抽象为直观,变无声为有声,丰富教学内容。•与以上设想相对应,将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入情悟理。四、说学情(学生具体情况简析)•这里主要说的是一中的学生。一中无论是奥赛班还是平行班,学生的素质都很高,功底也很扎实,加上一中一直在践行“高效课堂”并取得了很大成效,因此学生课堂上的主动性应该有所体现,而教师导学的过程要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目前尚不清楚学生有无预习时间,如果没有必然会对导学案上预习案的落实有较大影响,从而对整个课堂产生一定影响。还有一点就是不清楚学生是否已经学习了前两首诗,也不了解学生的教辅资料上会有哪些内容,这些都会给导学案和课件的设计带来很多重大影响,故还要做好随机应变的准备。五、说导学程序•(一)用对联及王维诗歌导入。•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学生借助对对联的赏析,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由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导入《登高》。•(二)研读课文•1、初读,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2、再读,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其答案是一个“悲”字,由此辐射出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3、三读,展开想象,感悟意境美。•诗的意境由多个意象构成。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引导学生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是诗歌鉴赏的关键。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诗中所弥漫的悲情,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突破了教学重点。)•4、四读,品评词句,领悟悲情美。•诗中有景有情,学生在入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来领悟诗人悲壮而略读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难点。•5、五读,感悟朗读,品悟音乐美。•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诵读是涵咏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径。我将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诵读,用心感悟,借声传情;再配乐朗诵,在悲凉的背景音乐中个别诵读,互相点评,互相欣赏;最后,播放名家范读,在倾听中将诗情融入心田,完成背诵。•(三)归纳赏诗之法。•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运用的诵读读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论世法等诗歌鉴赏的方法做一归纳总结,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四)课堂练习、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因此我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用多媒体展示《旅夜书怀》:•1、分析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细草”和“孤舟”两个意象的作用。•2、怎样理解“月涌大江流”的内容和意境?•(鉴赏程序相类似,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不再赘言。)六、说板书设计与课外练习•1、(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急)风、•(高)天、•(啼)猿苍凉长年漂泊•(清)渚、雄浑抒发老病孤苦•(白)沙、沉郁忧国忧民•(飞)鸟、悲壮•(落)木、•长江•2、为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达到自己读懂诗歌集培养探究能力的目的,这节课,除课堂预习案和当堂练习案之外,我还准备布置以下课外作业:•1).任选一角度,对《登高》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300字左右,完成在周记本上。•2).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课题研究。其根据是新课标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课后以杜甫为专题,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个案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探究意识。谢谢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