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经济大危机》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叙述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以及为了应对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本课在教材的编写中大量使用图片,增强了学习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规律,即从经济大危机的背景、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的感性认知到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的理性认知。二、教学对象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仍然主要停留在感性层面上,在学习中不能全面的多角度的分析历史,对问题的分析理解也不够深入,罗斯福新政中的一些内容,学生要全面、辨证地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对股票等金融方面的专业名词很难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些图片、动画、影音资料等呈现方式,将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三、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2.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掌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历史,包括“一战”后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及经济危机在美国的爆发,危机的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有关史实。(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危机”的相互交替的发展变化,培养观察认识历史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探究这次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美国为应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实施罗斯福新政的学习,认识到:1.资本主义制度有着不可克服的根本矛盾,其稳定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不稳定则是绝对的、永恒的。2.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3.垄断资产阶级销毁产品、毁坏生产设备和耕田等行径,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4.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的尽快恢复,但是新政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生产力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一)重点、难点1.重点(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2.难点(1)经济危机中涉及到经济学方面的一些知识,初中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2)《国家工业复兴法》中的一些内容,学生要全面、辨证地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二)解决方法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教师进行讲解,使学生认识爆发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再简单介绍经济危机的爆发,然后出示表格《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图片《排队领救济面包》等,由学生概括归纳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从而认识到这场危机是世界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强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阻碍了世界整体性发展进程。2.罗斯福新政讲解《国家工业复兴法》的内容,并提出问题“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再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其目的是“以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中心”,“制订各工业企业经营规范,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教师提问“除此之外,国家还在哪些方面进行改革?”“目的是什么?”并指导学生阅读第23页小字部分,总结出在农业、金融、公共工程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目的在于解决失业救济问题,缓和劳资关系和社会矛盾,从而消除危机。对“新政”的效果,组织学生根据新政的措施进行讨论,得出:新政的实施,避免了美国经济的彻底崩溃,恢复了生产力,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使美国的经济得到尽快的复苏,从而度过了这场危机。使学生对新政,尤其对《国家工业复兴法》全面、辨证地分析和评价。3.经济危机中涉及到经济学方面的一些知识,初中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通过看资料片、flash动画的方式,由感性认识入手,再由教师简单讲解,逐步形成理性认识。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召开过哪些会议?有何影响?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暂时缓和,使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经济高度繁荣。然而,繁荣背后却蕴藏着极大的危机。补充:导课方式不是唯一的,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计,这里提供其他导课以供参考。1.观看影视资料:总统山。教师过渡:为什么美国的总统山中会有罗斯福的雕像?他对美国做出了怎样的贡献?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就会得出答案。2.看图片:罗斯福。教师简单介绍: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任期最长、唯一一位连选连任四届的总统。因为他执政时期,美国遇到了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接着又出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经济大危机》。(二)讲授新课1.“繁荣”及其崩溃(板书)20世纪20年代,各资本主义努力发展经济,很快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美国的发展尤为迅速。(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以增强感性认识。)(投影。)(1)1924~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快的表现在哪里?(2)后来,这种状态导致什么结果?在讲述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时,要给学生指出,繁荣背后潜伏的危机。就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片欢乐声中,资本主义危机突然降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巨大灾难中。2.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板书)(1)危机爆发(板书)关于危机产生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私利,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这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关于危机爆发的标志,始于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抛售。为什么股票抛售会导致经济危机?向学生简略解释几点:①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工厂企业都是私有的,大都是股分公司,和股票有直接关系;②股票市价的价格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繁荣,股票就升值,人们就会抢购;反之,经济凋敝,股票就贬,人们就抛售;③1929年10月,纽约股票抛售狂潮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在这以前,美国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等都已出现停滞状况。1929年10月24日上午10点多钟,纽约股票交易所开盘伊始,大批股票涌入市场。盲目抛售,交易所陷入一片混乱,这一大抛售额达1000多万股,创股票交易所记录,股票价格暴跌。到11月中旬,交易所证券贬值50%股票市场全部崩溃、信用破产。(投影“纽约华尔街股票交易所前拥挤的人群”图,以增强感性认识。)(2)危机的特点(板书)特点一,波及范围特别广。过去危机只发生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但这次危机则席卷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世界,既波及到资本主义国家,也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另外,这次危机也影响到工、农、商、金融等所有一切经济领域,这也是过去任何一次危机所不及的。特点二,持续时间比较长。以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般是几个月,最长的是一、二年。危机后经历短期的萧条,便转入复苏,而这次危机前后持续了5个年头(1929~1933年)。这次危机持续时间之长,是以往任何一次危机所没有的。特点三,破坏性特别大。课本图表中列举的资本主义工业下降情况和世界贸易缩减的情况,已可看出这次危机的严重性。(3)危机的影响(板书)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什么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为二点,并做如下讲述:①工人大量失业,劳动人民生活恶化。失业队伍的增加,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工资降低,生活水平的下降。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无着、流离失所,社会矛盾加深。②销毁商品、生产破坏。提问:为什么“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另一方面却是资本家人为故意大量销毁产品?”这暴露了资本家什么本性?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造成各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各国政府纷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里可以提一下《中国近代史》上日本为转嫁危机而加大侵华力度的有关史实,顺利过渡到下面的内容。)3.罗斯福新政(板书)(1)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板书)形势需要: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急需寻找出路。个人魅力: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总统。介绍罗斯福生平时,可指引学生阅读课本“罗斯福总统”画像下的生平简介。还可介绍一下罗斯福任总统上任后在电台上的“炉边谈论”,以增进学生对罗斯福的感性了解。(2)罗斯福实施新政的目的(板书)新政的目的:消除经济危机,稳定社会经济正常秩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3)新政的主要措施(板书)新政的中心措施是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工业生产的调整,其任务是克服工业生产的盲目竞争所造成的生产过剩现象,减少失业,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4)其它方面比如整顿金融、调整农业、举办公共工程(在公共工程中,最有意义的是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投影“田纳西水力工程中的水坝”图。)通过解决失业救济问题,缓和劳资关系和社会矛盾,从而消除危机。(5)新政的效果经济方面:通过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经济得以较快恢复。政治方面:由于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社会矛盾逐渐缓和。稳定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维拓展:新政的成功实施说明了什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这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但新政由于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只能遏制当时危机,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三)课堂小结本课主要讲述了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但在“繁荣”的背后,却孕育着严重危机。1929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终于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为了应对危机,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新政的实施,避免了美国经济的彻底崩溃,恢复了生产力,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使美国的经济得到尽快的复苏,从而度过了这场危机。但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四)巩固练习见本课随堂练习。六、参考资料1.危机影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英国:工业生产指数下降23.8%。1932年,失业人数近300万。出口贸易下降50%。1931年,实行英镑贬值。(2)法国:工业生产指数下降36.2%,约倒退了20年。1935年,失业人数为50万以上,半失业者占工人总数的一半。1937年,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从1929年的6.4%降为5.1%。危机延续到1936年才稍有回升。(3)德国:工业生产降低40.6%。失业人数最高时达600~800万,占近全国工人半数,居欧洲各国之首。农业收入减少30%。进出口额都减少70%左右。(4)日本:对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对外贸易,出口下降76.5%,进口下降71.7%。工业总产值下降32.9%。1931年,失业人数近300万。2.国家工业复兴法1933年6月通过,目的在于通过商业的自行调节,减少生产过剩、增加工资、缩短工时和提高物价,从而促进工业的复兴,授权总统拟定一些为工业部门自愿接受但可通过执照制度执行的公平竞争的法规。为此成立全国复兴总署,领导几千种适于编入法规的工业部门拟定法规。当时华盛顿出现了一种与战争时期相似的激昂气氛,最后通过了576项基本的和189项补充的法规。7月宣布的“再就业协定”禁止雇用童工,规定产业工人每周工作35小时,最低工资为每小时4角。遵守这项临时协定的雇主可以领到一个“蓝鹰”标志。1933年仲夏,100万雇主表示愿意遵守这一规程,900万工人在“蓝鹰”标志下工作。1935年,工业复兴法被最高法院宣布违宪而取消。3.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造成的影响(1)它范围特别广:从地域范围看,危机从美国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且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从经济范围看,危机期间信贷货币危机、工业危机与农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2)它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