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生物教学中实施新课程的几点思考在实践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初中生物备课组全体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下面将我们的一些做法和想法与大家分享。一、实施生物新课程中对三维目标轻重缓急关系的理解新课程改变了以往重视知识传承,忽视能力培养,轻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常有这样的困惑:越来越不会上课了,因为有些课没什么知识可讲。如在了解人体某器官系统的结构之后,往往会有一小段介绍该器官系统生理保健的常识,这部分内容在以前很多教师都是作为学生课后阅读资料处理。但是在新课程中,这些内容往往单独以一节课出现,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空气质量与健康等,这些章节要求学生知道的知识非常少,重点培养学生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能力,以及如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在把握教学目标和落实教学方法上,应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处理好三维目标轻重缓急的关系。试想,我们在初中生物课上曾经学过的知识,到现在还能剩下多少?但是对一个人环保等观念的形成,积极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科学研究思维和方法的培养等却令我们终生受益。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将知识的落实贯穿在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中,甚至比知识本身的传授更重要。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落实,不一定在每节课上比重完全相同,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这三方面有所侧重。如“校园绿化方案设计”一节课,它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这方面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引起他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对这类问题的关注,已经完全够了,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要学生设计出多么漂亮的图案。二、充分利用我校优势,扩充和优化教学资源现代教育观念认为:课程不再是规范性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也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的本质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一刀切的内容,而是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教学还囿于教科书的范围内,甚至不敢越雷池半步,是很难实现课程功能转变这一课改重要目标的,在教学中,备课组就如何充分发挥我校优势,扩充和优化教学资源,实现学生全面、快速地发展做了一些努力。首先,我们把重点仍然放在教师对教材的透彻的理解和体系上、结构上的把握。其2一,了解学科知识内在的规律和系统的知识结构,明了知识的内涵及发展变化,且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能让学生迅速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运作策略。新课程建立了人与生物圈这样一个知识体系,与原来的分门别类介绍生物结构的知识体系相比有很大不同。为了让教师及早熟悉并适应这种变化,备课组充分利用新老教师优势互补,集体研讨,理顺教材中各章节的线索和内在联系。实践证明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穿新鞋,走老路”的倾向。其二,是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结合点。教学中我们根据学校的软硬件环境,精心选择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资源。如在进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中,我们选择“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从校园中探询鼠妇的生活环境开始,对采集到的50只鼠妇的生活环境人手;从分析不同地点发现的鼠妇数量的差异,分析环境中的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鼠妇的分布;然后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具体的因素。素材和问题来源于身边,探究的兴趣就大大提高了。在学习有关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分类常识时,校园就变成了第二课堂。我们还利用综合活动课的时间,集中对学生进行关于观察、调查等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和实践。我校的计算机网络也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课程资源,网络本身不但是强大的资源库,而且利用其交互性和共享性,将学生中好的作品,直接上传到校园网,使得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学生的疑问和成果可以通过电子信箱和校园网及时共享。其次,教师要有高于学科知识的更为广阔的知识储备。区、校两级组织的新课程研讨活动,是我们更新观念,改善教学方法的主渠道。《海淀课改》的“理念与思索”“问题与探索”以及“三言两语话课改”等栏目,给我们提供了及时了解改革动态和其他同行好的做法的机会。另外,在我们生物组一些老师的共享区,有“教师提高”这样的文件夹,当我们有了能够反映新课程理念的论文、课例或者课件都特别推荐给其他的老师。当然更重要的是,开辟这样一块田地,它可以让老师交流上课的心得体会。课堂上学生的疑问也是教师自我提高的重要渠道,我校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宽,所以课堂上学生提出的疑问也是我们常常利用的课程资源之一。三、新课程实施中把握课堂的关键在于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如何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同时做到“活而不乱、秩序井然”,是摆在全体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而又非常现实的问题。当课堂向学生开放时,向学生的思维深处开放时,教师能不能驾驭课堂,不但要求教师提高专业素养,改善教学3方法,把握好教学机智,而且要组织好课堂。教师要探索实行教学民主的程序、策略,同时要指导学生建立在分工、合作、讨论、交流时需要遵守的规则、规范和程序。需要注意的是:合作也罢,讨论交流也罢,一定是出于学生内在的需要,而不能是教师出于教学的需要。喜欢观察新事物、喜欢动手、喜欢迎接挑战性的问题是青少年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广泛开展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等能力为主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在做中学,在学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疑问,通过探究解决疑问,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探究活动的开始,我们非常注重规则的建立,随着规则的不断建立和内化,教师对学生学习纪律的要求就不再是禁止和惩罚,而是放在了注意和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上,放在了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吸收别人的观点,学会分工、学会协作等方面。四、新课程相对应的评价方式初探学习方式的变革,需要建立相应的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对课程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实现评价的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和调整。我校生源较好,很多学生都阅读过大量的科普书籍,对于生物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比其他孩子也多了一份自信和表现自己的欲望。这是我们组织和实施新课程的有利条件,但是学生的发展状况往往参差不齐,自以为知道很多,但是知识的准确性、系统性和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较差。同时这些学生往往容易过高地评价自己,耐受挫折,虚心接纳他人意见的能力相对较弱。如何针对我校学生的特点,找出合适的评价方案,我们备课组在过去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做了一些尝试。1、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学之初,教师建议同学将能够反映自己学习状况的任何资料都保留下来,包括某节课上提出的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对某个问题具有独到见解的答案,一份探究活动报告,一则小论文,查阅的一份资料,甚至某一次精彩发言的片段,某一节课上自己学到的知识,自己某一方面能力的提高,一点感悟、困惑等等,形式、内容、数量自定。这样的评价内容改变了过去过分注重学业成绩,建立了关注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关注过程4和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多样化、开放性的评价方式和体系。这样的评价体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来展示他们在生物课上的全部学习成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目前的实际操作中,这样的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大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希望在以后实践中不断完善。2、注重个性化的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能够听到:今天某某同学能够带书来上课,表扬一次。千万别认为是小题大做,带教科书来上课,虽然对于一个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的同学来说,算不上什么,但是对于一个很少听讲,几乎不带任何教科书来上课的学生来说,却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关注个体差异,针对每个学生的发展状况,及时地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和指导,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个性化的评价是种子,让自信在每个孩子体内生根发芽,实现爱学、会学的目标。3、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促进学生的提高在教学中我们还发现,有效利用学生自评,同伴之间的互评能够很好改善学习效果。学生上交的作品,我一般都要求学生自己给自己打分,打分的依据是学生对自己该项工作难度的理解,对工作效果的评价以及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如“探究大花生和小花生之间是否存在变异”的实验,要求学生课后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写出探究报告。小组要对自己的成果作出相应的评价,每个人对自己在完成这项任务中所做的工作进行评价。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很难对自己的工作作出客观、正确、全面的评价,毕竟面对自己劳动成果学生很容易产生偏爱的心情和盲目乐观。在课堂上,引导全班同学针对某个案例,一起详细、认真地讨论如何评价才能反映工作的真实情况,让学生意识到只有正确地评价,才能给自己的进步留有余地。经历几次这样的自评和互评的结合,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对自己的成果作出适当的评价。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在思考、学习、体验、实践中耕耘,在收获的季节,我们得到的必然是全面、快乐发展的学生和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穆西玲省级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