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第一单元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河外星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宇宙)太阳系地月系银河系其他恒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2、太阳系的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的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有:(1)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发生发展的温度条件(2)地球本身体积和质量适中,保证了足够的引力,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3)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不断产生水汽,形成适合生命活动所需的液态水。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1)、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2)、间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2.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是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3.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2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日冕三层2.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发生在光球层的黑子、发生在色球层的耀斑。活动周期大约为11年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1)、扰乱电离层,使得无线电短波受干扰甚至中断。(2)、干扰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导致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3)、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出现美丽的极光(4)、引发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比较自转和公转:运动形式方向周期速度角速度线速度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23时56分4秒15°/时(两极点为0)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公转自西向东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平均1°/天(近日点大,远日点小)平均30km/秒(近日点大,远日点小)每年1月初地球公转至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达到最大值;每年7月初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达到最小值。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其度数目前为23°26´。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度数与极圈度数互余例:若黄赤交角的度数变大,则热带、寒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变小若黄赤交角的度数变小,则热带、寒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扩大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的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它的周期是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3三、昼夜更替和时差昼夜交替周期:24小时1.昼夜的分界线称为晨昏线晨线:沿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变为昼昏线:沿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昼变为夜注:①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始终垂直②晨线上各地同时日出,昏线上各地同时日落③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2.地方时、区时和时区(1)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东加西减)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2)区时:全球共划分出24个时区,每时区跨度15°。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区时。我国采用东八区的区时,即120ºE时间。①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②时区数=经度数÷15余数﹤7.5,相除所得整数为时区数余数﹥7.5,相除所得整数+1为时区数③区时的计算:时区差区时差“东加西减”(3)日界线固定不变(人为规定的):180°经线(自西往东过了180度经线日期减一天;反之)不断变化(自然存在的):0时经线四、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转。4五、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1.昼夜长短变化以北半球为例: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1)变化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2)计算:H=90°-所求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直射机会,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只有一次直射机会,而回归线到极点之间没阳光直射。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1.判断莫霍界面:横波,纵波的速度都突然增大古登堡界面:纵波速度突然减小,横波突然消失以这两个不连续面为界限,可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4、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其下约至400Km处为岩浆的发源地,称为软流层。5、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春分日夏至日昼渐长夜渐短昼长夜短(昼最长夜最短)昼渐短夜渐长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昼短夜长昼短夜长(昼夜平分)秋分日(昼夜平分)(昼最短夜最长)冬至日昼渐长夜渐短5环境。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散射、反射)、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二、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是:先有垂直运动,再形成水平运动。)注: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对应高空为高压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对应高空为低压②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例子: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山谷风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四、全球性的大气环流1、三圈环流(看图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名称和风向)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向北移,冬季向南移。6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P37掌握冬夏季海洋与陆地上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2、季风环流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风向西北风(冬季)东北风(冬季)东南风(夏季)西南风(夏季)五、常见的天气系统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冷锋暖锋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大气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沙尘暴一场春雨一场暖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气旋反气旋气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水平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上升下沉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举例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六、常考的气候类型气候类型成因特点分布特点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压带(夏季)和夏季炎热干燥,南北纬30—40度大陆西岸7西风带(冬季)交替控制冬季温和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西风带的控制全年温和湿润南北纬40—60度大陆西岸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全年高温多雨赤道附近注:气候类型可以根据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也可以根据气候的特点(气温和降水)来判断。七、全球气候变化近百年来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气候变暖。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改变海岸线(海水热膨胀,两极冰川融化)②对农业的影响:低纬度国家农作物减产,高纬度国家农作物增产,但总体说,全球农作物减产。③水资源不稳定与供需矛盾:旱涝的频次、强度增加;径流减少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多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2.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植树造林,采用固碳技术)3.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设海岸堤坝等)4.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如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5.努力加强国际合作(97年京都议定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一、自然界的水循环1.河流补给类型:大气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湖泊水补给、地下水补给2.我国不同地区的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和汛期①南方地区: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一年只有一个汛期。例如长江②东北地区:春季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夏季是大气降水补给;一年有春夏两个汛期。如黑龙江、松花江③西北地区: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一年只有一个汛期。例如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3、水循环可分成三类:8(1)海陆间循环,包括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因为发生的区域最广,环节最多,又称之为海陆间大循环。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水资源得以再生。(2)海上内循环,包括环节有蒸发、降水,它发生的水量最大。(3)陆地内循环,包括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二、洋流1、分类按性质,可分为:暖流和寒流按成因,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2、分布:见书57页(掌握各大洋洋流分布模式及名称)3、影响:(1)、对大陆沿岸气候的影响很大: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2)、对海洋生物影响: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渔场,如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上升补偿流处也易形成渔场,如秘鲁渔场。(4)、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流可以加快船速,逆流可以减慢船速;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从北极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行。(5)、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扩大了污染范围。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东南多、西北少;夏秋多、冬春少;总量多、人均少2.合理利用水资源:开源、节流(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和海水淡化技术)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9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2、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常在地表形成褶皱山系和断裂带,如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红海;垂直运动会引起地势起伏和海陆变迁。这两种运动往往同时进行,但全球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3、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2、风化作用:在温度、水、生物等影响下,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3、侵蚀作用:主要有流水、风力、海水和冰川的侵蚀。流水侵蚀形成的地貌有峡谷、沟谷;风力侵蚀形成的地貌有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冰川侵蚀形成的地貌有冰斗、角峰。4、搬运作用:不能形成具体的地貌,它不断转移和运输物质,使侵蚀作用不断继续,堆积作用得以完成。5、堆积作用:主要是流水和风力的堆积。流水堆积地貌主要有冲积扇、冲积平原等,风力堆积地貌主要有沙丘、沙垄等。6、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趋于平缓(削高填低)。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总是同时起作用的。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存在的基础: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相互转化2、循环过程10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一、褶皱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叫做褶皱,基本单位是褶曲,它有两种基本形态,即向斜和背斜注:如果在褶皱构造地区修建隧道,应该选择在背斜。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2.板块构造:全球共6大板块。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包括生长边界(海岭、断层)和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二、断块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岩体发生破裂,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形成断层。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山岭或高地,如华山、泰山;相对下降的岩块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汾河谷地,渭河平原。注:断层附近不宜修建大型工程项目。三、火山四、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影响因素:修建成本、工程难度2、方式的选择:在山地通常优先选择发展公路3、运输线路的分布:通常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尽量避开坡面,往往需要迂回前进,呈“之”形状。4、修筑公路的原则:要尽量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应尽量在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