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论十大关系_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和历史贡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0年5月陇东学院学报May2010第21卷第3期JournalofLongdongUniversityVo.l21No.3论十大关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和历史贡献韩艳慧(陇东学院政治理论教学部,甘肃庆阳745000)摘要:通过对论十大关系的解读,着重对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及和谐发展等理念的思想发端进行了论述,借此阐明了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作的初步探索及其历史贡献。关键词:论十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贡献中图分类号:D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730(2010)03-0017-03收稿日期:2009-09-08作者简介:韩艳慧(1973),女,甘肃庆阳人,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于改革开放,探索开始于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论十大关系是我党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标志性著作。虽然这一探索是初步的,却是比较系统的,它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基石。一、实事求是理念的坚持和践行,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必须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为前提,毛泽东把它称为全党同志的第一重要的问题。论十大关系最显著的思想方法和理论特征就是实事求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很长时期内,中国革命和建设基本上都是照搬苏联模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苏联模式越来越暴露出许多缺点和错误。这就给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共产党敲响了警钟,是继续照搬苏联的经验呢?还是实事求是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呢?当时许多同志对这一问题认识不清,主张继续照搬苏联经验,一时迷信苏联模式的风气相当盛行。然而,一贯善于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已经敏锐地觉察到苏联的模式不完全适应中国,他在论十大关系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2]毛泽东还说,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3]这就是说,我们一定要实事求是,破除迷信,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坚持实事求是必须以走自己的路为重点。实事求是地分析国内存在的各种矛盾,是毛泽东坚持走自己的路,观察和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在论十大关系中,他指出这十大关系,都是矛盾。[4]这十大矛盾已经涉及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这一基本矛盾。坚持实事求是必须以调查研究为基础。毛泽东历来重视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了解社会看作是读无字之书。他认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论十大关系是他在建国后乃至一生中所做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周密而系统的经济工作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坚持实事求是必须以总结经验为鉴戒。论十大关系包括了对中国的和外国的、成功的和失误的、历史的和现实的17各方面经验的深刻总结和理性思考,毛泽东在八大二次会议各代表团团长会议上讲,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之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形成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为后人作出了表率,他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错综复杂的关系,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在此之后,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创新成果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都是以实事求是理念为灵魂的,并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思想的提出和实践,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核心思想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但是在相当长时期这个观点被淡化乃至噤若寒蝉。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一个方针。就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5]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而劳动者又是生产力三大因素中的决定因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是调动人的积极因素,这是贯穿论十大关系的一个鲜明的主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其思想本身就蕴含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论十大关系强调,在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关系时,要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并特别讲到,要关心农民,处理好农民同合作社的关系,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在地方和中央的关系中,毛泽东主张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在处理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毛泽东认为在苏联,俄罗斯民族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很不正常,我们应当接受这个教训。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6]在党和非党的关系方面,毛泽东说,在这一点上,我们和苏联不同。我们有意识地留下民主党派,让他们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一切善意地向我们提意见的民主人士,我们都要团结。[7]在讲到是非关系时,毛泽东指出,对犯错误的同志要给予帮助,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不能幸灾乐祸,搞宗派主义。论十大关系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思想,奠定了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基点。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是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而这都是以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为前提的。人的积极因素18被调动起来了,才能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劲动力,人自身也才能实现全面发展。毛泽东对人的因素的高度重视,反映了他对唯物史观的深刻理解和自觉把握。在此基础上,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高度出发,全面阐释了这一思想,使以人为本思想获得了新意。所以说,毛泽东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命题,但这个重要思想中蕴涵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它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核心思想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三、统筹协调的辩证发展理念,不断丰富和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秩序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直是影响中国现代化全局的重大问题。邓小平明确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压倒一切的等著名论断,形成了统筹协调的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发展观,这说明中国循序渐进的改革发展道路体现的就是统筹协调的辩证发展理念。正是这种发展理念,使得中国在空前深刻的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的平稳转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经济结构调整为显性线索,以社会结构调整为隐性线索,社会结构转型作为另一只看不见的手,与市场机制、政府调控一起正在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三者协调的实现,促进了社会现代化的顺利转型。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的提出,中国政府把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上升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把握,为实现社会秩序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提供了切实保证。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如此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保持了现代化的平稳转型,其中统筹协调的辩证发展观成为在中国经验中提升出来的极为重要的中国理念。而这种注重经济社会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在论十大关系中已显露端倪。论十大关系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应当处理好的十个方面的关系,基本上涵盖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当时党在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就已注重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毛泽东提出,要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相应地解决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方面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从新中国初期我国发展道路来看,经济和社会二者的关系处理得是比较好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一方面抓国民经济的恢复,大力发展生产,另一方面抓紧巩固新生政权、整顿社会秩序,抓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使恢复时期的任务在较短时期内得以完成。论十大关系同时提出经济社会方面的十大关系,不是偶然的,而是新中国开国以来经济社会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延伸。论十大关系的头五条,实际上讲的是经济发展中的五大统筹、协调发展。包括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全面协调发展问题;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全面协调发展问题;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问题;国家、企业、个人的全面协调发展问题;中央和地方的全面协调发展问题。其中的第六至第九条,实际上讲的是政治发展中的四大协调发展问题。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协调发展问题;党内与党外的协调发展问题;革命与反革命的敌我关系的妥善处理问题;党内分清是非与团结同志这两方面的协调发展问题。最后一条,题为中国和外国关系,实际内容重点侧重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与广泛吸取世界文明成果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问题。这十大关系蕴涵着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哲学理念,是现阶段我们提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源头,对于我们今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四、一系列新旧矛盾的解决过程,最终孕育益扩大的差距方面,需要进行战略性的统筹协调,由非均衡发展战略转向和谐发展战略;二是发展的不协调性。这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政治与文化等各领域,需要注重各领域的配套改革;三是发展的脆弱性,这主要体现为人口、经济、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困境,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增长方式以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四是发展的风险性,这主要凸现在能源安全、卫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需要树立一种发展的风险意识,确立健康安全的和谐发展观;五是制度建设的滞后性。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必然会引起人民的不满,危机到社会的稳定。如何协调这些利益关系,使这些相互对立的利益关系能够协调有序的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业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统一的和谐发展理念。而这一理念的提出,就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扬中国和谐思想传统、借鉴全球社会发展理论基础上所做出的理论创新。其根本宗旨在于谋求以和谐发展的方式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正在创建着真正体现中华民族特色与全球时代[8]和丰富了和谐发展理念精神的人本和谐发展理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9]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十种关系,实际上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十对矛盾,而这些矛盾的解决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追求和谐发展的过程,只有消除这些不和谐因素,才能够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在统筹协调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特别是论十大关系中所提及的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等几对关系,在今天看来仍是我们不断协调解决的矛盾。在21世纪的今天,当我们探索出许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发现了潜藏着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一是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主要体现在区域、城乡、阶层、行业等日说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在今天看来,这些闪烁着深刻哲学思想的思维方式对我们分析当今社会现状,解决存在的矛盾与问题,仍是不无裨益的,它仍将指导我们更好地处理好当前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参考文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