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第二讲__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_165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讲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一、区位理论;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三、优势理论;四、梯度推移理论;五、增长极理论;六、辐射理论;七、总部经济理论区位理论最早的区位理论属于微观经济理论,它要解决的主要是厂商如何进行布局才能使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的问题。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都成为区域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古典区位论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古典区位理论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工业的发展使生产力迅速提高,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空前扩大,商品销售与原料地范围越来越大。同时,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如何合理布局产业已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德国学者屠能、韦伯等创立了古典区位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19世纪末,德国工业大发展,要求人们把工厂布局在生产成本最低点。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工业布局的问题。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在1909年撰写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成为工业布局理论的创始者。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他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基本方向,理想中的工业区位是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要运输的里程和货物为最低的地方,此外,韦伯还指出应将劳动费用和聚集效应考虑在内,也就是说,影响区位选择的三个因素是:运输费用、劳动费用和集聚力作用。运输指向论一个工厂往往不只是一个原料地与一个燃料地,他假定有N个原料、燃料地,则工厂的最优区位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原料、燃料运费及产品运费之和最小的点。劳动指向论韦伯认为,劳动费和运费一样也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因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比重或与运费相比较劳动费在成本中所占比重大一些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同样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影响。为了研究这种影响,韦伯提出了劳动费指数这个概念:劳动费指数=劳动费/制成品成本劳动费指数越大,通过这种节约劳动费来降低生产成本的可能性就越大。劳动指向论的应用劳动指数和劳动系数大的纺织业和机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动费指向性产业。如在发达国家,纺织业及其他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区位基本是由大城市向都市的周边和农村地域发展,然后,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集聚指向论韦伯进一步认为,由聚集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也会对工业最优区位产生影响。规模经济效益首先是由于工厂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利益增长,其次是由于企业外部经济利益的增长。聚集经济效益是由那些在生产或分配上有着密切联系或在布局上指向相同的产业按一定比例与规模集中分布在拥有特定优势的区位所产生的增加效益。这种效益是无论按何种方式将上述产业分散布局都不可能得到的。聚集经济效益,一方面取决于聚集的产业或企业的种类与结构;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聚集的规模。古典区位理论美国学者胡佛对韦伯的理论提出了修改:1、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出售,且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的运输,则企业的布局在交通线的起迄点最佳,因在中间设厂会增加占场费用——这就是胡佛的的终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的理论。2、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直达地运输线,原料又是地方失重原料,则港口或其他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位。——这是转运点区位论,这一理论为人们在港口布局工业提供了理论依据。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商品销售问题日益突出,这时在考虑成本与运费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围绕这两个问题,产生了许多市场区位论。研究市场划分的主要理论有谢费尔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费特尔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帕兰德的市场竞争区位理论,罗斯特朗的盈利边界理论,以及吉的自由进入理论等。研究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的理论主要有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区位经济学。区位经济学区位论涉及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市场等诸多方面,缺乏一个统一的,能够囊括全部内容的区位理论,廖什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在书中研究了区位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位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廖什认为,工业布局的原则并不是寻求收益最大或寻求成本最低,而是寻求最大利润,也就是总收益和总成本之差最大。这是廖什理论的根本出发点。任何一个经济活动单位要想求生存必须追求最大利润,但如果把单个经济活动单位置于实际空间中去研究,其布局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首先会遇到竞争者的影响;其次会遇到消费者和供应者的影响。在分析这些因素后,他提出了区位系统平衡的理论和方法。他认为在产业布局过程中,如果要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找出各种经济单位布局的依存关系,就要寻求整个区位系统的平衡,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经济区位论。区位理论区位理论发展到20世纪中期还产生了行为学派与社会学派。行为学派的主要思想是把人的主观态度及由其所决定的人的行为当作影响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社会学派则着重研究各种社会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当前世界工业布局的指向性变化一些过去是原料指向性的重要传统部门转变成了消费区指向或技术密集型的部门,从而进一步突出了地区的优势,加剧了极化效应的作用。形成的原因是:1、由于加工工业技术进步,一些原料在加工过程中可以使其中的越来越大的一部分转化为成品,这就使得一些原料产地原料逐渐转变为地方纯原料。2、许多失重原料在采用技术进步来加工后,可以除掉其中所含的大部分无用的成分,使之接近于纯原料,从而大大降低用它来进一步加工的工业原料指数值,削弱原料地对加工工业的引力。3、消费区可以就地从回收利用废旧物资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原料供应。4、目前在机电工业中,产品轻型化、小型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5、随着运输技术的改进,运费率普遍下降,但下降最快的是那些量大、装卸方便、途中不易腐败损坏的原材料的运输率6、由于现在一些骨干工厂的规模越来越大、消耗原料也越来越多,这就是使得一个地点原料往往难以满足需要。7、企业的盛衰越来越取决于它的产品能否适销对路,这就使得企业家倾向把工厂布局在消费区,以便与消费者建立密切的联系,随时了解到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的定义:狭义:一个区域内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表示为GDP的增加,用实物表示为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广义:除此之外,包括对人口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的增加等。只有把经济总量的提高、人口规模和产品需求的增加结合起来,才能正确理解区域经济增长的含义。区域经济采取什么方式增长,从理论看,概括起来分为两类:平衡增长与非平衡增长。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基本思路:发展中国家显著特征是人口众多,农业剩余劳动力多,收入低下和资本投资规模小。要摆脱贫困、失业和收入不均问题,必须实现工业化。大推进理论怎么实现工业化呢?必须增加资本投资,促进资本形成。发展中国家长期经济贫困,工业落后,基础设施不全,劳动生产率低下,收入水平很低,市场容量狭小,小量的投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全面的,大规模的在各个工业部门投资,通过这种投资的大推进,来冲破贫困落后和停滞的束缚,使整个工业部门全面、迅猛的发展,从而迅速实现工业化,达到经济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收入水平提高并均等化的目标。发展中国家经济中存在着某种不可分性,由此决定了投资必须是大规模跃进式的。为什么要在各个工业部门全面的、大规模的进行投资呢?对“大推进理论”的批评1、社会分摊资本并非都是不可分的。2、全面的大规模投资受到现有资源的限制。3、全面发展工业受到生产的配合要素稀缺的约束4、大推进把资本集中到工业部门,忽视农业等部门的发展,反过来限制工业的发展,堵塞经济发展的道路。5、发展中国家的现实证明了大推进理论不切合实际。平衡增长理论平衡增长的中心在于区域内的产业应尽可能完备,使产业间能形成需求,从而获得内生的增长愿望。不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研究的重点不是如何全面投资,而是如何集中投资于某些部门,使投资用于最佳用途上。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希曼。主要观点是: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地区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联系效应大的产业,用优先发展的产业创造的资本推动其他产业的投资,从而带动全部产业的发展。经济增长理论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关系:两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阶段来考虑增长问题,实际上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宜于采取不平衡增长战略;当经济发展进入高级阶段,平衡增长战略又势在必行。平衡增长是目标,不平衡增长是手段。比较优势理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认为,两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和出口本国具有绝对优势(劳动生产率高)的产品,进口本国具有绝对劣势(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这样参加贸易的国家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什么叫绝对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上比另一国更有效率(即生产率高),我们称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相对于另一国而言,这个国家具有绝对优势。各国专业化地生产绝对成本低的产品,用以交换别国绝对成本低的产品,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该国可以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双方仍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利。简而言之,“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国际贸易的成因在于两国绝对成本的差异什么叫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两国“两优择重,两劣择轻”进行分工生产。美国专门从事小麦生产并出口部分小麦换取中国的布,中国则专门从事布生产,并出口部分布换取美国的小麦,双方在贸易中均可获利。要素禀赋理论核心思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区域经济开发梯度推移理论梯度转移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当一个部门处在创新和发展阶段之间,它是兴旺部门,处在发展和成熟阶段之间是停滞部门,处在成熟和衰老阶段之间的是衰退部门。处于不同阶段的产品的生产优势区域不同1、创新阶段:是产品的早期开发与改进期,产品属技术密集型这一阶段对产品生产影响最大的要素有两个:①科学与工程技术;②聚集经济大城市是这两个条件最好的地区大城市优势:①科研信息、市场信息集中和传播的中心;②人才集中,依靠聚集优势加速推动发明创造,节约投资,降低风险。③大城市和提供新产品开发所需的配套服务。④拥有最好的销售系统。所以,处于创新阶段的产品一般布局在大城市地区劣势:大城市地租、水电、工资、原料价高,成本高。2、扩张阶段:产品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市场需求日益扩大时期。这一时期产品生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管理和资本随产品技术成熟、市场销量增加,大城市生产不能满足需要,有管理和投资来源的地区(毗邻大城市的地区和中等城市)成为这一阶段产品的主要产地、生产急剧扩张。生产转移的原因有:①生产规模扩大,技术开始转让;技术指向→成本指向②生产技术定型化、标准化和自动化,降低了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使得人口素质不高的地区也能从事生产。3、成熟与成熟后期阶段:是产品市场饱和、技术停滞不前的时期这一时期对产品生产影响最重要的因素是地租,便宜的简单劳动力,落后地区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租低,这一阶段产品生产完全转移到落后地区,产品变为劳动密集型。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梯度理论主要观点有两个:①客观上存在经济与技术发展的区域梯度差异。②客观上存在产业与技术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扩散和转移的趋势。1、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产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2、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宣民组织技术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按顺序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3、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①局部范围的扩展指创新活动由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