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期末练习题参考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6《文艺美学》期末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答:“审美教育”,简称美育。一般认为,它作为一个独立而有重要影响的概念最早由德国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提出。席勒从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审美教育的作用等层面全面地阐发了他的基本思想。他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设想出发,把美育放到与体育、智育、德育相并列的独立地位进行强调。在席勒看来,审美教育的作用在于培育和养成完整的人,而不是分裂的、冲突的人。2、艺术作品的内形式答:是指内容的内部结构态势,即由作品意旨或情趣所制约的题材各因素、各部分之间的那种内在联系和组织方式,因此内形式实际上所构成的就是形象、形象体系即各种各样能反映生活、表现情感的“态3、物象、表象、意象:具象,亦称物象,答: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人、事、物。它们可以作为文学的反映对象,作为文学创作的原始材料而存在。表象是物象被反复感知强化之后,在主体思维中形成记忆并随时可以复现的映象。意象(审美意象)是表象经过主体的加工改造,融会进主体思想情感的产物。它是意与象的统一,审美者“我”与审美客体“物”的统一。4、康德的“崇高”观答:康德认为,崇高的对象之特征是无形式,这里的无形式不是体积、大小、力度的无,而是对象在形式上的无规律无限制,具体表现为体积和数量的无限大(数学的崇高),力量的无限大(力学的崇高)。这种无限的巨大、无穷的威力超出了主体想象力所能把握的限度,对象压倒了主体,但同时,作为具备理性能力的主体又能战胜无理性的对象,因而唤起了主体的崇高感。5、自然美欣赏的三阶段:答:从致用、比德到畅神1)致用内涵:人类从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的一种审美观。2)比德内涵: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的自然审美观。形成时期:春秋时代(儒家)意义:表明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功利相脱离。3)畅神内涵: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的审美观。盛行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点:专注于对审美对象本身的欣赏,不要求用自然景物来比附道德情操,而是让自然景物来触动空明的心境,较“比德”更进一步。6、休谟的“每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答案:休谟在《论趣味的标准》中强调的,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每个人应该默认他自己的感觉,也应该不要求支配别人的感觉。休谟强调,应该充分重视经验的特殊性,诚其特殊,使得诸种审美活动,包括对美的本质的讨论均不再能够放在普遍主义的框架中进行讨论。这也意味着,没有某种纯粹的、抽象的、同质化的审美趣味。7、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答: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的著名定义是:“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净化)。8、大地艺术答:又称“地景艺术”、“土方工程”,它是指艺术家以大自然作为创造媒体,把艺术与大自然有机的结合创造出的一种富有艺术整体性情景的视觉化艺术形式。9、“文艺美学”答:文艺美学是胡经之在1980年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美学大会上提出的。他认为“高等学校的文学、艺2/6术系科的美学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讲授哲学原理,而应开拓和发展文艺美学。”在西方并没有文艺美学的名称,它们有艺术哲学的名称,也有细分之后的音乐美学、绘画美学、戏剧美学的提法,因此,文艺美学的提出和设置,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10、音乐答案:音乐就是在时间的过程中诉诸听觉的艺术。根据表现手段进行分类,可以把音乐分成声乐和器乐两种主要的形式。声乐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性质分成高音、中音和低音,根据人数又分为独唱、重唱和合唱,与声乐相对,器乐指用乐器演奏的音乐,根据乐器的不同,分为弦乐、管乐、打击乐等,根据参与演奏的人数分成独奏、重奏、合奏。二、简答题1、维特根斯坦认为,美学中许多用法归根结底是语言的误用,请对其观点予以举例分析答:按照维特根斯坦在他的《美学讲演录》中的逻辑,美学中的许多用法属于语言的误用和混淆。譬如,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人们面对一簇鲜花时,我们表达为,这簇鲜花是美的,但是,表达这样的花朵的“美”包括令人感动,等等,却可以用“啊”、“哎”等感叹词表达;但面对一簇鲜花的颜色之判断,如红色,人们不能再用惊叹等进行表达。两种不同的用法说明了两种判断的不确定/确定、无意义/意义的区别。对于维特根斯坦来说,美不存在。这同样也可以从分析如下两个句式看出:“这朵花是红的”/“这朵花是美的”两者都是判断句。前者是事实判断,后者试图表达的是与情绪、感觉相关的判断;前者是可确定的,是主词的属性,而后者表面上也试图表达属性,但它是不确定的,因此美作为事物的属性是站不住脚的。2、艺术的功能答:(1)审美功能;王国维首先提出艺术的纯粹性和独立性。(2)认识功能;是另一种科学认识。(3)自我表现功能;满足艺术家表现内在精神世界的需要的能力。(4)暗示功能;艺术对直觉者产生情感感染,唤起他们意识和潜意识中的感情能力,这就是暗示功能。进入催眠状态。(5)净化作用;艺术舒缓,宣泄直觉者过分强烈的情绪,恢复心理平衡和心理健康,从而产生审美快感作用。(6)补偿作用;我们对物质世界和现实世界不满,可以在一书中得到补偿。(7)社会组织功能;艺术像号角,召唤社会共同体一致行动。(8)社会改造功能;艺术改造和变革现实的能力。3、悲剧有哪些基本的美学特征。答:首先,从悲剧冲突的展开过程和结局看,它表现巨大而又异乎寻常的不幸,其极致是生命的死亡或精神的毁灭,引起人们的苦难感和悲痛感。其次,从悲剧人物的人格和情操看,它表现—种至性至情的坚定、顽强和伟大,体现出一种忍受苦难、抗争困厄、征服邪恶的至此不渝的崇高精神和英雄气质,因此而引起人们的壮烈感和崇高感。第三,悲剧还有一个鲜明的特征是它体现着一种深沉的理性精神。一般来说,悲剧直接表现真实的社会人生问题,表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表现对社会历史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因此悲天悯人的深沉情感和人类前景的哲学思索便常常交融在悲剧之中,体现为一种明亮而敏锐的理性精神。这种理性精神包含着毫不隐晦的觉醒意识、抗争意识和超越意识。4、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美学思想是什么?答:人们一旦谈到美的事物之外观体现出来的比例、结构时,必然要提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与贡献。他们的美学思想可以用“美是数的和谐”作概括。毕达哥拉斯学派对美学的思考和他们对数学的思考和研究息息相关。对他们而言,“数的本原就是万物的本原”。在他们看来,大至天体,小至人体,无不体现了某种美的秩序,这些秩序的获得均源于它们符合某种数的比例。5、20世纪否弃“美的本质”后,美学有何发展?答:到了20世纪,“美的本质”被分析美学认为是毫无意义的假问题。没有了“美的本质”这种根本3/6性的统摄之后,美学的发展越来越向多个向度展开探索。比如,有着强烈的心理学品格的以移情说、直觉论、内模仿说为中心的审美心理流派,在20世纪初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再比如,上承康德的“无利害说”,在20世纪的美学观念发展中,克莱夫·贝尔等人的英国形式主义、雅各布逊等影响下的俄国形式主义、比厄斯利等人的新批评理论呈现出色彩斑斓的理论图谱。6、艺术的拟态表现有几个特点?答:一是客体的虚拟性,即它是对客体现实形态的虚化和重建,不具有客体本身的直接现实性,因而,虚拟的实质是创造而不是模拟,是表现而不是再现。二是主体的自由性,即艺术家在拟态表现时有选态的自由、变态的自由、组态的自由,可以完全突破客体实态所受的物理属性和物理时空的限制,既可以选取不同的态虚拟为一定情感的载体,也可以根据情感的需要以各种变态形式来表现,还可以将百态千姿组为一态来强化情感。三是普遍性,即拟态表现突破了体态表现、声音表现、物件表现等自然表现的狭隘性和粗糙形,而是以精细的个体情感形式来表现的具有某种普通意义的情感。7、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驱逐诗人的原因是什么?答: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之所以诗人下了逐客令,是因为在他看来,诗人的摹仿是不真实的。他们对神和英雄没有按后者真实的、本来的样子摹仿,只是以歪曲神和英雄的形象、杜撰种种故事为能事,这样的作品只会蛊惑人心,影响城邦的稳定,因而,当然要把他们驱逐出理想国之外。8、社会性艺术接受有哪些基本特点。答:一是具有引导性,即社会性接受是一定的社会机构代表一定的社会力量对作品进行的选择和认可,这种选择和认可形成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接受原则,从而引导个人接受,规范个人接受,力求实现其作品对社会的应有价值。二是具有传递性,即通过社会接受向社会的广大接受者传递作品的有关信息,沟通作品与接受者的关系,促成社会的一种接受氛围,为某一作品的被接受创造必要的社会和心理条件。三是具有科学性,一般来说,社会接受取比较客观的态度,重视对作品自身价值的科学评价,并在科学评价的前提下追求应有的社会功利。因此,真正的社会性接受代表着一定社会和一定时代的鉴赏力水平,也反映着艺术创作达到的高度,能有力地促进创作的发展和鉴赏水平的提高。9、丑的类型答:(1)作为陪衬的丑丑的因素很早就已经进入了人类的审美活动,并卷入美感经验的形成。在原始时代,凶恶的、怪诞的形象就已经出现在当时的艺术神话中,比如,神话中的人头马面的怪物、埃及的狮身人面像等,这些都是原始艺术中的丑,这是人们还没有把美丑分开,而是混沌一起的。到了古典时代,美丑有了明确的界限,并且丑只能是美的陪衬,还有或自己独立的地位。(2)作为形式的丑在古典时代,一方面丑作为美的陪衬出现在审美活动中,另一方面丑在审美活动中以单纯的形态出现,这就是形式的丑,如在崇高、悲剧和喜剧中都包含有丑。形式的丑在审美活动中并没有独立性,它主要起一种激荡作用,并且有可能向美转化。(3)作为独立的美感经验形态的丑随着西方近代社会的到来,丑的因素就紧敲着美学的大门,审美活动中的不和谐的、反目的的性的、非理性的因素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变得越来越强烈和重要,这样丑就突破了其作为陪衬地位,变成独立的美感经验形态。10、在最初提出文艺美学时,强调回归审美本位,疏离政治标准,你是如何理解的?答:文艺美学的提出和文艺反思被政治和工具化地利用与看待有关,是为了让文艺从“他律”走向“自律”。这里的“他律”、“自律”,指的是,文艺不能按文艺外部的标准例如用阶级斗争的原则进行看待,否则,文艺就是“他律”的,而应按照文艺自身的审美规律进行创作和评判,是为“自律”性。因此,文艺美学的提出最初是为了疏离政治第一的标准,向审美本位回归。11、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4/6答:从狭义上讲,悲剧是戏剧题材的一种;从广义上讲它是美学范畴。亚里士多德:悲剧引起怜悯和恐惧而使人得到净化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绪得到陶冶。”第一、悲剧是人的行为造成的;第二、悲剧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的情绪而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主角并不是坏人,他之所以陷入厄运,并不是他做了坏事,而是犯了过失,他的行为产生了他自己意想不到的结果。他用古希腊大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来证明他的看法。12、文艺美学如何超越“文艺的美学问题”这种偏正结构?答:就文艺美学本身的内涵来看,应该超越这样一种文艺的美学问题的偏正结构。不能把文艺美学看作与文艺理论那样的仅是文艺学之下的一个方向,否则文艺美学仍旧是与文学理论、艺术理论界线不清的一门课程。文艺美学应当是,既立足于作为具体的艺术门类的文学艺术中,对其特殊性予以关注,又依赖于美学所提出、划定的基本概念谱系,在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保持张力。这既是这门学科维护自身特性的需要,更是它的存在理由。13、简述乔治·迪基对审美经验的“无利害说”的批判。答:乔治·迪基在《审美态度的神话》中对“无利害说”(不涉及任何外在的目的)展开了尖锐的批判,他认为,人们既可以“不涉及任何外在的目的(无利害地)听音乐”,也可以“携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