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课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平面镜成像》课例1.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上海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试用版)第二章2.1《光的反射》第2课时《平面镜成像》。2.目标确立(1)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光的反射知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是光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由于本实验的设计方法学生难以想到,且初三学生对物理问题探究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处理这部分知识时,我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设置台阶,给予必要的引导,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像”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打下了基础。教材中解决成“虚像”这一难点采用了做图的方法,较为抽象,学生不易接受。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感受到“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可以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突破难点。(2)学情分析。平面镜成像现象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在认识上还有很大的误区。比如: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所成的“像”与“物”完全相同;“像”和“影”以及“实像”和“虚像的成因混淆一团,分不清楚等。初三的学生初学物理,喜欢动手,好奇心强,对探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很多同学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技能也比较差,需要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比如:杨家琳、姜星茵等同学理解接受能力较差,需要老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与一些指导和帮助;李鹏举、修侦等同学自制力较差,喜欢上课开小差,需要老师给予一些关注,防止他们注意力分散。而沈春雨、王海宁等同学则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很强,可以让他们带动一些物理基础较差的同学更好的参与实验。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1)知道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和光的反射规律。(2)了解生活中镜子、玻璃、水面都可以成像等现象。考虑到初三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导入新课时,可以播放了一段生动有趣的动画,以求更好的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要注意引导,以期探究步步深入。(3)自我背景性经验剖析。我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一节课中,前一次的教学策略是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创设情境后,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分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的特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明显感到难于驾驭,很多同学甚至对我的意图也不完全明白,探究流于了形式,教学任务没能全面完成。因此,本节课在设计实验环节我试着改进,采用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由我设计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思维性的问题,给学生必要的引导,加强自学和互动,以期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基于上述分析,我确立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通过观察实验,感知虚像的含义;运用平面镜成像特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3.教学流程为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本着“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教学理念,采用了“四环节”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即: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当堂训练、检测评价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合作学习探究问题得出结论拓展应用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寻找规律,教师适当引导和点拨共同得出成像特点。教师通过“舞蹈室的矫姿镜、潜望镜”等图片介绍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从中归纳得出平面镜的作用,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物理。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所学,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必要的激励和指导,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满怀信心独立设计实验,为后面进行实验探究做好了铺垫。自主学习设计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操作时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设计实验中的难点,我由浅入深的设计了5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播放“猴子捞月”的动画片断,并展示生活中镜子、玻璃、水面和光滑的地砖成像等图片,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中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从而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轻松引入新课,并提出探究的问题---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用学生熟悉的“小镜子”照照自己,有利于学生真切的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大胆提出猜想。依据问题进行猜想利用学案自主学习设计实验展示答疑设计实验学生已经掌握了实验探究的方法,我便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他们团结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共同分享实验带来的快乐。为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顺利完成实验,我将实验步骤用多媒体呈现出来。4.精彩片段片段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展示“猴子捞月”的动画片段。师:看完片段后,同学们能说出这群猴子为什么没捞到月亮吗?生:因为水里根本没有月亮。师:那这群猴子看到的月亮是什么呢?生:是天上的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师:物理学上把天上的月亮叫“物”,水中的月亮叫“像”。师:那么,在我们生活当中,除了平静的水面可以成像以外,还有哪些物体也可以成像呢?生1:镜子可以成像生2:玻璃板可以成像生3:打磨得很光的铜板也可以成像师:很好!下面我们来看一组画面。(多媒体展示)当堂训练检测评价当堂训练巩固所学检测反馈评价展望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实验的方法,我又设计了4个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初步培养学生做图的技能。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进行反馈,从而使今后的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师:像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能够成像的物体,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的表面是怎样的?生:都是很平滑的。师:我们把它们叫做平面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共同探究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片段二:学案引路,设计实验环节一:自主学习师:请同学们预习课本61页中的实验,然后分组讨论“学案”中提出的5个问题。(1)我们怎样找到像的位置?(2)实验中使用玻璃和镜子哪种方法更容易找到像的位置?(3)我们怎样判断像和物体的大小是否相等?(4)我们怎样判断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5)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我们应该怎么做?环节二:交流展示(学生交流展示5个问题的答案,教师适时点拨引导。)(1)我们怎样找到像的位置?生: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一只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只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该答案学生在认真自学之后,就能在课本上找到,但有很多同学还只是生搬硬套,不能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师:我把刚才同学回答的方法再用课件形象地展示一下。(2)实验中使用玻璃和镜子哪种方法更容易找到像的位置?生:玻璃板。师追问:为什么呢?(学生遇到困难,回答不出来。需要教师给与必要的引导。)师:玻璃板和镜子都是平面镜,但它们有什么不同呢?生:玻璃板是透明的。师:对,这样我们能透过玻璃板看到后面的那只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我们怎样判断像和物体的大小是否相等?生:如果像能和物完全重合,就说明物和像的大小相等。(4)我们怎样判断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生:用刻度尺测出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进行比较。(5)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我们应该怎么做?生:应该多次实验。师:明确了这些问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得到实验方案。片段三:实验探究,认识虚像师:大家能从刚才实验中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吗?生1:平面镜中的像与物的大小是相等的。生2:平面镜中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师:还有其它的发现吗?引导:大家把刚才实验中的物和像连起来,它与镜面有什么关系?生:垂直。师: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呢?生:是虚像。师:你是怎么判断的?生1:因为在镜子后面找不到像。生2:通过作图可以说明。师:那么,我们能否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呢?师:请大家把一张白纸放在像的位置上,白纸上有像吗?生:没有。师:这说明没有实际光线射到白纸上,我们把这样的像叫做虚像。5.自我反思本节课我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了“学案导学法”的教学模式,以实验探究和学生活动为主线,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策略上力求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学案“导学”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促使着学生自主学习。在新课的引入中,我利用“猴子捞月”的视频进行引导,让学生兴趣倍增。为了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我通过生活中的水面、玻璃、镜子、光滑的地砖可以成像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轻松地引入课题,并提出了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为了突破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一教学的重点,我首先引导学生对平面镜成的像进行猜想,当同学们的猜想有了思维碰撞时,趁机设置了具有针对性、思维性和梯度的五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学习效率大增。我又不失时机的给予必要的指导,从而形成了生生间、师生间双向的、能动的交流。然后,通过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探究,既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领略探究的美妙,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教材通过作图的方式作出虚像,学生客观上接受不了,而我让学生自己在镜后放一张白纸作为光屏,从平面镜的一边看屏上有没有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点,也使学生明白了实像和虚像区别。反思自己的讲课,有以上欣喜之处,也有许多待改进的地方。比如,在实验探究时,还有学生盲从。在梳理反思时,学生的回答只局限在学到了哪些知识,对学到的实验方法和技能说的很少。而这节课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学会了实验探究的方法,最后还是我给做了补充。同时,学生对学习后存在的困惑更是避而不谈。这说明学生的学习行为还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还是重知识,轻能力。如果对所学知识没有进一步的思考、梳理、加工和反思,知识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就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再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我只给了学生两支相同的蜡烛,这样就已经暗示了学生探究的结论,从而使探究缺少了一些意义。要想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想今后应给学生四支蜡烛,其中两支相同的,一支大的,一支小的。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我们携手努力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你我的课堂也会别样的精彩。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