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J历史八年级(下)8课~9课(孔诗韵)知识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课标三维目标课标解读常见题型真题链接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选择题2012·呼和浩特,T9,1分2.理解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意义。选择题2013·南昌,T8,1分3.知道在“文革”后我国的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情况。选择题2012·贵港,T20,1分4.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伟大转折。解答题2013·菏泽,T17,9分三层完全解读1.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年“文革”后,人们要求平反“文革”中的冤假错案,但是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致使前进道路上出现徘徊局面,于是,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历史性重大转折,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①根本目的。纠正“文化大革命”以来“左”的错误,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②直接原因(背景)。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然而,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怨,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都以毛泽东指示的名义加以维护,继续推行“左”的错误,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这实际上是利用人民群众热爱领袖、拥护毛泽东思想的淳朴感情,打着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旗号,神化领袖,搞个人崇拜.实质仍是坚持“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左”的错误。所以,“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提出是引发这场讨论的直接原因。[辨析]粉碎“四人帮”后,思想理论界为什么要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当时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于是,思想理论界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毛泽东个人所作的决策和指示。③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主要内容。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篇文章引起了广泛的注意,邓小平、叶剑英、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和绝大多数地方领导人都支持这篇文章的观点;同时,这篇文章的观点还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④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眸密果及历史意叉。这次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作了思想准备。⑤性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例如: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最为深远的意义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012·呼和浩特)(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①原因:“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继续犯“左”的错误,出现了徘徊的局面。②条件:“文化大革命”结束,社会趋于安定;国民经济得到较快恢复;邓小平恢复工作,进行大力整顿,取得显著成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③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④主要内容:a.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b.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逐步解决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c.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全会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教训,决定在组织上要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是非功过问题。全会增选了政治局委员、常委,决定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⑤历史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例如:有学者指出:邓小平的政策重新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并在短时期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邓小平现代化道路的核心主题是(改革开放)。(2012·佛山)2.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建国后,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尚欠完善,“文革”期间又遭到严重破坏。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规定的建设目标之一;只有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坚决实施依法治国,才能使国家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得到加强。(1)平反冤假错案①经过。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等提出要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并为历史上一些冤案平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1982年底,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基本结束。②主要工作。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为广大干部、知识分子平反。③意义。有效地调动了各阶层人士的积极性,使其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2)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①背景。“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巨大损害。经过“文化大革命”,人们认识到民主写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的立法工作。②成就。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1986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此后,全国人大又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③意义。这样,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2.方法·技巧平台3.用网络记忆法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3.创新·思维拓展4.如何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转移工作重心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了使社会主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地拨乱反正工作;提出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方针,从而为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正确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到改革、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在作出一系列加强农业措施的同时,强调必须关心农民的物质利益,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从而为启动农村改革提供了支持和保证。这些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成果,不但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来党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而且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两个凡是”方针“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中央“左”的领导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此,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第9课改革开放。课标解读常见题型真题链接1.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选择题2013·兰州,T15,2分2.以深圳等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选择题2013·鞍山,T19,1分2013·福州,T12,2分3.掌握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选择题2013·日照,T13,2分三层完全解读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进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农户成了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它的实施,基本适应了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状况,解放和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1)背景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制度。在这种政社合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经济长期停滞徘徊,连城乡人民群众的吃粮问题都没有完全解决。到1978年底,全国仍有上亿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3)主要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自负盈亏。[拓展]1978年夏秋之际,安徽省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以万里为第一书记的中共安徽省委,作出“借地种粮”的决定,将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借给农民耕种;鼓励农民开荒,明确谁种谁收,国家不征统购粮。这一决策调动了农民生产自救的积极性。“借地种粮”的政策直接引发了一些地区农民采取“包产到户”“包干到组”的做法进行农田管理。凤阳县成为“包产到户”的策源地,小岗村成为“包产到户”的典型。农村改革的势头,得到邓小平的支持。由于党中央的肯定,使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迅速推广,成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到1984年,实行联产承包制的农户已占全国总农户的95%以上。(4)开始时间及地区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5)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冲破了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体制,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点评]经济体制改革充分说明了要保持社会主义制度旺盛创生命力,必须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进行改革。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农户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弊端,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例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从中获得了(生产自主权)。(2012.盐城)(6)农村改革的新趋向我国农村改革除实行以“双包”为内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外,还引导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积极创办乡镇企业;同时国家还积极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发展现代农业。2.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扩大对外贸易,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程。1980年,国家开始建立经济特区,绐予优惠的经济政策,作为对外开放的试点。深圳等特区创建后,经济飞速发展,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1)对外开放的目的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2)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步骤:①开放经济特区: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在特区内吸引和利用资金,生产外销产品,政府给予优惠政策。经过几年努力,特区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深圳,发展迅速,勇于创新,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例如:“边陲小镇,首批特区,一夜崛起,开放窗口,”所描述的城市是(深圳)。(2012·泰安)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