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标准是根据GB/T19001-2008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idtISO9001:2008)中设计控制所表达的要求编制的。本标准是JXADRGI设计控制程序的支持性文件,也是对设计输入的具体规定。本标准从2011年3月28日起实施,实施之日起开展活动均应符合本标准规定。本标准将来可能需要进行局部修订,修订的信息将及时在全院公告。本标准由技术质量部负责管理和解释;在执行过程中,请各部门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及时向技术质量部反馈。本标准编制负责人:主要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2目录1、总信息………………………………………………………32、风荷载信息…………………….……………….…………43、地震信息…………………………….……………….……44、活荷信息………………………………………………..…55、调整信息…………………………………………….……66、设计信息…………………………………………….……77、配筋信息………………………………………………….78、荷载组合…………………………………………….……79、地下室信息…………………………………………….…710、砌体结构…………………………………………….…….83PKPMSATWE(TAT)结构设计软件基本信息填写注意要点及一般要求一、总信息1、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度):一般填0(这里要注意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是否与设计假定一致,软件可以自动计算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角并输出到计算书《周期振型地震力》中,如该角度与所输夹角(这里为0度和自动增加的“输入角度+90度”,即90度【是不是89.972???】)大于±15度,应将该数值回填到此选项里并重新计算,以考虑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的影响;为避免填入该角度后图形旋转带来的不便,可将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在地震信息页中“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附加地震数,相应角度”参数中输入,参见三、14;本参数也可以考虑最大风力作用方向,但需设计人员自已设定多个角度进行计算,比较结果取最不利值)2、混凝土容重(KN/m3):建议一般填26~27(剪力墙结构填27)(一般情况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容重为25KN/m3,若考虑构件表面装修层重时通常宜取26~30,此时梁、柱、墙构件截面尺寸越小容重越大。建议取26~27)3、钢材容重(KN/m3):一般填78(若考虑钢构件表面装修层重时,可填入适当值。)4、裙房层数:按工程实际情况输入,初始值为0(对带裙房的高层结构应输入裙房(含地下室)层数)5、转换层所在层号:如有转换层必须输入转换层号,允许输入多个转换层号,数字之间以逗号或空格隔开,初始值为0(若有地下室,转换楼层号从地下室起算)6、地下室层数:如有地下室,应输入地下室楼层数,初始值为0(如该值为0,则“地下室信息”页为灰色,输入不了地下室信息)7、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单位m):一般可填1或1.5(该值范围为1.0~5.0,有转换层时宜填1)8、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如没有定义弹性板【在何处定义弹性板?】或楼板开大洞,一般不选择此项如设定了弹性楼板或楼板开大洞,在计算结构位移比参数时,应选此项,计算完成后,应去掉此项选择,按弹性楼板进行分析和配筋(对复杂结构慎用此项选择,选择此项可能会造成计算结果失真)9、强制刚性楼板假定时保留弹性板面外刚度:一般默认不选,选择此项时,梁柱配筋较不选时减少或基本不变10、墙元侧向节点信息:对多层结构,可选“出口节点”选项对高层结构,可选“内部节点”选项(框架-剪力墙结构和洞口不对齐的剪力墙结构宜选“出口节点”以加强墙元的协调性)11、墙梁转框架梁的控制跨高比(0为不转):一般填512、结构材料信息:按工程实际情况选择(程序根据所选项执行有关的规范)13、结构体系:按工程实际情况选择(程序根据所选项按规范确定相应计算和调整方式)14、恒活荷载计算信息:一般首选模拟施工加载3;在计算框筒结构基础时,可选模拟施工4加载2(各选项简要说明:不计算恒活荷载:不计算竖向力一次性加载:适用于多层结构,或有上传荷载的结构模拟施工加载1:整体刚度分层加载模拟施工加载2:仅可用于框筒结构基础计算,加荷方式同模拟施工1,同时将外围框架竖向构件的轴向刚度放大十倍,再进行荷载分配,传给基础的荷载比较合理,为一经验方法模拟施工加载3:分层刚度分层加载)15、施工次序(模拟施工次序信息):一般按程序隐含(程序隐含指定每一个自然层是一次施工(逐层施工),对传力复杂的结构(如转换层结构、上部悬挑结构、越层柱结构、越层支撑结构等),可能若干层需同时施工和同时拆模,这时可通过施工次序定义指定连续若干层为一次施工(多层施工))16、风荷载计算信息:一般选择初始项“计算风荷载”17、地震作用计算信息:按工程实际情况选择18、结构所在地区:一般选择“全国”(全国除上海、广东以外的地区都应选择“全国”,上海地区的工程应选择“上海”,广东地区的工程应选择“广东”)二、风荷载信息1、地面粗糙度类别:分A、B、C、D四类,按本工程实际情况选择(注意D类(密集较高房屋市区)慎用,按《荷载规范》7.2.1条条文说明掌握)2、修正后的基本风压:按工程实际情况输入3、结构基本周期:(其是计算风荷载的重要指标,用于计算风荷载的风振系数,如事先不知道其准确值,可先保留软件的缺省值(其是按《高层规程》建议的简化公式计算的),待计算过一遍后,从《周期振型地震力》文件中读取准确值,即结构基本平动周期(不一定是第一平动周期,应通过振型图查看风荷载作用最大方向的平动周期)填入该选项再计算)4、体型分段数:按工程实际情况输入,初始值为1(最多可分三段)5、各段最高层号:按工程实际情况输入,第一段最高层号初始值为结构总层数6、各段体型系数:按工程实际情况输入,第一段体型系数初始值为1.3(注意现今的多高层建筑平面形状多样,体型系数可能大于1.3或小于1.3,立面变化较大,不同的区段的体型系数可能不一样,应按《荷载规范》7.3.1条、《高层规程》3.2.5条规定采用)7、设缝多塔背风面体型系数:按工程实际情况输入,初始值为0.5(该值若取0,表示背风面不考虑风荷载影响)三、地震信息1、结构规则性信息:根据结构设计方案选择2、设计地震分组:根据《抗震规范》附录A设置(我省均为第一组)3、设防烈度:根据《抗震规范》附录A及我省相关规定设置(注意抗震设防类别为甲类的工程,要比《抗震规范》附录A中的烈度提高一度)54、场地类别:按工程实际情况选择5、6、框架、剪力墙抗震等级:按工程实际情况选择7、考虑偶然偏心:(高层建筑计算单向地震时应考虑偶然偏心(《高层规程》3.3.3条);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计【什么意思???】算时,不需考虑偶然偏心)8、考虑双向地震作用:当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对称、不均匀时,应选择此项(“考虑双向地震作用”隐含计算双向地震作用时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考虑偶然偏心”是专指单向地震作用的,当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对称、不均匀时,应同时勾选“考虑偶然偏心”、和“考虑双向地震作用”,程序按规范要求分别计算(包括单向地震、考虑偶然偏心的单向地震和双向地震),不进行叠加,取不利结果。这样只需计算一次,,考虑工况完整而效率高)9、计算振型个数:一般可取9~15,对多塔结构其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数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如增加振型数,振型参与质量却总达不到总质量的90%以上,这时应分析原因,考虑结构方案是否合理,加以调整)(采用刚性楼板假定时,振型数(非耦联)≤计算层数振型数(耦联)≤计算层数×3当按弹性楼板计算时,振型数可超过上述限值,但不能超过结构的总自由度数【总自由度数怎么算???】)10、活荷载折减系数:初始值为0.5,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修改(该参数是计算重力荷载代表值时的活荷载组合系数,只改变楼房质量,不改变荷载总值)11、周期折减系数:一般框架结构0.6~0.8框剪结构0.8~0.9剪力墙结构0.9~1.0(必须折减,否则使地震作用偏小,应根据本工程填充墙的多少来确定周期折减系数值,填充墙多取小值,填充墙少取大值。)12、结构的阻尼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输入,一般5%(多遇地震下的计算,钢筋混凝土结构可取值5%,钢结构可取4%(高度不大于50m),或3%(高度大于50m且小于200m时)或2%(高度不小于200m),混合结构可取4%)13、特征周期、多遇或罕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按工程实际情况输入14、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附加地震数,相应角度:按工程实际情况输入(这里程序提供了计算多方向水平地震作用的功能,当建筑结构中有斜交抗侧力构件,且其与主轴方向相交角度大于15度时,应输入斜交构件的数量和角度。附加地震数取值范围是0~5【取几?】,程序计算的斜交地震方向是成组出现的,程序自动增加“输入角度+90度”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可在此输入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以避免模型旋转带来的不便;考虑多方向水平地震作用并没有改变风力的方向)15、按中震(或大震)不屈服做结构设计:(属于结构性能设计,只有在具体提出结构性能设计要点时,才能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验算)【那是选还是不选呢?】16、查看和调整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可根据工程情况输入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参数四、活荷信息1、柱、墙设计时活荷载是否折减: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规范确定,一般建议折减2、传给基础的活荷载是否折减: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规范确定,一般建议折减63、柱、墙、基础活荷载折减系数:(注意此处隐含的折减系数是根据荷载规范给出的,只适用于住宅、宿舍、旅馆、办公楼、医院病房、托儿所、幼儿园房屋,对其它房屋(如商业用房、厂房)不适用,否则违反强制性条文)4、梁活荷不利布置最高层号:初始值为总楼层数,多层结构和楼面活荷载大于4KN/m2高层结构应考虑梁活荷不利布置五、调整信息1、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一般可填0.85(可在0.8~1.0范围内取值)2、梁活荷载内力放大系数:一般取值1.1~1.2,如已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则应填13、梁扭矩折减系数:一般填0.44、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初始值0.7(不应小于0.5;6、7度设防烈度时可取0.7,8、9度设防烈度时可取0.5,非抗震设防地区不折减或少折减;当结构位移由风荷载控制时,连梁刚度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8)5、中梁刚度放大系数:一般填2;考虑强柱弱梁,也可不放大,填16、剪力墙加强区起算层号: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抗震规范》6.1.10条确定(《抗震规范》6.1.10条: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1、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2、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其他结构的抗震墙,房屋高度大于24m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底部两层和墙体【指抗震墙么?】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房屋高度不大于24m时,底部加强部位可取底部一层。3、当结构计算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层的底板或以下时,底部加强部位尚宜向下延伸到计算嵌固端。如不需设置剪力墙加强区,可以输入一个较大数值【什么概念???】)7、调整与框支柱相连的梁内力:框支转换结构【指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么?】应选择调整框支梁的内力8、托墙梁刚度放大系数:一般取1009、按抗震规范第5.2.5条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注意当底部总剪力相差较多时【什么意思???】,结构的选型和总体布置需重新调整,不能仅靠调整剪重比处理。具体操作可先不选择此项,考查剪重比,如离规范要求相差较大,则应调整结构;如基本满足或相差不大时,再选择此项由程序自动调整,以满足规范的要求)10、9度结构及一级框架结构梁柱钢筋超配系数:按工程实际情况输入11、12、指定的薄弱层个数及相应的各薄弱层层号:按工程实际情况输入(参见《抗震规范》3.4.4条和《高层规程》5.1.14条,对规范提出的三种薄弱层,程序处理方法有所不同,1)、对刚度比突变形成的薄弱层,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