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规范答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摘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参考答案】•一等(12-9分)•论证•①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②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二等(8-5分)•①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②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三等(4-0分)•①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①有观点,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②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一、观点分(0,2,4)•1.以下情况,观点分记4分。•观点对科学技术和一个生产要素或多个生产要素(含增加的、删除的、修改的、肯定的、否定的生产要素)的相互关系进行了阐述,并且与论证的过程基本对应,如科学技术对劳动力要素具有放大作用。•2.以下2种情况,观点分记2分。•(1)观点中只提到科学技术一个方面的,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发展作用。•(2)观点中只涉及生产要素一个方面,具体表现如下:•①观点中只提到一个生产要素,如劳动力;•②多个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等多个要素;•③增加生产要素,如增加政治环境或上层建筑;删除生产要素,如将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中的“生产管理”删除;•④修改生产要素,如将“劳动力”修改为“劳动者素质”;•⑤提出新公式;•⑥肯定公式的合理性,如我认为这个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是合理的;•⑦否定公式的合理性,如我认为这个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是不合理的;•(3)观点尽管涉及到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要素2个方面,但下面2种情况依然记2分。•①抄写题干材料“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②观点中阐明了科学技术与要素之间的关系,但是论证的过程与观点不一致时,观点只记2分,同时不能得总体评价分。•○对学生而言,比容易答出的例证如下(从同一时期的不同角度或不同时期同一角度均可):事例科学+技术→生产力一工革牛顿力学,热学,蒸汽机等蒸汽时代(工具),工厂制(管理水平提高),煤炭被大量开采(劳动对象)等二工革电磁感应,发电机,内燃机等电气时代(工具)汽车(工具)企业制(管理)石油钢铁化工产业(劳动对象)等三工革量子力学,相对论等信息时代,原子能,“经营者革命”(管理),第三产业兴起(劳动对象)等•二、论证和整体评价(0,2,4,6,8)•1、论证(6分)•从2个或2个以上不同角度选取世界近现代史正确的史实,并且对其中一个史实进行了有理论联系的论证,记6分。(世界史在新航路开辟以前的史实和中国史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史实,应谨慎使用)•第一种表现为:两个不同时期的史实。•如:工业革命时期的改良蒸汽机、火车机车等,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有轨电车等,把人类带入电气时代。•第二种表现为:同一个时期不同角度的史实。•如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管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生产和资本走向高度集中,工业科技与重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垄断组织的产生。科学技术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第三种表现为:在同一阶段有理论、有一条以上的史实,并有结论。•如能量守恒定律到蒸汽机或交通工具(机车、轮船、飞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牛顿力学体系到蒸汽机改良(机器工具),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磁感应原理到电器发明的史实(如电动机、发电机、电灯等),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整体评价(2分)•从学生答题情况,从层次性、逻辑性和整体性的角度,对考生的答卷进行综合评定。•示例1:(12分)•我认可上述公式,科学技术确实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但我认为,上述公式中括号内还应该加上“社会环境”这一关键因素。因为科学技术能否发挥作用往往取决于社会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等的影响。(4分)•例如,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就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展开提供了政治前提。(4分)二战期间,德国疯狂迫害犹太人,而美国为科学家通过良好的条件,科技在两国产生的生产力也就有很大的不同。(2分)•所以我认为要加上“政治环境”这一关键因素。•整体评价2分。•示例2:(12分)•我对此公式非常认可,尤其是劳动力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巨大。劳动力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影响着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影响着对世界先进科技成果的学习程度。(4分)•例如,科技进步的加快,导致员工知识、技能更新的缩短,社会对不断学习、更新技术的要求提高,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劳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结合程度对生产的影响日益明显。(4分)同时,科技进步的加快严重影响了人们在工作中的安全感,对生存、发展的忧虑逐渐增大。2010年富士康员工的多起跳楼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2分)•正反的事实都证明,劳动力是科学技术能否发挥实效的关键因素。•整体评价2分。•示例3:(12分)•观点:科学技术与劳动力,生产工具的有力结合,能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工业革命是推动人类进程的重要动力,也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4分)•17世纪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劳动力,科学技术(纺织业)不断更新,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的不断涌现,共同促使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并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强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6分)•电磁感应原理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科技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无产阶级的涌现以及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的革新(电力的广泛使用,内燃机的创制),使美德领跑于世界,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总之,科学技术与劳动力,生产工具的有力结合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整体评价2分。•示例4•○观点:括号里面的生产要素不完善,应增加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等要素。因为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质量和周期。•○论证: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展开提供了政治前提。二战期间,德国迫害犹太人而美国为科学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科技在两国产生的生产力有很大的不同。在前苏联及中国现代史上,“左”倾错误思想就不利于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战争环境可以破坏甚至摧毁现存的生产力水平(如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巴以冲突等造成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核技术虽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推动力,但原子弹也可以摧毁现存的生产力(如二战末期对日本的核打击,美苏争霸中的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崩溃的边沿等)。•示例5:(10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分)•(1)为了适应机器操作等更先进的生产方式,使劳动者接受更好更高的教育,从而整体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4分)•(2)改进劳动工具,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从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的转变;(2分)•(3)劳动对象不再局限于表面的自然物,不断扩大前所未有的地域,如地层深处的挖煤;•(4)生产管理日益改进,如从手工作坊到工厂制再到垄断组织又发展到跨国公司;•(5)促使行业规则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如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方便人类生活,节省了资源。•整体评价2分。•示例7:(8分)•科学技术推动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4分)。如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营者革命”,使管理日益科学化。(4分)•示例8:(6分)•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工具的改进。(4分)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机器的广泛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式交通工具等。(2分)•示例9:(4分)•(1)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推动了纺织业的进步。•(2)瓦特改良蒸汽机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3)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解析】本题得分关键是:观点明确,理由合理、充分,逻辑严密。从得高分的角度看,学者提出的某些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总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对学者观点进行合理性解读是一个比较“讨巧”的得分模式。除非观点有明显瑕疵,且考生可以找到两条以上确凿证据,否定式作答风险较大,应谨慎使用。•赞同材料观点答题方案:•○考生先亮明自己的观点:我认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有乘法效应,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管理水平,出现新兴产业等);或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可以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有乘法效应)是有道理的。•○然后证明自己的观点:技术水平落后的农业时代,生产力进步速度有限;进入工业时代后,在科学技术推动下,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工具得以改进,生产管理更加科学高效等,这些因素使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速度加快,可用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性科技进行“证明”。•【评分说明】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观点明确(4分);论证(8分)。•一等(12~9分):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②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③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二等(8~5分):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②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③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三等(4~0分):①有观点或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②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③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各省评分细则对“证据部分”的要求不尽相同,如某省只要求“合理地答出二例即可”。)•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3.平型关大捷•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41.(12分)•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41.•命题意图:从1960年切入,表明当时对抗日战争的描述充满政治色彩,增加、删改应从①反法西斯统一战线;②国民党的正面抗战方面入手为最佳。高考根据考生整体情况,适当放宽要求。•例:建议:增加“淞沪会战”(或“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远征军入缅作战”、“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等)(4分)•理由:①结合建议,描述内容符合抗战史实(4分);②将修改建议部分与抗战的关联论述清楚(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该表能够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