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学院教案课题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采访前准备(1)课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1.把握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采访准备内容、基本步骤;2.了解广播电视深度报道背景资料准备的内容;3.要求熟悉广播电视深度报道采访前准备工作。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基本准备内容。[教学难点]如何选择广播电视深度报道采访对象。教学过程主要内容及步骤备注本节讲授广播电视深度报道采访前的准备工作。(1)一、背景资料准备背景资料是指与新闻事实有关的历史和环境因素以及知识性背景。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中,除了与报道对象直接相关的背景材料。还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与采访事件有关的人物、地区、关联事件的背景资料。2.国家、地方有关部门对此类问题的法律、法规、制度。3.专家学者对此类问题的见解主张。4.其他媒体对此类事件的报道。二、初步确定采访对象记者在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中,应该对要采访哪些方面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初步确定采访对象。当然,随着采访的进行,记者对事件的了解逐步深入,还会对要采访的对象有所变动。一般来说,所确定的采访对象是以新闻事件为核心向外辐射开来的。(一)深度报道采访对象的范围首先,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亲历者。其次,采访离新闻事件最近的人。第三,采访对新闻事件折射出的问题负有管理责任的行政管理部门。第四,采访新闻事件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二)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中,采访对象选择的特殊要求,也在此加以介绍1.采访对象应该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2.采访对象要尽量能说普通话。3.采访对象应尽量没有令人听起来不愉快的语言毛病。4.尽量选择能够配合记者采访的对象。授课效果分析总结讲稿第二节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采访前准备(1)一、背景资料准备经过对新闻线索的筛选,确定了选题之后,记者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补充与选题有关的背景资料。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出现各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都不是单方面的原因,有着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而且记者采访的选题可能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对记者个体来讲不可能是了解一切领域的全才通才,因此在采访前补充相关知识、掌握背景资料就是非常必要的。背景资料是指与新闻事实有关的历史和环境因素以及知识性背景。背景材料是深度报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分析原因、解释意义还是揭露真相,都需要从背景材料与事实材料的比对中得出。但是深度报道的背景材料与客观报道的背景材料赂有些不同,要求记者尽可能地从单一事件、单一人物辐射开去。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中,除了与报道对象直接相关的背景材料。还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与采访事件有关的人物、地区、关联事件的背景资料。2.国家、地方有关部门对此类问题的法律、法规、制度。3.专家学者对此类问题的见解主张。4.其他媒体对此类事件的报道。二、初步确定采访对象记者在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中,应该对要采访哪些方面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初步确定采访对象。当然,随着采访的进行,记者对事件的了解逐步深入,还会对要采访的对象有所变动。一般来说,所确定的采访对象是以新闻事件为核心向外辐射开来的。(一)深度报道采访对象的范围首先,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亲历者。这里特别要强调,为了保证记者报道的真实,必须采访到事件的各方当事人,特别是涉及到利益冲突矛盾的不同群体。比如,记者要采访一起医疗纠纷事件,就不能只听患者及其家属的意见,而不去了解医院医生及医疗主管部门的说法。很多时候,事件的当事各方说法不一、互相矛盾,这是正常的,就像黑泽明导演的日本著名影片《罗生门》中描述的那样,每个事件当事人都会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描述事件的经过。而记者面对不同的甚至互相矛盾的说法不要困惑,认真分析矛盾的原因,进行甄别,再就不清楚的地方继续了解,采访就深入了。从另一个角度看,采访对立各方,也是记者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在现实采访中,舆论监督的对象往往因为事情泄露,面临曝光危险而恼羞成怒,轻者不接受采访、不予合作,重者则恶言相向甚至围攻、殴打记者,或销毁证据。出于避免冲突及保持事件原貌等原因,一些记者在做监督性报道时,多以不采访的方式避开与被监督对象的正面交锋。但由于不听取被监督、被披露者意见,往往会使整个报道不够全面和客观,内容有失偏颇,会使舆论监督的效果打上折扣,甚至会引起新闻纠纷。”其次,采访离新闻事件最近的人。有的时候,出于各种原因对事件当事人采访不到,记者就要采访最接近事件的人。比如,采访一起车祸事件,当事人不幸身亡,这个时候记者就要设法采访到亲眼所见车祸发生的路人、第一个出现场的交警、拨打电话报警的人等等。第三,采访对新闻事件折射出的问题负有管理责任的行政管理部门。深度报道中有大量的舆论监督报道,沙及典型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产生常常要涉及到两个方向:一是系统层面,包括管理环节不完善、管理责任不明确、有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等等,二是个体层面,包括具体管理者的不作为甚至利用权力滋生腐败等等。要了解这些,离不开对行政管理部门的采访。从另一个方面讲,行政管理部门人员是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执行者,他们对新闻事件反映出的问题的看法也更全面、更权威,有助于记者了解事件的本质含义。第四,采访新闻事件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记者不是全知全能的人,为了更准确把握报道事实的本质、挖掘其深刻内涵,求教于专家学者是个好办法。而且,专家学者不同于行业管理部门人土,不处于事件当事方,跳出来看问题更犀利、更深刻。(二)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中,采访对象选择的特殊要求,也在此加以介绍1.采访对象应该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广播电视媒体与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不同,要求采访对象在镜头前、话筒前能够从容不迫地与记者交谈,而且所录下的画面、音响要经过剪辑后能在节目中使用,这就对采访对象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当几个采访对象处于对事件了解的同一关键位置的时候,语言表达能力就是一条重要选择标准。2.采访对象要尽量能说普通话广播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介,普通话是通用语言,记者在采访中要尽量要求采访对象用普通话表达。如果采访中的关键人物普通话不好,电视记者应在节目使用中配合画面打字幕,广播记者应如实记录被采访者原话后由播音员配同期声混播。3.采访对象应尽量没有令人听起来不愉快的语言毛病有的人说话有特殊的习惯,比如有口头禅、脏话等等,记者要在采访中及时提醒对方,如果实在语病过多,就应考虑更换采访对象。4.尽量选择能够配合记者采访的对象有的人会在镜头话筒前表现得非常紧张、不自然,俗称“晕镜头”、“晕话筒”,在这种状态下录下的声音画面使用到节目中会使受众感到被访者传递的信息不可信。记者采访中遇到这种情况,应多进行沟通交流使对方放松情绪,然后再适时进行正式采访。如果被访者实在“晕”的厉害,难以放松,而他又不是核心人物,有可替代的采访对象,就可选择其他更愿意配合采访的对象。当然,对处于事件当事方而内心有鬼不敢接受采访的人,则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