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案(专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教育学》教案教学单位:东华理工学院教育心理教学部教研室:教育学心理学教研室教师姓名:邓志军教学班级:2003级中文(2)(3)、外语(5)、美音教使用教材:《普通教育学》教学时数:54课时×3教学时间:2004、2——62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学要求]:明确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提高学习自觉性,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的概念,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学体系。[教学重点、难点]:1、教育的定义2、教育的本质3、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4、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教学时数]:2学时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教育的概述(一)教育的定义对于什么是教育,古今中外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如,英国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法国涂尔干说“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美国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我国古代《说文解字》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中庸》提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二王天下不与存焉”。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涵义从两方面理解: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的社会活动。凡是能够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活动,都是教育。这种教育活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无组织,有的有计划,有的无计划,有的是系统的,有的是零碎的。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如,看了一部电影、参观某个展览,与某人交谈等,受到教育。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工作单位的教育,以及人际交往中的教育因素等。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由专职教育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有计划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另外一种定义: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思想道德品质的系统影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1)它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活动;(2)有专职的教育者(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受教育者(学生);(3)是在学校特定的环境中,并通过教学这种特定的组织形式,以教材为中介来进行活动。(二)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现象。对教育起源问题,历史上有两种观点解释:一种是生物起源论。以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为代表的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教育扎根于动物本能的活动,生物界的生存竞争是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产生以前,已经在动物界就存在,老猫教小猫捕捉老鼠就是一种教育;人类的教育活动只是对动物界已经形成的“教育形式“的继承、改变和演进。这是对教育产生作了歪曲的、唯心主义的说明。这种理论被称为“教育生物起源论”。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首先提倡。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提倡“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年人无意识的模仿,模仿是最初的教育形式和手段。他把教育活动归结为个体的心理活动。这两种观点都否认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有意识、有预期目的的活动。3马克思主义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为,教育是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中产生的。教育从产生开始就具有两种社会职能,即传授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教育是年轻一代的成长和发展、社会生活的继承和延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所以,教育的本质是“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人把阶级性和生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是错误的。阶级性和生产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但教育的阶级性只有在阶级社会中才具有。教育具有产生性,但教育不等于物质生产。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2、教育学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方针政策的关系。教育实际经验是教育学的源泉。教育学与教育实际经验是有区别的:教育实际经验参考资料: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意为引出,即education,引导儿童使之得到完满的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点,并贯穿于一切社会的教育之中。人类要生存发展,社会要延续进步,就必须将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之逐步完善起来,并把更成熟的经验传给下一代。因此,教育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与社会共存在,共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它推动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同生产力的状况有关,又同生产关系的性质有关。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各异,教育也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原始社会的教育同其生产方式相适应,那时生产力非常低下,必须全体劳动力才能养活自己,因而教育融合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际中,没有专门机构和教师,教育面向全体成员。奴隶社会的教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阶级分化。有闲阶级的出现,促使奴隶社会在教育上出现了一个重大发展---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出现了。教育开始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分离出来,具备了独立的社会职能。学校产生的条件:文字的发展,典籍的出现,脑体劳动的分工,国家的出现学校教育一开始便被统治阶级所垄断,成了他们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具有明显的阶级性。无论中外,在这时,学习都只接受奴隶主贵族子弟入学,劳动人民子弟仍只能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通过长者或师傅的言传身教,接受自然形态的教育,成长为适合奴隶主需要的劳动力。封建社会的教育:学校体制趋于完备。唐代的“六学”,“二馆”:弘文馆,崇文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地方学校按行政区划分,设有州府县学,以及由私人办的乡学,等级森严。欧洲封建社会的教育有着强烈的宗教性。中世纪前半期,教育机关被教会垄断,学校附属于教堂,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僧侣及为宗教服务的专门人才,同时也向群众宣传宗教。世俗封建主的教育无专门教育机构,只是把低级贵族子弟送到高一级贵族的官邸中充当侍童或侍从,使他们在侍奉主人及生活和社交活动中接受宫廷教育。到了13、14世纪,由于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里出现了由手工业者办的行会学校和商人联合会办的基尔特学校,着重学习生产和业务知识,为本行业培育人才。后来这两种学校合并成城市学校,标志着新兴的市民教育的开始。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大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场,科学技术在生产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社会生产便由机械化到电气化,直到现在的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普遍应用的航天时代。大机器生产要求工人具备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机械原理和操作技术,在此背景之下,资产阶级提出“国民教育”,“普及教育”等口号,这样,培养训练劳动者的任务,开始从劳动实践转到主要由学校教育来承担了。大机器生产要求发展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要求教育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为了适应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生产发展的需要,必须4使劳动者的智力和体力在更高的水平上发展,能较快地熟悉新的科学技术,因而当代发达国家更重视教育,把智力开发放到十分重要的地位,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普及教育。有些国家不仅普及初中,还普及高中甚至努力使高等教育大众化,并推行“终身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世界各国还不断进行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并主要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以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来划分教育的发展阶段是非常不合适的,过分强调教育的阶级性更是本末倒置。用阶级分析法解释教育发展的弊端:1、本末倒置2、导致理论上的混乱所有的教育理论都强调教育的独立性(但只局限于教育的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上),教育本来就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一味的强调教育的阶级性,其独立性何在?阶级分析观如何解释中国古代的“私学”现象?又如何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的奖学金制度?3、带来了教育实际上的难题社会主义教育为劳动人民服务,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那如何解释中国教育不普及人民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现实呢?阶级分析法讲统治阶级垄断教育。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谁能垄断?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师带徒也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难道统治阶级能垄断师带徒,父教子?充其量只能说是垄断了正式教育。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我国古代教育家的观点和主张:第一、把教育看成治国安民的工具,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通过教育培养统治人才和化民成俗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第二、把诗、书、礼、乐、春秋当作主要教育内容,在教学上主张学思结合,文以载道,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深造自得等原则和方法,还提出另外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一套学习过程。第三、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提出长善救失,防微杜渐,潜移默化,立志,力行、内省、慎独、去私解弊、意志锻炼等原则和方法。第四、提倡尊师爱生,教学相长,重视教师的作用,强调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躬行践履,尽传道、授业、解惑之职。《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在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罗马的昆体良等也中阐发了自己的教育观点和主张。但是,无论中外,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只是他们哲学思想或政治思想的一部分。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大教学论》的问世标志着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它提出把一切的事物教给一切人(有教无类),班级授棵制,扩大学科门类和内容,平静初等教育。从自然性和感觉论出发,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18---19世纪,出现了许多教育名著,洛克的《教育漫画》,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卢梭的《爱弥儿》,斯宾塞的《教育论》。教育学成了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始于康德,1776年他在德柯尼斯堡大学哲学讲座中开讲教育学,最早以教育学命名的专著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建立了教育学的体系,提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完美德行,强调运用严厉方法管理儿童,以建立秩序和纪律。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认为教学是教育的手段,教育是教学的目的(教书育人),他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5后来被他的学生发展为“五段教学法”。《普通教育学》被西方教育家称为第一部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19世纪,美国出现了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流派,它批判传统教育的主义,强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强调做中学,做中教,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从新的角度对许多教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美国和世界各地曾广泛传播。二次大战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逐渐削弱,20世纪60年代,美国进行课程改革,实用主义受到严厉抨击,但是,在70年代初又有所复兴。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主要在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力图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揭示教育的本质、作用、目的与任务等出版了以批颇具影响的教育学著作,以1948年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为代表》。近几十年来,教育学一方面加速内部的分化,另一方面构建凸显人格的新的教育学,如存在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等。存在主义教育学强调教育是交往,指出人的存在方式是教育的根基。强调教育是内在的自我变革,是一种觉醒。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培养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格。批判教育学是用批判的理论审视教育问题的学问。它讨论的基本问题有“教学上相互影响的伦理基础与规范核心”,“教育与民主”,“教育与经济合理性”,“知识状态与文化体制”等。第二章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即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教育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受社会发展的规律所制约,又要受青

1 / 5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