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备课记录八年级下册备课教师教学内容《故乡》备课时间16.2.26教学前思教材分析《故乡》是鲁迅写于1921年1月的一篇短篇小说,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十年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小说通过“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中展示旧中国劳动人民现状,表达了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学情分析《故乡》写的少年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贴近学生的心理,但是鲁迅的小说内涵深刻,哲理丰富,且听障学生对生活的体会不够深刻,要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以及理解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对于学生来讲,存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目标1.识记字词,查字典或结合语境理解本掌握词语。(ABC)2.学会阅读小说,学习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AB)3.领悟小说主题,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A)4.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ABC)赏析并学习文章优美语句。(AB)5.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A)6.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2.闰土和杨二嫂性格分析及前后变化原因3.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2教法学法讲授法、探究法、启发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六—八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文章背景及内容2.扫清字词障碍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常常在文章中描写自己的故乡,很多同学通过故乡的美景,通过童年的趣事表达对故乡的热爱。鲁迅也写过一篇《故乡》,那么他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二、作者与背景介绍(课件显示,学生记录)(一)作者介绍(二)写作背景介绍: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现实,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三)小说文学常识:小说: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3和具体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思想的一种文体。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正面和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四)导入:板书《故乡》从“故乡”一词,我们已经知道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的特定条件,交待了小说三要素中的环境。如果有一天你回到久违的故乡,你会做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三、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阴晦.(huì)胯.(kuà)下秕.(bǐ)谷髀.(bì)间恣睢..(zìsuī)装弶.(jiàng)祭祀.(sì)颧.(quán)骨惊愕.(è)潺潺..(chán)寒噤.(jīn)憎.(zèng)恶钵.(bō)盂荼.(tú)毒2、辨音3、辨形4、解释词语(1)既然:课文里是“已经”的意思。(2)影像:课文中指具体生动的图景、形象。(3)辛苦:课文中的“辛苦麻木”指身心劳苦,“辛苦展转”含有“奔波、劳碌”的意思,“辛苦恣睢”指“处心积虑,挖空心思。”4(4)间或:偶然;有时候。(5)阴晦:阴暗昏沉。(6)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7)愕然:吃惊的样子。(8)鄙夷:看不起。(9)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10)隔膜:指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11)展转:课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12)恣睢:放纵,凶暴。四、小结五、作业1.背诵字词,抄写2遍。(全体学生)2.完成《伴你学》自主学习部分。(全体学生)3.别了二十余年后重见的故乡变得怎样?体现在哪里?(AB类)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通读课文1-11自然段,教师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字词句)教学过程一、阅读1-5自然段,思考问题(齐读预习提示后,完成问题)1.预习提示中:回忆的故乡——有着神异色彩的美;现在的故乡——在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神异的美丽和失去生命力是怎样表现出来呢?试结合课文分析。(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板书呈现)现实中的故乡(失去生命力)阴晦、呜呜、苍黄、横(萧索、零落、无生气)萧索、没有活气环境描写、烘托悲凉神异的美丽:好得多、美丽、佳处没有言辞自我安慰,忧愤心情对比以反问过渡,暗示现实与回忆的落差5教学过程设计2.“我”回故乡的原因是什么?(考查AB学生理解并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第5自然段: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搬家到我谋食的异地去。二、学习6-11自然段(一)若干学生朗读,纠正字音(二)理解1.景物描写:第六自然段:瓦楞上许多枯草……(渲染悲凉气氛)2.感受母亲“迎”、宏儿“飞”的妙处(小组讨论、表演)三、小结四、作业1.朗读课文,找出有关闰土、杨二嫂描写的句子。“闰土”和“杨二嫂”的过去和现在有哪些变化?(AB)2.完成《伴你学》相关题目。(ABC)第三课时教学要点通读课文12-38自然段,教师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字词句)教学过程一、研读课文(一)若干学生朗读12-38自然段(二)学生质疑,讨论,教师答疑并归纳补充。1.关于祭祀礼节,关于忙月2.“我”是怎样认识闰土的?(闰土的身份)3.闰土的名字来历,外貌、语言4.闰土给“我”讲的趣事5.我和闰土的关系(亲密无间)6.理解29、31自然段(三)归纳:少年闰土活泼可爱、无忧无虑的孩子(银项圈)动作敏捷、语言流畅(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情如兄弟(我——多用问句;闰土——多用叙述、描写句且多处用省略号:没有6写完的内容)二、小结三、作业1.整理听课记录2.继续读课文,完成练习二第四课时教学要点1.理清情节2.认识闰土一、研读课文(一)运用小说常识赏析文章1.感知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2.感知人物(AB)同学们,阅读一篇小说,就如同认识一个人一样,只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才能与他相知交流。从这篇小说中,你读到了什么?(生发言)人物: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我”问题设计:在众多人物中,谁是小说主人公?(A)(众说纷纭,预计会落在“我”和“闰土”上,让学生展开辩论)教师总结:判断小说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说中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主题思想”。这篇小说中闰土处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决定作用,因此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我”只是本文的线索人物。3.于对比中认识闰土(1)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有关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并结合对“我”的态度进行对比。(1)对比少年闰土中年闰土(课件展示)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脸色灰黄,很7深的皱纹,眼睛红肿,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动作: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他是旧中国被压迫的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的典型代表。少年闰土活泼可爱、无忧无虑的孩子(银项圈)动作敏捷、语言流畅(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情如兄弟(我——多用问句;闰土——多用叙述、描写句且多处用省略号:没有写完的内容)中年闰土生活艰苦迟钝麻木、悲苦可怜(语言描写同样用省略号:欲言又止)隔了一层厚障壁二、小结闰土形象分析:(面对苦难的现实,只是寄希望于求神拜佛。是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四、作业1.整理听课笔记2.用本节学习思路认识杨二嫂外貌、动作、语言、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的对比根源: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帝`封`的勾结残害着最底层的劳动人民。8可笑、可气、可恨、可怜(1)当年的风韵不再,“圆规”的站姿是故意装出来的,实际上她已失去了自信,失去了骄傲,但又希望别人尊重她。(2)她只是一个人,当一个人无法通过正常的努力而获得最起码的物质生活时,就不得不通过一些非正常的、可耻的手段获得(小偷小摸)第五课时教学要点认识杨二嫂教学过程一、年轻时的杨二嫂与中年的杨二嫂的对比:(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年轻时:年轻美丽,人称“豆腐西施”,因她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中年:“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自私、尖刻、贪婪、势力,爱搬弄是非。通过对比,突出了杨二嫂的可悲、可怜、可气、可恨。年青时的美,成了获取利益的手段;美貌不再时,她把任何东西都当作获取利益的手段。注意给学生讲解借喻的修辞。(圆规)杨二嫂(庸俗的小市民)二、小结过去的杨二嫂(1)“豆腐西施”、终日坐着——以“美”招徕顾客。现在的杨二嫂(1)声音夸大,故作惊奇(2)虚情假意,耍小聪明语言、神情、动作描写9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通过对比描写了杨二嫂这一旧中国庸俗愚昧的小市民的典型代表。三、作业1.整理听课笔记(ABC)2.找出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A)第六课时教学要点品味主题一、再次感悟闰土与杨二嫂形象二、品味作品(一)环境对比:1.小说中现实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形成对比。眼前的故乡是一幅荒村图:(课件展示)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阴晦)天气是阴晦的,冷风呜呜地响,苍皇的天底下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这幅荒村图生动地显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衰败景象,也衬托了“我”的悲凉心境。)以前的故乡是那样美丽:“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美丽)(这样描写倾注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生活、对少年闰土的无比深厚的感情。)故乡景物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衰败的趋势,也为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创造了非常适宜的环境。2.景变问题: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真的不相同吗?为什么?(学生纷纷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其实,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那时“我”是以纯真少年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罢了,所以世界显得那样单纯、美好,甚至有一丝神奇。问题:然而是什么原因让“我”觉得记忆中的故乡如此美丽,而现实中的故乡却如此让10人失望呢?(学生讨论)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将以上人物串成一段话,并表现小说的写作意图。(A类学生复述情节,教师帮助)(二)感知主题问题设计:1.此次回故乡,“我”的心情如何?为什么?(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围绕“沉重、失望”,并自圆其说即可。)教师总结:阔别故乡二十余年,重履故土,内心应是按捺不住的欣喜与激动,而“我”却以沉重的心情感叹物是人非。在离开故乡时,发自内心的呼喊:渴望人与人的沟通,渴望新生活。2.请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给“我”的印象。(A)(生答:变)那么,究竟故乡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AB)整体感知小说情节,锻炼学生语言概括能力。教师总结:心情在作怪。而心情的沉重主要来自于人的变化:儿时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使“我”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的“悲哀”。问题:在表现人物二十年前的关系变化时,你觉得哪些情节最能触动你?(A类学生)(BC复述)分析示例:一声“老爷”呼出了小说的主题儿时亲密无间的伙伴,二十多年后的聚首,一声悲惨而又冰冷的“老爷”生生把两个本该是“西窗剪烛”“夜话巴山”的朋友隔成了两个迥异的世界。这中间,隔着的应该是推不倒的大山,填不尽的汪洋,让人无可奈何。这也带给作者深深的思考:齐读“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3.关于小说中其余人物的身份界定“我”(追求新生活、心情怀望的知识分子)11水生和宏儿(“我”希望的寄托)母亲(过渡作用)三、理解8688自然段四、总结:1、在故乡中,三个故乡的关系过去故乡现实故乡未来故乡少年闰土、少年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