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学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光华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一学案二编者:周玉2014-9-51专题一:向青春举杯《相信未来》学案一、【学习目标】1、进一步学习诗歌的诵读,通过诵读领会诗歌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培养新诗鉴赏能力。2、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技巧,并能背诵前三段。3、了解诗人食指及作品。4、学习诗人食指面对再大的困难和挫折,永怀对未来的执着、对生命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的情怀。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11月出生于河北,自幼爱好文学,深受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诗歌的影响。1967年红卫兵运动落潮,在一代人的迷惘与失望中,诗人以深情的歌唱写下了《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和《给朋友》这首诗的后两节,那是一组催人泪下之作。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他被人们称为“新诗第一人”。无疑食指是一位填补了历史空白的优秀诗人。但历史是公正的,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2、写作背景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相信未来》是食指的代表作之一,在阴云密布的时代,它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关于这首诗,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人字里行间。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光华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一学案二编者:周玉2014-9-52就是否定现在。”三、【课前预习】1、文学常识食指,原名___________,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同为“__________诗”的代表诗人。2、强记字音灰烬.()依偎.()摇曳.()睫.()毛瞳()孔惆怅..()轻蔑.()脊.()骨给.()予不屈不挠.()3、辨音辨形摇曳()——拽()拉睫()毛——捷()报给()予——给()以瞳()孔——潼()关撞()击——经幢()惆()怅——稠()密——未雨绸()缪——鸟声啁啾()4、初步感知:诵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明确每节主要内容。课文基本结构:第1-2节:第3节:第4节:第5节:第6节:第7节:5、阅读第4-6小节,试分析作者相信未来的依据是什么?她是谁?诗人对她有何期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我的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华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一学案二编者:周玉2014-9-53四、【课堂合作探究】1、中国诗词一向借用具体物象来传达心中块垒,这些客观物象一旦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就构成了意象,也就是说作者通过诗词把客观物象主观化的过程就是意象形成的过程,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物理含义(客观涵义)和意象所具有的作者的主观感情(主观涵义)合而为一就构成了意境。读者看到这些意象时思考不仅仅停留在这些物象的具体含义上,而要更深入的思考它所浸染的作者的主观感情,思考达到一定深度往往就忘记了客观物象本身,这种过程就是欣赏意境的过程。仔细阅读1、2、5、6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第1节:蜘蛛网——炉台——灰烬的余烟——美丽的雪花——第2节: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凝露的枯藤——第4节:腐烂的皮肉——第5节:脊骨——2、“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用孩子的笔体写下”,有什么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歌不独用意象来表达他的深切含义,而且在选词组句上还要有他自己的独特语言,不同的语言形式所表达的诗人感情是不一样的,这种语言就是诗化的语言。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华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一学案二编者:周玉2014-9-5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反复咏唱“相信未来”,对表达诗人的感情起到了怎样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从前三节诗歌的意象,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课后巩固拓展】1、当代朦胧诗发展的历史轨迹(一)“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所谓新诗潮,是指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中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从六、七十年代的地下创作,到70年代末的公开发表,再到80年代初引发出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便体现了这一诗体的发展轨迹。从六十年代末直到1978年,这是“朦胧诗”发展的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朦胧诗”的重要诗人和作品有:食指(郭路生)和他的《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疯狗》、《鱼群三部曲》、《海洋三部曲》《热爱生命》《命运》,黄翔和他的《野兽》、《独唱》、《火神交响诗》,多多(栗世征)和他的《祝福》、《致太阳》、《教诲》,芒克(姜世伟)和他的《天空》、《太阳落了》、《十月的献诗》,方含和他的《在路上》等等,表达的是,诗人对“文革”政治神话这一异己力量的抗争和对自身价值的追问与探求,对“四人帮”专制暴行的批判和对自由理想的追寻,以及对斗争哲学无限扩大化思想的否弃和对人道主义的爱的向往等方面。(二)“朦胧”诗的第二个时期是在70年代末“思想解冻”以后直到80年代中期,开始的标志便是1979年3月号《诗刊》上北岛短诗《回答》的发表,随着《回答》一诗的发表,“朦胧诗”开始由地下状态进入公开状态,新诗潮诗人不仅很快就占领了各种文学报刊的主要版面,他们还创办了自己的民间诗歌刊物《今天》杂志,并且引发了诗歌界乃至整个文学界的一次历时数年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在“朦胧诗”发展的第二个时期,对十年动乱直接进行批判的作品少了,因为这时的新诗潮诗人已经进入了新的思考,思考在噩梦过去之后,他们该怎样选择新的方式生存,该怎样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光华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一学案二编者:周玉2014-9-55“朦胧诗”的表现手法委婉含蓄,曲折深奥,令人一时难以理解,有的甚至晦涩难懂,与以前的诗歌大相径庭。中国诗坛的活跃局面的形成与造就,是与食指、北岛、舒婷、芒克、江河、多多等人的功绩分不开,并以他们的诗为标志的。几乎与他们同时,另有一批在五十年代中期出生的诗人,其中尤以梁小斌、顾城、王家新、于坚、柏桦、杨克、翟永明等为代表,被成为“第二代诗人”。第三代诗人,(或称“后朦胧诗”)阵容强大,西川、海子、骆一禾、西渡、徐芳、孟浪、车前子、秦巴子、北野、丁当、杨小滨等。2、关于”知人论世”“知人论世”这个成语,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个“世”字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身世”,二是“时世”。朱熹注云:“论其世,论其当世行事之迹也。言既观其言,则不可不知其为人之实,是以又考其行也。”这是作“身世”解,文义可通。但是如果作“时世”解,文义亦可通,似乎更有意思一些。那么,“知人”是一层,“论世”又是一层。“知人”已经包括了知道其人的身世行事;“论世”则是放大范围,论究其所处的时世,反过去更足以帮助理解其人与其文。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例如北宋梅尧臣在《和淮阳燕秀才》中说:“惭予廷荫人,安得结子,心虽羡名场,才命甘汨没。”他认为自己由恩荫出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