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人教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课件先秦诸子选读第2单元第5课人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成才之路·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成才之路·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孟子》选读第二单元成才之路·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第五课人和第二单元成才之路·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课经典晨读1高考导航2学习目标3课前预习4课堂互动5随堂练习6课后强化作业7成才之路·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课经典晨读成才之路·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课酬乐天频梦微之元稹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成才之路·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课【作者背景】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市)人。出身于衰落的官僚家庭,家境清苦,幼而好学,15岁考取明经科,25岁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试,名列前茅,被授左拾遗之职,后又任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被贬斥后转而依附宦官,官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又拜武昌军节度使,卒于任所。元稹是与白居易齐名的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两人诗风相近。在诗歌理论上,元稹与白居易的文学主张也相同,他们都推崇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倾向,主张诗歌应反映现实,尤其要揭露“病时之尤急者”。成才之路·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课元稹论诗以风雅比兴为准绳,他推重“稍存寄兴”的讽喻诗创作,提出讽喻诗创作的准则为“寓意古题,刺美见事”,批评辞藻华美的诗文。在这种理论基础上,元稹与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年间(806年至821年)形成了“元和体”诗风。这是一首酬和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这时,元稹贬通州,白居易谪江州,两地迢迢数千里,通信十分困难。现在,好不容易收到白居易寄来的一首诗,诗中道:“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老朋友感情这样深挚,使他深深感动,因此作诗酬和白居易。成才之路·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课【主旨感悟】此诗用深情的笔触刻画了诗人对好友惦念、牵挂自己的感动以及对对方的怀念之情。【艺术鉴赏】构思精巧,感情真挚。“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做梦包含了希望与绝望之间极深沉、极痛苦的感情,元稹更推进一层,把不能入梦的原因作了近乎离奇的解释:“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我本来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梦里相逢,过去也曾多次梦见你,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所以“惟梦闲人不梦君”。这就把凄苦的心境写得入骨三分,内容也更为深广,元诗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世所罕有,写出了人之至情。成才之路·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课高考导航成才之路·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课(2015年高考北京卷)(原文在第4课)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分)()A.其.谁可而为之君知其.难也B.午非子之.子邪今者有小人之.言C.而遂.杀之后遂.无问津者D.伤人者.刑同予者.何人成才之路·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课【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其”,副词,加强问的语气;第二个“其”,代词,那。B.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C.两个“遂”都是副词,可译为“就”。D.两个“者”都是代词,与前面的词组成“者”字结构,可译为“……的人”。【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平时要注意梳理和积累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成才之路·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课学习目标成才之路·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课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重点学习第1、4节;学习和借鉴孟子论辩说理的技巧。3.理解孟子“人和”思想的内涵及借鉴意义。成才之路·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课课前预习成才之路·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课1.读准字音惛.(hūn)放辟.(pì)罔.(wǎnɡ)民鸡豚.(tún)庠.(xiánɡ)序孝悌.(tì)2.掌握通假(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2)其横逆由是也(由通“犹”)(3)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亡通“无”)(4)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刑通“型”)(5)则盍反其本矣(反通“返”)(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成才之路·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课3.一词多义成才之路·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课成才之路·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课成才之路·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课4.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界限限制)(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使动用法,使……坚固)(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个“老”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敬爱,第二个“老”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人)(4)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幼”是形容词用作动词,爱护,第二个“幼”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幼者)(5)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用作动词,惩罚)(6)老者衣.帛食肉(衣:名词活用作动词,穿)成才之路·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课课堂互动成才之路·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课1.如何理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孟子总结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教训,提出的著名主张。他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认为在战争中有利的自然条件不如有利的地理条件,有利的地理条件不如人心所向的内部团结,这就强调了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民心的向背。成才之路·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课在战争胜负问题上,孟子通过对战争双方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的比较,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当然,这只是在三者相比较的意义上而言的,并不是否认天时、地利的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孟子认为,战争的胜负不仅在于天时、地利等自然、地理条件的对比,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民心所向的内部团结。孟子这一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成才之路·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课2.孟子是如何论述“人和”的重要性的?孟子高度重视“人和”。他在第1则选文中说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是指有利于攻守的天气时令方面的条件。“地利”是指有利于攻守的地理方面的条件,应当还包括兵甲和粮食等方面的优势(孟子接下来说到地利的种种因素,即包括城、护城河、兵革、米粟等)。“人和”就是指上下一心、精诚团结。孟子认为,天时的重要性比不上地利,地利的重要性比不上人的精诚团结。接下来,他举了两个例子来作说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成才之路·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课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一个例子。边长三里的内城,边长七里的外城,敌兵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敌兵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能够得到好的天时(因为他们可以选择有利于战争的天气条件来发起进攻);然而假如这蕞尔小城得到了地利,比如城墙高而且坚,护城河宽而且深,武器装备比敌兵精良,甲胄比敌兵牢固,粮食比敌兵充足等,那么敌兵就不能取胜,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有人问“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有什么地利可言。其实,孟子所说的地利本来不只包括城池大小这一个方面,不能理解得过于偏狭。成才之路·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课“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第二个例子。城墙很高,护城河很深,兵器很锐利,甲胄很坚实,粮食很充足,这简直是得尽了地利了。但是城中之人不能众志成城,纷纷离弃了自己的城池。所以得到地利又怎么样呢?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更进一步发挥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意思是指,限制人民不靠国家的疆界,使国家坚固不靠山河的险要,威行天下不靠兵器、甲胄的精良。所谓国家疆界、险要的山河、精良的兵器和甲胄等,都是地利方面的因素,起不了最根本的作用。起最根本作用的是人和。成才之路·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课3.作为国君来说,怎样才能做到“人和”?那么,怎样才能得到人和呢?孟子简洁有力地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意思是得到道的国君,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丧失了道的国君,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支持者少到了极点,连父母兄弟等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支持者多到了极点,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这正反两个方面的道理不难理解。关键是要弄明白什么是“得道”,什么是“失道”。孟子说过:“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即道说到底只有两种,就是仁和不仁。成才之路·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课孟子说的“得道者”自然是指有仁德、践履仁的国君,“失道者”自然是没有仁德、背离仁的国君。对他来说,国君有仁德、践履仁是达到人和的根本,而人和的最高境界则是普天之下的人都顺从他;与之截然相反的情形,则是众叛亲离。总之,谁赢得了人和,谁就赢得了主动;“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天下顺从的人来攻打遭亲属反叛的人(必定取胜),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无不胜。成才之路·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课4.作为“君子”,如何营造“人和”的社会关系?在第2则选文中,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君子跟一般人不同,他之所以跟一般人不同,是因为他的居心,君子居心于仁,居心于礼。居心于仁就是仁者,居心于礼就是有礼者,“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而照一般的情理,“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但是难免也有例外。要是面对这种例外,君子会怎么做呢?孟子说:“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君子虽然敬人爱人,但是仍然有人对他横暴不顺理。成才之路·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课那他一定会反躬自问:我一定是不仁的,一定是无礼的,不然的话这事怎么会到来呢?(不然怎么会遭到这种事呢?)“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这是说君子反躬自问自己是仁的,自己是有礼的,可是那人的横暴不顺理却还是这样。那君子怎么办呢?孟子说:“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君子依然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他反躬自问:我一定是不忠的。这里的“忠”跟现在所理解的一般意义不同。《孟子·滕文公上》:“教人以善谓之忠”;朱熹《孟子集注》说:“忠者,尽己之谓。”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五十七云:“忠者,尽己也。成才之路·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课尽己者,仁礼无一毫不尽。”这恐怕才是孟子所说的意思。“不忠”就是没有尽心竭力,没有尽仁尽礼。“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是指自己反省自己是忠的,可是那人的横暴不顺理还是这样。面临这种情况,君子会怎么办呢?“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妄人”就是无知妄为的人。“与禽兽奚择”就是跟禽兽怎么区别、有什么区别。“于禽兽又何难焉”是说对于禽兽又有什么值得计较的呢。成才之路·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人教版·

1 / 5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