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版解读:新版《抗震规范》对旧版规范的主要改进《抗震规范》对旧版规范的主要改进2015-05-13点击上方,关注我哈1.2010新版规范在砌体结构方面的主要改进1)增加了砌体的块体类型2)降低6度和0.30g设防的层数和高度,调整横墙较少房屋的适用范围3)新增建筑布置的规则性设计指标4)提高楼梯间等处构造柱、芯柱的要求5)提高底部框架房屋的设计要求6)扩充配筋砌块房屋的抗震设计7)取消内框架房屋的使用进一步向约束砌体发展——体积配筋率0.07%~0.2%为约束砌体,0.2%以上称为配筋砌体。2.砌体房屋高度、层数控制注意事项取值小数点后按有效数值控制起点地面,坡地取低处,半地下室需嵌固终点屋面板与外纵墙交接处的板顶坡顶形成实腹屋架时,同上对待阁楼居住用房算一层,高度至山墙半高,储物用房、无固定楼梯不计入屋顶间面积小于30%按5.2.4条处理,超过时按阁楼对待架空层按一层计算楼面高度超过16m等,必须设置电梯●乙类的房屋高度减3m少一层,不采用底框●蒸压砖抗震强度为普通粘土砖的70%,应降一层和3m3.多层砌体房屋布置规则性的设计指标承重墙横墙或纵横墙,不应M+RC墙纵横墙布置匀称、对齐、连续,不显著差异,内纵墙累计长度≥60%房屋总长窗间墙尺寸均匀,开洞面积55%.采取加强措施局部尺寸可减少20%墙洞位置不影响纵横墙连接,不设转角窗平面轮廓凹凸尺寸50%典型尺寸,凹凸25%时房屋转角加强楼板开洞30%板宽,且墙两侧不同时开洞错层错层500mm应按两层计算楼梯间不宜设于尽端或转角处砖柱不得采用独立砖柱,跨度≥6m的楼面梁应设组合柱等4.多层砌体房屋结构布置的改进注:1多层砌体房屋的顶层,除木屋盖外的最大横墙间距应允许适当放宽,但应采取相应加强措施;2190mm多孔砖抗震横墙的最大横墙间距应比表中数值减少3m。横墙较少、跨度较大的房屋,应采用现浇RC楼屋盖5.多层砖砌体房屋构造柱设置的改进多层砖房,应按下列要求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丙类房屋砖房构造柱设置要求(一般情况)大洞口,内墙指不小于2.1m,外纵墙采取加强措施后放宽6.多层砖砌体房屋圈梁设置的改进现浇RC楼盖等沿所有墙边加强配筋并与构造柱连牢,可无圈梁7.砌体房屋楼梯间构造的改进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要求:18、9度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通长钢筋;7~9度时其它各层楼梯间墙体应在休息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置60mm厚的钢筋混凝土带或配筋砖带,其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纵向钢筋不应少于2φ10。2楼梯间及门厅内墙阳角处的大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500mm,并应与圈梁连接。3装配式楼梯段应与平台板的梁可靠连接,8、9度时不应采用装配式楼梯段;不应采用墙中悬挑式踏步或踏步竖肋插入墙体的楼梯,不应采用无筋砖砌栏板。4突出屋顶的楼、电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并与顶部圈梁连接,内外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通长拉结网片(2φ6与φ4点焊或φ4点焊)。8.砌体墙承载力计算的改进在一个墙段内设置多根构造柱、水平分布筋的承载力计算原则和计算系数:①墙段两端的构造柱,继续按89规范用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γRE反映其约束作用;②墙段中部构造柱的参与工作,并考虑间距小于3m的构造柱对约束的修正;③分别计入墙段中部构造柱的混凝土和钢筋以及水平筋对承载力的贡献,可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调整构造柱截面和钢筋截面来控制所需的抗震承载力。此计算公式如下:砌块墙承载力正应力影响系数:双折线→三折线9.配筋小砌块房屋抗震设计要求的比较适用范围扩展到9度24m,其墙体竖向、横向配筋率均不小于0.2%10.底框房屋抗震设计要求的改进●底框砌体房屋的构造措施●底框砖房设计注意事项1)布置楼梯间附近次梁托墙的设计,地震内力增大,主梁附加集中扭矩,支座附加弯矩2)刚度比底部不得大于上部!底部计入墙和框架的刚度,上部计入墙体和构造柱的刚度3)落地墙避免低矮混凝土墙.边缘构件按构造要求4)过渡层落地砼墙上层墙体应特别加强5)地下室满足嵌固条件不计入层数6)上部砌块墙类比7.4节加强构造11.2010新规范在钢结构方面的主要改进1)增加0.15g和0.30g的最大适用高度2)新增抗震等级,按高度和烈度分四级,内力调整、长细比、宽厚比分四挡3)放宽阻尼比和层间位移控制指标,ζ依据高度取0.04~0.024)改进强柱、强节点的设计计算方法,强柱系数,连接系数,γRE5)改进钢构件的连接构造12.钢结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和高宽比钢结构房屋的抗震等级(新增)7~9度某部位各构件的承载力满足2倍地震组合时,抗震等级允许降低一级*中心支撑、偏心支撑等结构中的框架部分的抗震构造的等级乙类设防,提高一度查表确定抗震等级0.15g和0.30g的Ⅲ、Ⅳ类场地,分别按8、9度确定构造的抗震等级钢结构构件的长细比钢结构柱的板件宽厚比梁柱连接节点构造①坡口角度符合有关规定;②翼缘厚度或12mm,取小者;③(1~0.75)倍翼缘厚度;④最小半径19mm;⑤3倍翼缘厚度(±12mm);⑥表面平整。圆弧开口不大于25°13.屈曲约束(消能)支撑框架结构设计要点屈曲约束支撑组成——由芯材、约束芯材屈曲的套管和位于芯材和套管间的无粘结材料及填充材料组成的一种支撑构件。性能——受拉时同普通支撑而受压时承载力与受拉时相当且具有某种消能机制的支撑。结构布置——水平双向、上下连续布置,防止扭转;宜采用人字支撑、成对布置的单斜杆支撑等形式,不应采用K形或X形;支撑框架计算分配的Mov50%Mtot。计算方法——附加阻尼比由试验结果按12章确定;在多遇地震下不发生屈曲时,可按中心支撑设计;与V形、人字形支撑相连的框架梁可不考虑支撑屈曲引起的竖向不平衡力。连接构造——同一般支撑框架。14.非结构构件的条文修改情况楼梯间非承重墙体(2008年局部修订)框架填充墙和隔墙2008年提升为强制性条文“性能化设计的方法”可参照附录M.2关于“楼面谱方法”移到附录M.3建筑构件设计一般性要求——新增女儿墙砌体隔墙、烟道等,(原7.1.7)框架填充墙块材强度、楼梯间墙体构造单层RC柱厂房围护墙选型、布置非结构性能化设计方法(原条文说明)楼面谱方法(原13.2.5)15.非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计算等效侧力法计算(13.2.3)重心处最不利方向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F=γηζ1ζ2αmaxG式中:γ─功能系数,取决于设防类别和使用要求,参照附录M.2确定;分为1.4、1.0、0.6三档;η─类别系数,取决于构件材料性能等因素,参照附录M.2确定;在0.6~1.2范围内取值;ζ1─状态系数;预制构件、悬臂构件、支承点低于质心的设备和柔性体系取2.0,其余1.0;ζ2─位置系数,顶点取2.0,底部1.0,沿高度线性分布;可按时程法计算结果调整;αmax─多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G─重力,含运行时人员、容器中的介质及储物。建筑非结构构件的类别系数和功能系数16.建筑构件抗震构造措施的变化多层砌体结构中后砌隔墙、垃圾道、预制挑檐的连接钢筋混凝土框架中的填充墙平面和竖向布置、块体和砂浆强度、与框架连接构造、楼梯间等钢丝网面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围护墙、女儿墙、围护墙材料和布置、圈梁设置和构造、墙梁连接构造、砖围护墙基础构造、内隔墙稳定措施、女儿墙防倒措施17.钢支撑-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要点最大适用高度——RC框架和框剪的平均值,即6度(95)7度(85)8度(70)8.5度(55)抗震等级——支撑框架部分比8.1.3、6.1.2的框架结构提高一级,混凝土框架部分仍按框架结构确定。结构布置——水平双向、上下连续布置,防止扭转;采用X、Λ、V形,单支撑投影对称;支撑框架计算分配的Mov50%Mtot。18.钢支撑-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要点计算方法——阻尼比0.045;斜杆按铰接模型,面外偏心需附加弯矩;二道防线:框架按二种模型的不利设计;层间位移在框架和框剪之间内插(弹性1/650,弹塑性1/67)。连接构造——同RC厂房柱间支撑,与框架梁的连接不先于支撑破坏。19.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设计要点最大适用高度——RC核心筒和S框-支撑的平均值参见JGJ3:6度(200)7度(180)8度(150)8.5度(130)抗震等级——钢框架部分按8.1.3确定,混凝土筒体比6.1.2的核心筒提高一级(8度为特一级)结构布置——钢框架梁柱刚接;楼盖加强整体性;钢框架计算分配的Vfmax10%Vtot;否则筒体高一级下部SRC柱而上部S柱,需设置过渡。计算方法——阻尼比0.045;考虑施工模拟、钢柱与混凝土墙轴向变形差异;二道防线:钢框架承担的剪力同RC核心筒结构;层间位移按RC结构。抗震构造—除筒体与钢梁连接处外,分别按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的规定执行。20.大跨屋盖建筑结构设计要点◆适用范围——拱、桁架、网架、网壳、张弦梁、弦支穹顶等组成的钢屋盖(跨度120m、长度300m、悬挑40m)◆结构选型——传力合理、规则、均匀、避免扭转;宜采用轻型屋面系统;支承结构避免增加屋盖的不规则性。◆屋盖体系——单向传力体系,设面外支撑、桁架加强空间传力体系,加强周边、开口边。单层网架,节点应刚接。◆计算方法——阻尼比,纯钢0.02,混合0.025~0.035;支承节点模拟、屋盖与支承结构协同,几何非线性;地震作用方向,效应组合和挠度控制;关键构件和关键支座的内力调整。◆抗震构造——杆件长细比;节点的最小板厚、壁厚;一般支座、滑移型支座、小震受压支座的构造。21.单建式地下建筑结构设计要点◆适用范围——单建的地下车库、过街通道、变电站或空间综合体(地铁、公路隧道、高层附属地下室除外)◆抗震等级——6、7度四级,8、9度三级;乙类提高一级◆结构布置——简单、对称、规则、平顺;加强整体性,避免刚度和承载力突变;注意位于山区的口部结构选型。◆计算方法——7度Ι、Ⅱ类不验算;计算模型、作用方向:横向平面应变或空间结构;计算方法:平面位移法、加速度法、侧力法;土-结构时程法弹塑性层间位移:不规则、变电站、综合体,1/250。◆抗震构造——框架结构柱,纵筋配筋率增加0.2%;混凝土板,负筋50%锚入连续墙内,正筋全部锚入内衬;液化土层、软土层、岩石口部专门的构造措施。22.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23.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可供选择的地震动——使用年限50年,按规范取小震、中震和大震;设计使用年限不同于50年,其地震作用需要做适当调整,经专门研究提出并按规定的权限批准确定。当缺乏当地的相关资料时,可参考《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试用)》CECS:160的附录A,其调整系数的范围大体是:设计使用年限70年,取1.15~1.2;设计使用年限100年,取1.3~1.4。注意事项建筑的抗震性能化设计,立足于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综合考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例如:作为“抗震安全岛”的楼梯间,可提出确保大震下具有安全避难通道的具体目标和性能要求;对特别不规则、复杂的建筑结构,可对抗侧力结构的水平构件和竖向构件分别提出不同的性能目标,提高其整体或关键部位的抗震安全性;对水平转换构件,为确保大震下自身及相关构件的安全而提出大震下的性能目标;对机电设施,地震时需要连续工作的,相关部位层间位移需满足设备运行所需的位移限值;其他情况,震后残余变形满足设施检修后运行或大震后可修复运行的位移要求。抗震性能化设计计算分析的主要工具是弹塑性分析。一般情况,应考虑构件在强烈地震下进入弹塑性工作阶段和重力二阶效应。鉴于目前的构件弹塑性参数、分析软件对构件裂缝的闭合状态和残余变形、结构自身阻尼系数、施工图中构件实际截面、配筋与计算取值的差异等等的处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当预期的弹塑性变形不大时,可利用等效阻尼等模型简化估算。对弹塑性计算结果应侧重于工程判断。24.楼梯参与空间分析的计算方法准确的计算模型:楼梯构件包括:楼梯板、平台板、梯梁、梯柱。楼梯空间计算包括:计算单元、节点关系、互相影响、结果输出。1)楼梯板和平台板采用自动剖分节点对齐的空间壳单元;2)梯梁和梯柱采用多节点的空间杆单元;3)楼梯板、平台板、梯梁、梯柱、楼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