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1.试述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历史功绩:第一,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和弊端,为研究资本主义早期社会提供了许多历史资料,也提供启发了工人觉悟的许多思想材料,使之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第二,设想并描绘了未来理想社会的远景规划,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预测和宝贵的见解,并在批判的基础上对未来理想社会提出了一系列合理的主张和规划,如实业制度、和谐制度和公社制度。第三,空想社会主义者猜测到了一些社会真理。不少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未来理想社会都是民主共和制度,主张实行民主政治,公职人员实行选举,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等观点,都包含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因素。第四,对于如何实现理想社会,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提出种种设想,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斗争。空想社会主义者设计的实现理想社会的方式主要有二类,一是多数主张通过社会改革来消除社会弊病,最终实现理想的社会目标。二是主张通过革命,运用暴力方式推翻旧社会,建立理想社会。局限性:第一,空想社会主义者始终不能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科学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他们的历史观总体上是唯心主义的。他们中多数人否认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看不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宣扬天才论和个人英雄史观,将理想社会的实现寄托在少数人的身上。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始终没有找到实现未来理想社会制度的正确道路。除个别空想社会主义者之外,大多数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描绘和实践他们的理想社会,最终使这种学说只能是不能实现的空想。2.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各自所处的环境出发,一方面,不断追求进步,参加反对现存制度的实际斗争;另一方面,又通过严谨的理论探索,批判地吸收前人的思想成果,不断地完善自己,从而最终实现了由唯心主义者到唯物主义者,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基石,它的创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世界观基础。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块基石,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性,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经济学依据,它的创立具有划时代的功绩,科学社会主义由此开始。(1847.12,马恩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之托,起草同盟纲领;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2-3.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哪些本质特征?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科学社会主义区别于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流派的根本,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内在的质的规定。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一般的基本原则。第一.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第二.整个社会只存在一个唯一的经济主体,有计划地调节社会生产,废除商品生产第三.实行按劳分配,将社会劳动产品直接分配给劳动者,消费资料由个人占有;到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进而实现按需分配。第四.随着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剥削和阶级将被消灭。第五.社会主义在政治上的特征是必须实行共产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第六.最终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第七.生产力的高度而普遍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根本的物质前提。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哪些基本原理?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是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设共产主义新制度。3.无产阶级要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建立统一战线。4.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团结合作,互相支援。5.坚持共产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6.通过各种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7.依靠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逐步改造和消灭私有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达到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最终建成共产主义的目的。4.列宁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A、对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1)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及工农联盟思想(2)武装起义和建立民主专政思想(2)民主革命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B、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思考(1)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深刻地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论证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和最后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2)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理论“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不平衡规律决定了社会主义革命能首先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环节爆发并取得胜利在帝国主义时代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一定的条件,掌握有利的时机,即革命形势应日益成熟。(3)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思想列宁在新的形势下,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性质,并在分析战争性质的基础上,按照战争的阶级属性、政治目的和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把战争区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创造性地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使本国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失败”的策略口号。-3-5.列宁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哪些主要的理论观点?“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1922年3月到1924年,列宁进行了不懈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主要内容包括:其一、发展现代大工业,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没有大工业就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核心)其二、通过合作社建成社会主义其三、列宁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方面的理论探索(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反对官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有充分的民主,这是列宁一贯的思想。(2)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其四、列宁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探索(1)利用优秀文化遗产为社会主义服务(2)加强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大力进行文化建设以上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总结了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他的这些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另]列宁探索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1)不发达国家能够一国建设社会主义,但要充分估计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2)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为此必须发展现代大工业,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3)在过渡时期,要充分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在实行新经济政策之前,列宁基本上继承了马克思对商品、货币的看法,主张在社会主义取消商品、货币,之后,则认为不利用商业,就不能建成社会主义。(4)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他认为资本主义是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是提高生产力的主要方法、方式。(5)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他认为,合作制的性质是根据社会制度的不同而不同的,资本主义制度下合作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作制则是社会主义性质的。(6)有步骤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反对官僚主义。(7)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6.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理论观点有哪些?第一,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斯大林认为,从苏联国内看,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已经奠定了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的政治基础。有了政治基础,苏联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解决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建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理论。斯大林认为,必须尽全力发展工业,工业化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道路,只有尽快实现工业化,才能保证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斯大林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三,关于农业集体化的理论。斯大林认为,需要把分散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以保证国家所需的足够的商品粮。同时,只有实现农业集体化,才能把个体农民引上农村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消灭农村阶级差别。斯大林主张对农业实行全盘集体化,一步跨进社会主义。-4-第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其他问题。斯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动力,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是阶级斗争的表现和结果。评价(一分为二,客观,实事求是):既有坚持社会主义的内容,也有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又有教条主义地照搬科学社会主义的东西,甚至有扭曲科学社会主义的地方。第一,坚持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但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认识不足。第二,坚持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的思想,并有所发展,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但有教条主义倾向,不重视客观经济规律。第三,坚持和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但忽视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犯了肃反扩大化错误,丑化了无产阶级专政。7.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有哪些特征、历史作用和主要弊端?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是“高度集中”和“高度集权”的体制,其特征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1)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第一.国家集权第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第三.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2)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第一权力过分集中第二法制不健全,民主不完备(3)文化体制的特征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是其政治和经济体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体现,因此也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具有强大有力的一元化意识形态。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功绩主要表现在:第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保证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顺利完成,使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第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不仅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而且开创了现代社会主义的历史纪元。(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影响波及资本主义世界)第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保证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拯救了苏维埃共和国,也拯救了人类文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第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不够健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统得太死,缺乏活力,抑制地方企业积极性,违背经济自身发展规律;思想文化领域管理模式简单化、公式化,政治过多干预学术,影响文化学术正常发展。)第二,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减弱了社会主义的吸引力。第三,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既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完全否定。应该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把这种模式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5-8.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最有效的途径?1、改革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历史必然性(1)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2)“经常变化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特征(3)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4)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客观需要2、社会主义改革是要实现两个历史性结合(1)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历史性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经济的成熟而有效的手段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生机和活力(2)社会主义民主与无产阶级专政的结合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没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既是新型专政,也是新型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体现3、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和改革的先导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突破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理论概念的束缚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不能教条式地机械理解马克思理论和原则)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原则(改革要成功还要突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某些个别结论)9.20世纪50至70年代苏联与东欧国家的改革尝试对我们有何启示?1、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然性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二、“经常变化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特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