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吉州吉水(江西)人。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他团结并培养了大批古文作家,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三苏”父子、王安石、曾巩等皆出其门下。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有人问他“何谓‘六一’?”他說:“我有《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旁人道:“那只有‘五一’罢了,哪里说得上是六‘一’?”欧阳修答道:“再加上我这老翁一名,岂不是六一了吗?”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有辞赋、骈赋和律赋、文赋等。本文属于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句式长短不齐,用韵错落有致,更多地表现了散文融景情理于一体的艺术特色。——诵读提示1、注意赋的文体特征;2、诵读前默想,酝酿感情;3、口中念念有词,心中念念有意;4、不是机械地读,而是审美体验的自然流露。欧阳修是怎样构思全文的?听秋声绘秋声议秋气绘秋状叹人生秋声能如此摇动人心,为什么?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通过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这也就回答了作者闻声惊惧和感叹的原因。作者如何绘秋状?•秋色•秋容•秋气•秋意惨淡,烟霏云敛清明,天高日晶慄冽,砭人肌骨萧条,山川寂寥实虚秋之为状烘托手法秋状写足秋声由实入虚虚实结合作者如何写秋气的?体现了秋天的什么特点?对比刑官时——阴兵象五行——金五声——商十二律——夷则草木春秋联想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面对秋天的这些特点,作者的感受如何?有何作用?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除了悲伤,作者还有什么独到的人生感悟呢?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升沉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作者在53岁时写成了《秋声赋》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主题的多义性小结1、“悲秋情结”依旧;2、超脱“悲秋情结”;3、明写秋声,暗指国运;如“悚然”“叹息”两处。如“奈何”“念”两处。如“山川”“兵象”两处。对比欧阳修童子对比映衬在本文的运用也是独具匠心的.秋声远近强弱缓急草木荣枯突出了作者寂寞的秋心增添文章的情趣,从绘秋声、秋状、秋气到叹人生,全文已相当完美了,有关童子的两处描写,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小结:艺术成就1、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2、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迁移拓展,研究探讨1、请从所学诗文中整理有关“秋”的句段,按“悲秋”“赞秋”两个角度加以鉴赏。2、请从文质哲角度鉴赏《赤壁赋》。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月有微黄禽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宋蒋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唐司空曙•秋声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本文资料来源:语文资源网本文配套优质课视频:教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