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财政风险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新加坡经济焦点>衰退风险笼罩,给予政府充分理由增加财政支出[路透新加坡电]知名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东南亚经济分析师DanielLian周四指出,新加坡需要提振支出,以避免因旅游业收入急遽下滑与出口需求疲弱引发潜在的经济衰退.该美国投资银行表示,已将新加坡今年经济成长率预估值由原先的2.1%,下调为1%.Lian于一研究报告中称,我们认为新加坡经济需要政府的循环性支持.他说,如果政府向贫困与失业者提供财政援助,相信会对产生较佳的结果.新加坡副总理陈庆炎5月25日时指出,政府正积极考虑新的经济刺激方案,以协助提振经济.但他未对关于财政计划规模以及实施时间细节作说明.**SARS疫情造成严重影响**新加坡自3月底爆发致命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以来,该国的游客剧减逾70%,当地零售与餐饮业的消费亦告下滑.新加坡服务业1-3月当季营收较去年第四季下降3.5%.而该行业占该国经济比重高达62%.政府本周亦表示,占经济比重约25%的制造业生产丧失了动能,至4月底为止的一年减少5%.Lian认为,新加坡可能已进入连续第三年衰退的局面,失业率大幅上扬,劳动市场与所得相对迟滞,而且家庭信心显着下滑.今年第一季新加坡GDP成长年率为1.1%,多数分析师预期,第二季经济将萎缩,但在9月当季将重新扩张.英商巴克莱资本国际(BarclaysCapital)称,虽然前景黯淡,但衰退的风险已减弱.该公司去年底曾预估新加坡2003上半年的经济成长下挫.**经济可望在9月当季反弹**巴克莱资本国际认为,SARS疫情的影响将集中在6月底前的三个月内发酵,因此到9月底止的当季经济有望反弹回升.巴克莱资本国际称,虽然新加坡全年GDP成长率可能为负数,但连续两季下滑的情况当不会发生.两家投资银行均认为,全球经济前景对新加坡经济下半年的表现至关重要,但表示很难预测出口所受到的冲击.(完)--翻译李漫江三、SARS对经济形势和财政政策走向的影响2003年一季度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突如其来的SARS对世界和中国经济的影响带来许多不确定性。WHO初步估计,SARS造成的世界经济损失已达300多亿美元。如果SARS得不到及时控制并在全球范围内大面积传播,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已经下调工业化国家今年的经济增长预估数字。OECD预估30个工业化成员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为1.9%,低于去年11月预估的2.2%。OECD秘书长说,OECD预料全球经济将延缓至今年稍后才会开始复苏,2004年才会有复苏动力。对于SARS严重的亚洲,一些国际权威经济机构预测该事件对亚洲经济的影响将有可能超过伊拉克战争。世界银行预测,东亚经济今年的增长率比去年6%的强劲增长率下降近一个百分点;《远东经济评论》周刊文章预测,不包括通货膨胀对亚洲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造成的损失为106亿美元;摩根斯坦利将它对亚洲地区2003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期从原来的5.1%下调至24.5%,预计亚洲地区的旅游业收入将会下降15%。在一季度,我国多数经济学家判断“SARS不会改变经济增长态势”、“SARS不会感染中国经济”。但随着SARS的蔓延,对经济的影响的判断逐步变化。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日前所做的一项分析认为,由于SARS的影响,今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将在6%-7%之间,比预期低1至2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景气中心有专家认为SARS已严重伤害中国的经济运行。JP摩根大通称,如果SARS延长到八九月,可能中国全年的经济增长率会下降1.5到2个百分点。四月初,摩根士丹利调低中国全年GDP预测到6.5%,引起市场争议。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表示,二季度预期还会继续下调。当然,这些预测充满不确定性,正如所罗门美邦近期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由于对多长时间才能控制疫情的预期充满不确定性,特别是中国内地及香港,导致对经济后果的预估本身也充满不确定性。所罗门美邦认为,如果疫情在今后一个月内得到控制,香港和中国的受灾地区为期5个星期的服务需求减少15%,那幺“2003年香港GDP将损失1.3个百分点,中国GDP损失0.3个百分点”。亚洲开发银行《2003亚洲经济展望》认为:受SARS的影响,以及积极财政政策力度的减弱和农民收入的低增长,预计2003年亚洲经济增长率为7.3%。世界银行最新东亚经济报告预测今年东亚经济增长将降至5%。世行报告指出,虽然中国是SARS爆发的中心,但总的预期,中国经济仍会以强劲的速度增长,2003年经济增长将达7.2%。但是,世行在预测时SARS主要发生在广东和香港地区,而到目前SARS已经影响到内地很多省份,北京的确诊病例已经超过广东省。SARS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必然对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产生影响,对积极财政政策也必然产生影响。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迪帕克认为:今年中国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对宏观经济刺激政策的管理。在SARS爆发之前曾有一种看法是中国增长强劲,进行财政整顿的时机已经来到,即减少财政刺激性支出,重新把重点放在有效的发展性支出上。现在根据中国经济的表现情况,继续刺激消费支出的需要可能会再度出现。四、我们的几点认识综合各方面专家的分析以及SARS可能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我们认为:1、积极财政政策不会很快淡出,“十五”后两年长期建设国债还要继续发行,但将适度控制规模,估计发行量在1000-1200亿左右。财政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发展需要。对我国目前来说,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相对于经济增长目标,控制财政风险是第二位的,而且,经济增长也是化解财政风险的前提和条件。目前经济发展总体走势良好,但由于内需不足、投资稳定增长的机制还有待巩固,内生的经济增长率偏低。这几年扣除积极财政政策拉动作用,经济自然增长率在6%左右,大大低于8%左右潜在的增长率。在当前经济稳定增长的机制尚未有效形成,银行资金比较充裕、利率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我们认为积极财政政策还要继续实施,特别是在受SARS的影响后,为促进经济增长,长期建设国债在“十五”后两年还将继续发行。从理论上讲,政府债务存量会部分地取代资本,抬高利率从而对资本积累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从长期看要尽量减少经济中的赤字,减少债务存量。在实践中,考虑到财政风险,要控制财政赤字,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规模要逐步减3少。根据《预算法》,经常性预算不列赤字,中央建设性预算的部分资金可以通过举债方式筹措。国债发行额等于债务还本加上财政赤字。2003年预算债务总规模比2002年增加475亿元(2002年的增加额是925亿元),其中到期需归还的国内外债务本金增加375亿元;预算赤字只比上年净增加100亿元,大大少于2002年500亿元的赤字增加额。这充分体现了决策层控制赤字、控制债务规模的意图。因此,我们判断,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规模将逐步减小,控制在1000-1200亿元左右。2、长期建设国债的使用方向和重点会向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体系、技术改造以及解决“三农”问题上倾斜。经过5年国债投资的支持,我国以铁路、公路为主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投资的边际效益不断下降,项目储备已不足;但社会保障、农村教育和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供给仍然严重短缺,制约着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长期建设国债的使用方向肯定会做出调整。事实上,五年来长期建设国债的使用方向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1998年长期国债所筹资金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交通通信,城市环保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储备粮库,农网改造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等。1999年在继续安排在建国债项目的同时,增加安排了重点行业技术改造、重大项目装备国产化和高技术产业化、环保与生态建设、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2000年国债加强了企业技术改造、高技术产业化和城市环保项目建设投资。2001年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主要用于在建项目后续投资,500亿元特种公债主要用于支持西部大开发。2002年的长期建设国债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用于教育、卫生、旅游、公检法司等方面的项目投资,达130多亿元。用于公检法的投资,从前三年20亿左右增加到100多亿。从国债投资方向变化看,用于经济基础设施的投资比重在下降,而用于社会基础设施的比重在上升。近期SARS的爆发,又暴露了我国在公共卫生体系上的不足。因此,下一步长期建设国债资金用于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体系、科技教育以及政权建设方面还会加强。温家宝总理5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应对非典型肺炎影响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措施。会议提出,加大投资力度,调整投资结构。已经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要加快建设进度。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要优先安排“非典”防治工作急需的项目,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支持力度。3、水利要抓住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推出新的投资领域。目前水利投资对国债资金的依存度很高,中央水利投资中尚无可与国债资金相比拟的新投资渠道。抓住继续发行长期建设国债的机遇,充分论证保持国债资金对水利投入的强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水利建设的必然要求,水利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个全局性战略任务中必须发挥“三个作用”,即在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实施城镇化进程中的支撑性作用,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关键性作用。着力抓住对化解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有突出效应的领域,抓好已有项目、推出新的投资项目。一是南水北调工程等促进生产力布局与人口资源分布相协调的水资源配置工程;二是淤地坝建设、牧区水利、小水电代燃料工程以及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工程;三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工程,尤其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的水设施工程;四是能够覆盖广大贫困山区农民4的供水工程,如农村自来水“村村通”工程。4、开展水利危机管理系统建设。SARS对我国的危机管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体制和机制进行了一次严峻的考验,这方面也暴露了一些薄弱环节。洪水、干旱和SARS一样,涉及公众性财产、生命安全,形成区域性、突发性、高度威胁性的突发事件,必须纳入危机管理。与公共卫生系统相比,在应对突发性洪灾和旱灾方面要成熟一些,有跨部门的具有会商决策功能的国家防总和常设性办公室,有防洪预案等,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针对一些新的情况,如干旱或污染带来的大中城市供水危机等。要加强和完善组织决策和指挥系统、信息传输和处理系统、物资准备和调度系统、人员培训和技术储备系统建设,争取利用国债资金加大投入,从法律、机构、人员、社会意识、民众技能等多个方面加快洪灾、旱灾、城市供水系统安全、水库安全的危机管理体系建设,构筑一个从政府、军队、媒体到民间组织等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综合性的危机应对网络。5、要进一步深化水利投资体制改革,拓宽投资渠道,吸引各种社会资金。目前应着手研究发行以财政担保的水利工程建设债券、通过提高水价筹集资金扩充水利建设基金的可行性,保证长期建设国债减少后中央水利投资来源。同时,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吸引民间资本投入水利。一是加快并规范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改革,吸纳民间资本,盘活资产存量;二是进一步放宽投资领域的限制,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公共产品的合理价格、税收体系,健全以政策引导、信息发布为主的投资调控体系,吸引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城市供水、水电开发、污水处理等建设;三是对城市防洪等公益性工程建设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周边土地开发等多种方式吸纳民间资本。制度建设压力远大于减收增支压力中国经济时报:SARS对我国财政经济的影响应对疫情的当务之举是保证应收的财政收入尽入国库,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确保为阻击“非典”提供足够的财力支持,以求共渡时艰。同时,根据疫情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财政政策,对受损行业已出台的优惠政策,要保持合理的时间限度,增加行业抗风险能力。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远不止一时的对策,而是今后应有何种处理突发事件的财政机制。要做到自如应对危机,应重视财政制度层面的问题。大势观察■徐霜北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