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大学之道》第一集《自强之路》30秒片花。1895年甲午海战的失败使中国转向教育强国之路,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是如何开启和发展的,《探索发现》即将播出《大学之道》第一集《自强之路》,(片头)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初夏的一天,大清帝国重臣,72岁的李鸿章闭门谢客,独坐愁闷.他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中国被迫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7月19日,年仅24岁的光绪皇帝颁发上谕,向全国贤明之士寻求治国之道,这无疑激起了朝野上下又一次变革的热情,此刻,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单纯学习西文西艺的洋务教育,无法让中国实现真正的富强.中国该如何走出困境,如何在新的革新之中走向富强,此刻,有人站出来提出一个答案——教育强国,这个教育是向西方学习的现代高等教育之路。这是位于香港上环普人街的东华医院。一个多世纪前,香港爆发了一场鼠疫,让整个港岛陷入惶恐之中,虽然疫情得到控制,但人们还是不敢轻易接近一些医院诊所。不过,就在1895年秋天的一个清晨,一位身材瘦削的美国人却早早地来到东华医院,此时这里已经聚集了近千名拖着子辫子的年轻人,人群之中有一对来自香港教会家庭的兄弟,16岁的哥哥王宠佑和14岁的弟弟王宠惠,他们一大早就从家里赶到这里,但他们不是来治病的而是与其他年轻人一样,是来赶考的。一个多月前,本地报纸刊登了一则消息:一所天津的新式大学——北洋大学堂将于今天在香港招生,这次考试的负责人是一个美国人,他叫丁嘉丽,是美国驻天津领事馆副领事,据哥哥王宠佑后来的文章回忆:试场设在东华医院,应考者千余人,一千多来自广东和香港的年轻考生聚集于此,这样的场景前所未见,这些学子将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现代大学生。在科举盛行的晚清,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教育事件,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众多的第一都源于这所大学:第一部大学章程,第一张大学生毕业文凭,第一次将体育引入教学,经济学家马寅初,中国奥运第一人王正廷,诗人徐志摩,革命家张太雷等名人均从这所大学毕业,这就是中国成立最早的现代大学——北洋大学,后来定名为天津大学。失落的中国高等教育从这里开始了全新的尝试,近代中国的大学之道也从这里萌芽、生长。同期声。杰伊.西格尔——天津大学药学院的院长,此时他正和他的朋友们津津乐道天津大学的创办故事。2013年还在苏黎世大学任教的杰伊.西格尔接受天津大学的邀请前来天大任教。杰伊.西格尔十分喜欢参观校史博物馆,和大家一起分享学校的这段历史。他说每次来这里,都是重燃历史。校史馆里的一张张历史图像正是中国的大学迈向改革的一个个里程碑。同期。今天,在天津大学的校史博物馆里珍藏着一份将近2米长的奏折,正是这份奏折开启了19世纪末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探索之路,改变了此后一大批年轻人的命运,这份奏折的起草者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而促使他起草这份奏折的是天津海关道盛宣怀。盛宣怀长期从事洋务运动,在洋务运动后期直接管理航运、电报、纺织、银行、煤矿等洋务产业,被后人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日本在甲午海战中展现出了超强实力,盛宣怀认为这正是日本维新之后参照西方广办学堂的成果,法律学科培养了大量的外交人才,而工业、军事的强大则得益于工程机器矿冶等学科的开办,短短十多年间日本便焕然一新。所以在光绪皇帝颁布上谕一个月后,他又向王文韶呈递了一份公文,提出夫查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以设立学堂为先的主张,把教育兴国之本对于晚清政府而言西式教育或许不是新鲜事,但创办西式大学完全是一件新事物。1862年恭亲王奕䜣等人就在北京创建了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到甲午海战之前中国大地上已经有了20多所西式学堂,甲午一战旧的西式学堂的弊端已经暴露无遗。采访。出人意料的是,创办西式大学的奏折上奏三天后,光绪皇帝就批准了,并让兵部以四百里加急的方式将奏折发回天津。这份奏折为何能这么快被批复,盛宣怀这个主张与以往建設西式學堂的奏报有什么不同呢?王文韶在奏折中提到,盛宣怀提出设立头等学堂和二等学堂的主张,只有二等学堂学满四年才能升入头等学堂,头等学堂功课也必须四年才能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而头等学堂就相当于西方的现代大学。学堂全部采用美国哈佛耶鲁大学的模式,学制四年,所设律例、工程、矿冶、机器四学科中除汉文、律例学采用中国人教授外,其余一律聘请欧美等学者担任教职。同期采访。然而兴办这所大学每年需花费白银52000俩,对于国库空虚的晚清政府而言,是一比不小的开支,因此办学经费成为最大的难题。盛宣怀对此早有准备,他在中国第一个大学章程中已对办学经费的来源做好了谋划,通过筹措国税银解决办学资金问题,光绪同意了这一做法。1895年盛宣怀从国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税收和电政收入中抽取一部分充为学堂经费,又使用三年的米捐存银用来购买仪器设备书籍等,北洋大学堂是當時由国家拨专用经费兴办的第一所大学。经费解决了,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招生方面盛宣怀又再次显示了他对新事物的敏感,他利用当年晚清发行量最大的几种报纸——申报、直报和京津泰晤士報,分别在这些报纸上刊登了招生启示,香港王家兄弟就是在这些报纸中看到大学招生消息的。在盛宣怀的筹办下,1895年十月,中国第一所由皇帝批准开办的新式国立大学——北洋大学堂成立,这一新的起点改变了中国数千年的教育方法。北洋大学堂的第一批学生主要从天津、上海、香港等地招收,共招三十人。消息传到香港,年轻人都兴奋不已,这些比内地同胞更早感受到西方教育体系的中国人,十分清楚这所大学在未来中国的地位,纷纷前来报名。在这次考试中,有着扎实西学基础的王宠惠兄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最终哥哥王宠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洋大学堂矿冶门,弟弟王宠惠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法律门。(校歌校史比赛)2015年天津大学,一年一度的校歌校史演繹大赛正在举行。(同期)历史早已远去,但在这些学子脸上呈现的依然是对学校创办人的敬佩和感恩。(同期)北洋大学堂成立半年后,盛宣怀又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与北洋大学堂南北呼应。此后,新式大学堂不断成立,百日维新时期,北京创办了一所新的学堂——京师大学堂,1901年,济南成立了山东大学堂;1902年,太原成立了山西大学堂;同年,贵州成立了贵州大学堂等等。进入20世纪前后,这些新式大学堂一道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纪元。如今,中国的高等学校遍布全国各地,西格尔教授却与天津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来天津大學任教前香港的一所大学也找到他,希望他出任学校理学院的院长,西格尔的妻子也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她更倾向于去香港,但西格尔经过再三考虑,最终选择了天津大学。他认为今天的天津是一个有更多机会的舞台,一片全新的自由天地。120年前,同样的希望感召着许多年轻学子的到来。1895年冬天,王宠惠与哥哥收到了北洋大学堂的录取通知,怀着期待,他们结伴离开香港,北上来到了天津。在当时的中国,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还很少,从香港到天津,最便捷的交通方式是乘船。由于缺乏史料,今天的人们无法知道,这对年轻兄弟在漫长的旅程中到底是怎样的激动,或者有着多少离家的忧伤,而天津的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未知的。此时的天津已经是一年当中最冷的寒冬,这一对从小在香港长大的年轻兄弟此前也许连雪都没有见过,严寒的天气对于他们无疑是极大地考验。但是他们无需感到灰心和沮丧,因为在这所全新的大学里收获的知识,足以让他们感到不虚此生。当时他们的课程包括几何、化学、绘图、天文、地理等门类,这都是接受传统中国教育的年轻人闻所未闻的新知识。更吸引这些年轻人的,或许是刚刚从西方世界引进的体操、田径等体育活动,这些体育项目将作为学校的比赛来开展,这是几千年来中国高等学府第一次将现代体育项目引进大学。1897年11月26日北洋大学堂举行了全校首次赛跑比赛,据当时的《国文报》记载,“初四日为北洋大学堂赛跑之期,齐集于学堂围墙内之跑场,演赛各种奔跃之法,查赛跑一法,欧美各国学堂均有之,故本届实有此举。”多年以后,这种推崇学业与体能的双重发展影响了众多的现代学校,纷纷效仿学习,而这些革新的教学模式的设立,都要归功于北洋大学总教习丁嘉丽。丁嘉丽早年毕业于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并获得欧柏林大学神学硕士,25岁时来中国传教,曾做过传教士、教师和外交官,后来受盛宣怀的邀请感召,担任北洋大学总教习,这是一位办事认真、治学严谨的美国学者。在北洋大学有一个流传很久的关于丁嘉丽的故事,据说当年北洋大学的学生都有睡前闲聊的习惯,为了保证大家休息,不影响第二天上课,丁嘉丽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個办法来制止這個陋习,一个冬天的夜晚,當一些學生正在宿舍闲聊時丁嘉丽突然来查房,听到声响的学生連忙熄灯装睡誰知丁嘉丽并没有马上离开他伸出手来挨个触摸学生的脚踝,那几个闲聊的学生因为脚还没来得及焐热,最终被丁嘉麗发现,于是被好好地训斥了一顿。一位学校的总教习办事如此认真,令师生十分佩服,后来他的实干、严谨的作风也被北洋大学承继了下来。1899年王宠惠以第一名的成绩从法科毕业,王宠惠和其他17个毕业生拍摄的毕业照也成为中国现代大学最早的一张毕业合影。转年年初直隶总督裕禄为他颁发了这张文凭,这是中国第一张现代国立大学文凭,文凭正文被龙服图案包围,左右两侧有四条大龙,下方为海水波浪,文凭内有北洋大学堂招生、教学和学生考核结果的介绍,也有学生的姓名以及他所学的课程,除此之外文凭上还有王宠惠父亲、祖父甚至曾祖的名号。同期。毕业后王宠惠先赴日留学,之后分别赴美国加州大學和耶鲁学习,他以第一名的成绩在耶鲁大学法律科毕业。30岁出任民国第一任外交部长,后来被誉为中国近代法政精英第一人;哥哥王宠佑毕业于北洋大学矿冶专业,是世界上最早研究金属锑的专家,后来被国际上称为锑王。然而,就在王宠惠他们获得毕业文凭的这一年,厄运却再次降临到中国人的头上。1900年初夏,英、德、日、法等八国组成联军,入侵京津,中国北方最早创办的两所高等学府——北洋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都被联军士兵霸占,学校被迫停办,师生四散逃离,苦心经营多年的书籍、档案、仪器大都被焚毁。两年后,在张百熙的主持下,京师大学堂恢复招生。而北洋大学堂先被美国军队占领,后来又被德国军队侵占,战争结束后,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多次向联军总部交涉,但毫无结果。这所中国现代大学在历史的洪流中第一次陷入了停滞。1902年,总教习丁嘉丽亲自前往柏林与德方谈判,因为北洋大学堂所处的梁家园是德国租借,丁嘉丽依据德租借购地章程規定的地价、房价和社會費用向德国政府索赔,最终获得赔偿白银五万两。片花。由于学校原址已经被破坏,袁世凯授命丁嘉丽在坐落于天津城北八里的西沽村原天津老三营兵器库恢复办学,这个兵器库的大部分建筑已被英军破坏,只留大库房八座,人称西沽五库。在丁嘉丽的努力下,北洋大学堂得以重建。新大学堂占地350亩,旁边紧邻北木河和桃花堤。主楼是一座三层的大楼,中间有一座高耸的钟楼,在主楼的正中有一副行龙的图案,两条龙围绕着一颗宝珠飞腾游走,在目前所知的晚清众多的新式學堂中,只有北洋大学堂的建筑物上有这个行龙的图案,因此当时又有人称它为龙牌大学。采访。新学堂重建不久,1904年清政府颁发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第一部由国家颁发并实施的学制,将学校教育分为小学、中学和高等教育三部分,其中高等教育学制6-7年,它加速了中国现代教育的进程,新式大学堂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日后的发展方向和主要潮流。又是一年的春天,北运河旁边的桃花开了,校庆120周年的摄影展也临近,天津大学专职摄影师王建泽在忙碌的挑选摄影展照片之余,依然会前来桃花堤取景。多年来,王建泽到底拍摄了多少张桃花堤的照片,他自己也不清楚了,对他来说,喜欢的不仅仅是桃花,还有桃花堤拥有的独特而浓郁的北洋大学气质。今天在桃花源的一面墙壁上雕刻着众多的北洋大学的名人头像,这些人就像第一批进入北洋大学堂的王氏兄弟一样,成为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在这诸多头像之中,有一座长身而立的人像值得关注,他就是马寅初。1905年,24岁的马寅初第一次走进北洋大学堂,对于当时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走科举考取功名才是人生正途,但在马寅初看来,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就是缺少现代工业,想要通过学习工业,实现国家的富强,北洋大学无疑是他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