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CT基本知识与常见疾病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头颅CT基本知识与常见疾病CT(ComputedTomography),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它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所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就可摄下人体被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的图像,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CT窗口技术脑组织窗、骨窗人体各组织结构不同,对X线衰减各异,形成不同的CT值,因此可以利用CT值来鉴别组织的性质。空气对X线的吸收为0,故空气的CT值为-1000;骨组织的X线衰减是水的2-4倍,CT值为+1000;水的CT值为0。组织平扫CT值组织平扫CT值脑25—45灰质35—60白质25—35基底节35—45脑室0—12肺-500—-900甲状腺100±10肝40—70脾50—70胰40—60肾40—60主动脉35—50肌肉35—50淋巴结45±10脂肪-80—-120前列腺30—75骨150—1000椎间盘50—110子宫40—80精囊30—75水0空气-1000静脉血液55±5凝固血液80±10正常人体组织的CT值(Hu)注:测量CT值可了解病变性质,在增强扫描时更要测CT值,以便与平扫对比常规CT平扫检查,由于CT的密度分辨率高,对软组织的显示优于常规X线检查。增强CT扫描检查,除能分辨血管的解剖结构外,还能观察血管与病灶之间关系,病灶部位的血供情况和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因为轻微活动会造成伪影,使图像难以诊断,除取得患者合作外,对难于合作的患者或儿童需给予镇静剂或麻醉。CT临床应用根据CT值大致可以反映正常或病变组织密度的一个定量指标高密度影:许多病灶为高密度影,其中如钙化、脑内血肿、急性硬膜下、外血肿和某些转移瘤,。有钙化的肿瘤和脑膜瘤,有出血的肿瘤均为高密度影。低密度影:一些星行细胞瘤、脑梗塞、脂肪瘤、慢性硬膜下血肿,以及囊肿为主的脑瘤、某些多发转移瘤和脑水肿为低密度影。等密度影:与正常脑组织密度相同或相近的病灶诊断困难,如星行脑膜瘤和硬膜下血肿及脑梗塞、脑出血吸收的某个时期可表现为等密度。需靠脑室和脑池的移位及造影增强来诊断。混杂密度影:病变中存在高、低密度影,如钙化、囊肿及瘤组织等,见于颅咽管瘤、恶性胶质瘤、事故按摩轮、有时还见脑膜瘤。常规扫描一般情况下不用高分辨率扫描,常规扫描层厚与层距:10mm,扫描方式采用连续扫描。特殊扫描薄层扫描:层厚5mm以下,用于观察细小病灶,扫描患者的射线剂量增加。重叠扫描:在连续扫描方式下,层距小于层厚,减少部分容积效应,不会漏诊小病灶。CT头颅扫描原则上增强扫描是在平扫后针对病变进行的扫描,出现下列情况一般应考虑增强扫描:平扫后发现某些征象如组织密度异常、有占位性怀疑鞍区、小脑桥角及后颅凹的病灶血管造影及常规X线已证实的病灶怀疑血管性病变如血管瘤和血管畸形颅内病变的随防复查CT头颅增强扫描为使病灶显示清晰,用60%—70%纯泛影葡胺或泛影葡胺,每千克体重1.5—2.0ml,含碘量可为20—40g。给药方法可分为一次性静脉滴注法,静脉注射法和两次法,注射完毕即进行扫描。造影增强扫描(contrastenhancedscan)颅脑断层常用基线1、Reid基线(RBL):为外耳道中点至眶下缘的连线。头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为准,冠状断层标本的制作基线与此线垂直。2、眶耳线(OML)或眦耳线(CML):为外耳道中点与外眦的连线。颅脑轴位扫描(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3、上眶耳线(SML):为外耳道中点与眶上缘中点至的连线。经该线的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结构及减少颅骨伪影。Reid基线(RBL):为眶下缘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为头部断层标本制作的常用基线。外耳道眶上缘眶下缘•上眶耳线(SML):为眶上缘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通过该线的断层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上眶耳线SML眶耳线OMLReid基线RBL头部断层常用基线红色线:代表“CML”或“OML”绿色线:代表“RBL”蓝色线:代表:“SML”1.冠状面2.矢状面3.横断面CT扫描层面颅脑CT适应症颅内肿瘤:脑膜瘤,神经胶质瘤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颅脑损伤:脑挫裂伤,血肿颅内炎性病变:脑炎,脑脓肿脑寄生虫病:脑囊虫病先天性畸形与新生儿病: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CT读片原则扫描位置与层次的判断了解人体横断层解剖,观察扫描位置是否正确。异常影像的观察病变影像的部位、大小、数目、边缘、密度、内部结构、与周围的关系等,如为复查则需对病变进行动态描述。分析与判断诊断的基础是首先了解正常影像解剖,并对各种疾病的病理变化有深入的了解,再结合临床做出正确判断。正常头颅CT常规扫描以OM线(眶耳线)为基线,层厚10mm,层距10mm自颅底至顶部分为9—11层面颅脑的大体解剖一、大脑半球(端脑):大脑纵裂分开两侧大脑半球,中间由胼胝体相连,纵裂内为大脑镰;而后下方大脑横裂(小脑幕)将大脑与小脑隔开。大脑半球又由脑沟、裂将大脑皮层分为额、顶、颞、枕叶及岛叶;脑半球各部皮质发育的不平衡使半球表现出现许多隆起的脑回和深陷的脑沟,它们是分叶和定位的重要标志。即所谓“三沟五叶”:是指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及岛叶。中央沟:把额、颞叶分开;其前为额叶,后为颞叶。外侧沟:把颞、额、枕叶分开;顶枕沟:把顶、枕叶分开。1、额叶:位于大脑半球的前上部,其内侧以大脑纵裂和大脑镰与对侧分开,后方由中央沟与顶叶分开,外下方经外侧裂与颞叶分开,前下方为额骨、眶顶。2、颞叶:经外侧裂的垂直部及水平部与额叶分开,顶枕裂与枕前切迹(枕极前4cm)的连线为颞叶与枕叶分界。3、顶叶:经中央沟与前方的额叶分开,下方与颞叶的分界线为外侧裂与枕叶的分界线为顶枕沟。4、枕叶:经顶枕沟与顶叶分开,与颞叶分界为顶枕裂与枕前切迹的连线。5、岛叶:隐藏于外侧裂的深部,四周有环形沟,表现有斜行中央沟。二、间脑:接连大脑半球和中脑的部分;包括:丘脑、丘脑下部,丘脑底部和丘脑上部四部分。三、小脑:小脑半球、小脑蚓部及小脑扁桃体;小脑功能主要为维持身体平衡,保持和调节肌张力以及调整肌肉协同运动。四、脑干:包括中脑、桥脑及延脑(延髓);五、脑室系统:侧脑室(额角、颞角、枕角、体部和三角区)、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和第四脑室,此外第五、六脑室亦有一定意义。5、脑池: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间隙,内含脑脊液。小脑延髓池:位于小脑与延髓之间的脑池,是脑池中最大的一个。桥池:位于桥脑的腹侧,内有基底动脉通过,其向两侧伸展至小脑桥脑角而形成桥脑小脑角池。脑间池:位于中脑脚间窝部,向前为视交叉池和终板池。胼胝体池:位于胼胝体上方;外侧部称外侧裂池;四叠体后方为四叠体池,内有大脑大静脉通过,又称大脑大静脉池。环池:位于双侧中脑大脑脚部,内有大脑后动脉、基底静脉及滑车神经通过。一、颅底层面眦耳线层面颅前窝底部:眼眶,眼球,筛窦,蝶窦,前床突,等。颅中窝:前界:蝶骨。后界:颞骨岩部(岩骨)。内缘:海绵窦及垂体窝。外缘:颞骨,窝内为颞叶,其内侧为海马回。颅后窝前缘:岩骨。后缘:枕骨。鞍背后方:脑桥前池,向两侧延伸为脑桥小脑角池。第四脑室:位于颅后窝中线上,后面紧邻小脑蚓部,其两侧为小脑扁桃体。延髓、脑桥:位于第四脑室前。颅底内面颅底内面头夹肌头半棘肌下颌头颞肌延髓头后小直肌乳突小房颈内动脉枕颞内侧回蝶窦筛窦眼球外直肌内直肌小脑半球小脑溪视神经颧骨鼻中隔外耳道颈内静脉眼球筛窦蝶窦颞极延髓内枕骨粗隆外耳道颧弓第四脑室眼眶外侧壁小脑溪小脑半球小脑扁桃体鼓室乳突气房岩骨桥小脑角池颅底层面眦耳线层面颈内动脉(破裂孔)蝶窦层面眼球晶状体颞叶极部颈内动脉桥小脑角池亨氏暗区第四脑室小脑半球桥脑内直肌蝶窦顶部层面筛窦桥脑小脑中脚小脑蚓小脑半球第四脑室海绵窦颞叶桥小脑角池蝶窦乙状窦基底动脉视神经小脑延髓池蝶鞍垂体层面直回鸡冠桥前池侧脑室下角视神经管前床突海绵窦鞍背第四脑室乳突气房小脑半球枕骨内嵴桥脑垂体窝小脑蚓部二、鞍上池层面颅前窝:颞叶。鞍上池:在垂体窝上方,位于两侧颅中窝之间,前界为额叶直回,侧方为颞叶海马,呈五角星形或六角行星。其前角连于纵裂池,两外侧角连于外侧裂池,两后外侧角延续于环池,(第六个角(后面)位于后缘中央,是角间池)。鞍上池边缘为大脑动脉环,池内前部常可见“V”字型视交叉。颅后窝:四脑室或四叠体池。乙状窦蚓锥体视束小脑幕外侧裂齿状核海马终板池中脑导水管侧脑室下角脑桥额窦眶回直回下丘环池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鞍上池层面额叶直回纵裂池四叠体池中脑基底动脉侧脑室下角外侧裂池大脑中动脉枕叶颞叶海马环池鞍上池鞍上池层面中脑大脑脚外侧裂池额叶直回四叠体池海马环池枕叶脚间池颞叶侧脑室下角小脑蚓下丘三、第三脑室下部层面显示侧脑室前角的下部前方:额叶外侧:尾状核头部后方中线处:第三脑室,其两侧连接丘脑颅后窝:“Y”字形或“V”字形的小脑幕,幕下结构在内侧(小脑上蚓部),幕上结构在外侧(枕叶)。四叠体池:位于小脑蚓部前方。额中回额上回岛叶额下回颞中回颞上回小脑幕颞下回中脑水管上丘豆状核内囊前肢尾状核海马横窦小脑半球四叠体池前连合红核三脑室下角背侧丘脑黑质第三脑室第三脑室下部层面额叶纵隔裂侧脑室前角第三脑室上丘四叠体池松果体(钙化)外侧裂池枕叶丘脑岛叶侧脑室后角尾状核头第三脑室下部层面四、第三脑室上部层面基底核、丘脑。内囊前脚(前肢):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内囊膝部和后脚(后肢):位于豆状核(由外侧的壳核和内侧的苍白球组成)及丘脑之间。壳核的外侧:外囊,屏状核,最外囊,岛叶(脑岛)。四叠体池:两侧枕叶之间,池内有松果体,向前与第三脑室连接。基底节区:是大脑的中心灰质核团,包括杏仁核、纹状体和屏状核。丘脑为间脑的一部分,是否属于基底节区?注:内囊出血(三偏征)小脑蚓额上回额中回侧脑室前角尾状核头内囊前肢额下回外侧裂窝池与岛叶外侧脑室下角松果体海马窦汇屏状核苍白球第三脑室舌回胼胝体膝穹窿透亮隔最外囊外囊室间孔内囊后肢内囊膝枕颞内侧回枕颞外侧回枕颞沟侧副沟颞下回第三脑室上部层面大脑镰额叶胼胝体膝部尾状核头部侧脑室前角透明隔穹窿部丘脑室间孔中间帆池脉络丛外侧裂池枕叶侧脑室三角区视辐射内囊前肢内囊后肢第三脑室上部层面五、侧脑室体部层面由额、颞、枕叶构成。两侧侧脑室体部之间为透明隔,外侧为尾状核和体部。侧脑室后角(枕角)可不对称,室内可见脉络丛钙化。中线处可见大脑纵裂池及大脑镰。即所谓“三沟五叶”:是指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及岛叶。中央沟:把额、颞叶分开;其前为额叶,后为颞叶。外侧沟:把颞、额、枕叶分开;顶枕沟:把顶、枕叶分开。注:根据以下六点可准确地辨别中央沟:①中央沟大部分(87%)为一不被中断的沟;②中央沟较深,均自脑断面外缘约中份处向后内延伸,弯曲走行,在其前方和后方可见中央前沟、中央后沟与之伴行;③—般中央前回厚于中央后回,中央前回处皮质厚度为4.5mm左右;④先通过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扣带沟缘支辨认出中央旁小叶,再进一步辨认中央沟;⑤中央沟在大脑半球外侧面走行约8~10cm;⑥大脑白质的髓型有助于辨认中央沟。在CT图像上,正常脑沟宽度不超过5mm脑的主要沟回在断面上的识别中央前回中央前沟中央后回中央沟中央后沟顶枕沟胼胝体压部额上回额上沟额中回额下沟额内侧回顶枕沟上矢状窦额下回顶内沟中央前回中央后回角回缘上回顶上小叶侧脑室中央部楔前叶楔叶扣带沟胼胝体干外侧沟尾状核侧脑室脉络丛扣带回侧脑室体部层面颞叶侧脑室体部放射冠额叶胼胝体压部上矢状窦枕叶胼胝体膝部尾状核体部纵裂池大脑镰透明隔六、侧脑室上部层面内侧壁侧脑室体部被胼胝体分开。侧脑室体部的外方为顶叶。顶枕沟及中央沟将大脑分为额、顶、枕叶。侧脑室顶部层面额叶大脑镰枕叶脑沟胼胝体侧脑室体上矢状窦顶叶七、大脑皮质下部层面(半卵圆中心层面)在胼胝体和侧脑室上方,大脑镰自前向后贯穿中线。白质部分为半卵圆中心。额叶范围缩小,顶叶所占比例扩大,枕叶基本消失。半卵圆中心:位于胼胝体上方,由左右大脑半球髓质形成的有髓纤维,对称

1 / 9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