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案例回放一、谈话引入;师:今天我们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二、主动回忆,梳理知识。1、关于立体图形,我已经知道了什么?师:把你知道的给同学们交流交流,看谁说得又多又好!(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进行分类并展示)引导1,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2,使用什么单位?3,这些表面积,体积是怎样求的?4,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回忆。2、能将你知道的整理成表吗?师:孩子们对立体图形知道的这么多,但有的同学知道的并不完整或比较零乱,你能将你知道的知识整理成表吗?学生整理知识,使之有条理,更完整,更系统。3、师追:根据上表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些图形的表面积,你发现了什么?根据上表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这四种图形及它们的体积公式,你发现了什么?讨论,总结出任何一种立体图形,只要它的上下粗细相同,那么它的体积计算公式都可以用V=sh来表示。在学生提到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时,教师应重点强调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求表面积、体积的例子,从而教师小结:缺面的长方体表面积没有固定的公式可言,只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以后大家碰到类似的情况,首先要弄清题目的意思,到底缺了几个面,缺了哪几个面,然后再确定到底用哪种计算方法。4、动动手,检测自己掌握的怎么样?师:要熟练掌握知识,必须多练习。下面老师带来一些习题,请孩子们动手做一做,检测自己掌握得怎么样!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做的?三、全课总结我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吗?师:通过整理复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案例赏析(精彩片段)片段1,引导学生思考:从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你能发现什么?教师小结: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图形计算公式,通常是把它转化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的。“转化”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日常生活问题时常常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片段2,师:这些公式听起来各不相同,有相同的联系吗?为什么圆锥不是底面积乘高?师引导得出,直柱体体积都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练习中出现了一个立体图形生1,先求出底面长方形的面积,再乘高。生2,错,应把这个图倒来立起,成直柱体,算梯形的面积,再成高,也就是长。案例反思:“复习课难教”是许多数学教师经常发出的感叹。首先复习的内容繁多,需要教师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重难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对学生来说,复习课失去了新授课那样的“新鲜感”,学生缺乏兴趣。如何来进行复习?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参与课堂?我想应该在学习的基础上适当拓展,体会转化,类比的思想。我选择了复习课《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作为尝试。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上课之前,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计算已比较熟悉,这节课前面一部分是复习基本计算方法。后面则是对所学知识运用的提高。最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能正确熟练的计算出生活中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直柱体的体积,进一步体会转化、类比等教学思想。也正因为这样,我才认为是取到了复习课复习和提高的作用。立体图形是六年级教学的,圆柱、圆锥还是本册教材的新授内容。因此,立体图形的知识容易回忆,复习的目的不局限于回忆,还要整合知识,进一步精简和优化原有的认知结构。整理与复习部分首先从意义和算法两个方面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联系起来,体会它们的表面积是所有面的面积总和,都是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总和,然后还用“底面积×高”概括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这些整合,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能提升一个层次,不再孤立地理解、记忆各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教材安排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空间观念的学习活动,有些活动在总结以前学习的知识,多数活动是新的要求,富有挑战性。本教案注重活动的过程,让学生适当的拓展,体会知识的应用是灵活的,有联系的,策略与方法是多样的。整节课的形成:一、在生活中寻找素材。《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的理解就是要把所学的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数学真正的价值,让数学真正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所以,我想:课堂的教学内容最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学生会感到有意思,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那么,什么样的内容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对整个知识(特征、表面积、体积)进行复习呢?最后确定——让学生在应用中掌握知识,在应用中比较和复习。所以这节课是从应用的角度去考虑的,从应用入手。这样,既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是要体现数学的应用性。二、在内容上寻建构首先我来想一想这节课的任务是什么?经过自己整理,确定这节课的任务:①整理复习有关的基础知识,通过复习使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上有所提高,有新的认识,新的收获。②在建构知识网络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思想。③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对立体图形的体积和体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应该有一定的认识,那如何使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上有所提高,有新的认识,新的收获呢?我想通过两个环节,一是对体积公式的拓展应用,发现柱体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计算;二是对表面积之间的沟通,原来表面积都可以用底面积加侧面积来计算。这样,达到复习整理的目标。三、反复推敲,确定教学过程。有了教学素材,可是这节课该怎么上呢?又有一个新的问题摆在面前。众所周知,数学课的复习课无非就是先理后练,或者是边理边练,以往这样上学生都感觉到很枯燥,而且起不到太好的效果。到底该怎么上呢?经过自己长时间的思考,结合数学的特点,学习数学就是要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只有会应用了才能体现出数学的真正价值。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把数学课堂学到的知识进行内化,也就谈不上综合运用。所以首先给学生创设一些生活情景,通过情景引发问题,,引起思考并加以创新,把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进行整理,引出这四种基本的立体图形,从而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然后通过计算表面积和体积,在这个过程中,梳理了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和表面积计算公式,进一步对这块知识进行了拓展,促使学生的形体体积计算的认知由特殊向一般扩展,这样,自然的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能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后,课堂上做一些必要的练习,使学生有一个消化、内化的过程。第一道填表练习属于基础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第2道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让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性;最后一道具有开放结构的数学问题,能使学生在发散性的思维活动中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通过设计形状,到计算等把枯燥的知识简单的再现,变成运用已有的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虽然也是在复习知识,但这种方法对学生有新鲜感,不仅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还能体现数学的应用性。总之,这节课经过自己的反复研磨,形成这样一个结构,创设生活情景,引发问题,在问题中加以练习,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支点,展开知识结构的庞大网络。四、启示要备好一节课很不容易,需要从各个方面去考虑,不仅要熟悉教材,课程标准,还要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充分了解学生,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做一个教学有心人,把日常的每一节课都当作磨课,把新课程理念以及自己的教学方法落实实践,不断总结,加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