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建筑——埃森曼建筑理论研究》读后感通篇论文当中的许多理论都是非常晦涩难懂的,如果要写的这篇读后感是可以很主观地表达自己观点的文章的话,想说自己书读的太少,不能很完整的体会作者的意图,只能把自己对于艾森曼和文中涉及的各种概念的粗略理解表达一下。上篇论文的标题说明文章内容就是研究艾森曼的建筑理论,通读全文发现作者将艾森曼的建筑生涯根据时代背景主要分为三大阶段:形式主义阶段,结构主义阶段,解构主义阶段。作者通过背景理论介绍、艾森曼个人理论、艾森曼的建筑方案三个主要手段对其建筑理论的发展进行介绍,最后得出的结论并不是歌颂,而是提出一个深刻的疑问。文章的主题将艾森曼的建筑概称为“概念建筑”,然后从最开始“概念建筑”的提出到发展逐步论证,从各个方面详尽的介绍了艾森曼的“概念建筑”,只有在深刻详尽的了解这一概念之后,在更高层次上理解了艾森曼的建筑理论之后,对他的质疑才是深刻的,令人信服的,而不是单纯的,来自外围表象化的攻击。用现代的评价标准来说,艾森曼的概念建筑其实很难站住脚,其中的原因是多样性的。当然这一切必须站在时代背景之下观察,那个阶段的艾森曼受到广泛的“形式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诗歌、小说、音乐领域一直扩散到语言学,直到来到视觉艺术领域,从文艺复兴时期达到兴盛的追求对自然存在表现的艺术手法到了这个阶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人们开始注意到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身应当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不应该成为其他事物的附庸,而应当让人们看到现代主义绘画的第一时间注意到画本身,不是关注画里面是什么。同时涌现出的精读思想,即对于大众庸俗文化过度膨胀和防止文化成为政治工具的反击,促使艾森曼开始追随形式主义,使建筑本身能够脱离形象诱导的被动状态,也是因为受到了自己导师的影响,艾森曼的理论从博士论文时期的追求高于“普遍形式”的“特殊形式”,即“句法”“语法”,过渡到特拉尼研究后产生的“表层结构”“深层结构”理论,最后终于发现了“概念结构”更加能够为自己所用。从最开始的概念建筑的提出,艾森曼就用了一种非常吊诡的方法。这一理论取自概念艺术,本意是认为物质对象技巧形式都不重要,艺术来源于他的概念,任何事物(哪怕是马桶)都可以通过概念成为艺术,但是概念艺术本身的价值评判标准是“它在怎样的程度上质疑了艺术的本质。”但是艾森曼的概念建筑只是借用了概念艺术的手段(而非目的)为他发育不全的形式主义理论圆场,所以概念建筑的发源其实就是有问题的。这一理论落实到艾森曼的建筑语言中,就是刻意地将建筑室内的纯几何关系的生成过程在建筑上反映出来。他以梁、柱、墙作为单词、句子和段落,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由点到网络的建筑语言。艾森曼这时期的建筑代表就是住宅一号,他一改传统建筑中各种元素的原有定义,完全将这些元素作为一种建筑语汇进行分割拼接,其并没有承担既定的作用,而是专注于建筑的形式本身,成为生成形式的一种方法。但是他的“概念建筑”当中所谓的概念只是一些生成形式的编码信息,这个“概念”同“概念艺术”有着本质的区别下篇本篇重点论述了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时期艾森曼的建筑理论。首先结构主义最初来自语言学,指的是构成语言的字母和他表达的意义本身是相互独立的,只是因为处在一定的系统结构当中才有现有的意义,这一理论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视觉艺术领域中典型的应用就是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画派还有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等。、在这一时期,艾森曼发现自己之前所做的假设是他所采用的手段和他所要达到的形式关系是一一对应的,而结构主义证明这种假设是无意义的,他个人有意植入的他所认为清晰的形式结构也就是无意义的。这个时期的他发现尝试把物质层面的关注转移到概念层面背后所暗含的寻找理性思想是无法实现的。简单的、稳定的、逻辑的形式被抛弃,“批判性”开始成为艾森曼理论和设计的主要立场,在这一时期他的“概念建筑”开始同概念艺术有了几分共识。结构主义思潮有两大重要意义,首先它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批判意识的发展,其次它承诺提供严谨的方法,希望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艾森曼的建筑理论吸收了前一条意义,但是放弃了寻找本质的建设性,已经与解构主义相去不远。解构主义的产生来源于结构主义的失败,在很多领域,源于哲学的结构主义并不能实现它一开始所说的“提供客观的,科学的人类王国的知识的主张”,事实上并不存在任何超验的中心或意义。解构主义把任何方式去追寻意义的想法都统统否定。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以继承,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却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美学、力学、功能),由此产生新的意义。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艾森曼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德里达的影响,同时受到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启发,对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进行了反驳,他自己所提倡的“非古典建筑”严格来说就只能算是一个起点,除了方法论以为这个建筑没有任何价值。艾森曼在这一时期提出了对建筑的古典认识中的三种虚构它们是再现、原因、历史。它们分别模拟了三种东西,那就是意义、真理、永恒。另一个概念称为“两元性与中间性”。在卡纳雷吉奥住宅当中,艾森曼几乎将传统建筑所注意的所有问题统统进行了颠覆,不停的进行“写下”与“叉掉”,使人难以确定建筑的各种内容,几乎所有理性的传统分析方法对于这座建筑都是无意义的。作者指出当时正是美国各个人文学科正在极力成为专业化的、自律的、尊重的大学学科的时期,不管是艺术、文学、还是建筑学。在一个硬科学为主要知识标准的社会里他们希望用一种符合硬科学条件的批评手段与硬科学竞争。本来人文学科是作为一种对技术统治社会的补充所出现的,而形式主义却又通过自己的方法制造出另外一种技术统治。这就是,用一种异常困难的、费力的、精巧的阅读方式将肤浅的、不求甚解的、智识不够的大众挡在门外。对于形式主义理论家而言,这种技术统治正是他们所期望的。文章最后,作者表达了同视觉艺术领域相比,艾森曼的“概念建筑”理论并没有在本质上对建筑定义产生影响,还只是停留在具体的形式和方式上,这个难题恐怕并不容易解决。结语笔者在做了一些延伸阅读的时候也了解到进入80年代后,艾森曼尝试着从拓扑几何学、麦卡托网格(Mercatorgrid)等不同领域中借用大量的理论术语,将他们引入自己的建筑作品中,这些内容都成了艾森曼所谓的“概念建筑”。通读全文,笔者发现不管是艾森曼、文中涉及的理论家,还是论文的作者都从非常广泛的领域进行个人研究,艾森曼的建筑理论除了老师的传授和基础的学习,从语言学哲学等很多领域都能够汲取营养,而作者在分析艾森曼的同时也从其他领域着眼,从更大的时代背景出发。建筑理论的发展是综合性,与建筑本身的特性有关,这点与文丘里的建筑复杂性与矛盾性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都可以成为对我们学习的启发,启示我们要具有超强的辩证思维,或者说批判性思维方式,具有客观,创新意识,在某些时刻应当抛弃呆板的思维定式。文中涉及到了大量的理论家以及各种理论,这些理论的产生虽然有很多都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后来也被反对者所推翻,有的放在现在看甚至觉得非常离谱,但是并不能因此否认这些理论的存在意义。正是有了这些形形色色的理论推进,这种百家争鸣的学术辩论,才产生了很多很有启发性的理论,与后来产生的理论不断融合发展,相互推翻相互促进,形成一种螺旋上升的趋势。也许再过一段时间,从这些理论当中吸取的营养会迸发出非常灿烂的光芒,推动建筑学乃至整个社会向前迈出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