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引言“一律”和“全部”都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从相关文献来看,学界对“一律”已有了一定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其语法化和词汇化的过程,将其与范围副词“一概”进行比较研究,并对它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概括。但是,对“一律”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关于“一律”的语义指向,修饰名词的情况,与其他副词连用的情况研究很少。与“一律”相比,对“全部”的研究还很不充分,现有的词典对它的词性莫衷一是,对其用法的描写和分析也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目前没有发现对“全部”进行专门论述的文章。“一律”和“全部”作为意义和用法有重合的两个词,在使用过程中不容易被区分,第二语言学习者也难以掌握二者的异同,且目前还尚未有学者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二者进行比较深入的比较研究。本文将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视角出发,采取语料描写和功能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对“一律”和“全部”进行现代汉语共时层面的比较分析和总结归纳,并通过对外国留学生习得这两个副词的偏误分析,希望能够清楚地阐释它们在意义和用法方面的异同,并提出相应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目前,学界对“一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一律”和“一概”的比较研究;一是“一律”的词汇化研究。前者既有零散的概述,也有系统的比较。如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1982)《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侯学超(1998)《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吕叔湘(1999)《现代汉语八百词》、朱景松(2007)《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张斌(2012)《《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等辞书基本上是零散、概略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有刘建东,任海波(2006)《“一律”与“一概”的对比分析》,他们以《作家文摘报》和《人民日报》为研究语料,并参考北大语料库和《中国法律法规大全》,比较分析了现代汉语副词“一律”与“一概”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上的差异。李宇凤(2008)《“一律”“一概”的认知视点差异》从视点差异的角度论证了“一律”和“一概”的根本区别,指出“一律”采用离析性视点而“一概”采用整合性视点,并从语法化的角度解释了这种差异的来源。接着,2文章分别考察了这一差异在句法和语用上的表现。句法上,“一律”倾向于总括条件式名词性成分,“一概”主要总括多个复杂小句或句子。语用上,“一律”主要选择规定性语域,表达中性感情色彩;“一概”选择评论性语域,表达否定性感情色彩。这是目前对“一律”和“一概”的差异所做的较深入的考察,也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张丽丽,黄婉梅(2011)《现代汉语范围副词“一律”的多维考察》主要从“三个平面”对范围副词“一律”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进行了考察。着重考察了“一律”除了作状语外的一些特殊用法,如“一律”修饰名词,与其他副词连用,在“把”字句和“被”字句中的应用,与介词短语连用等。“一律”的词汇化研究主要有谭翠,郑贤章(2006)《副词“一概”、“一律”的产生和发展》,他们认为最初“一律”是偏正结构,“一“和“律”为两个独立的词。唐宋时期“一律”凝固为双音节形容词,且形容词用法沿用至今。元明时期“一律”充当状语表示对事物的概括,正式虚化为副词,但用例很少。晚清副词“一律”的出现频率增加,标志着“一律”发展为成熟稳定的副词。认为“一律”由名词性偏正短语发展到副词的原因主要有语义泛化和句法位置的改变等。两个有实在意义的单音词“一”和“律”经过长期组合成为双音词,同时意义虚化为“一样、同样”,随后进一步抽象泛化为“总括、没有例外”。“一律”曾充当谓语、定语和状语等句法成分,但其充当状语的功能逐渐专职化,副词“一律”最终产生。刘红妮(2007)《关于“一律”词汇化、语法化演变过程的认知与阐释》认为“一律”先由定中关系的偏正短语词汇化为形容词(宋代),再经历语法化演变为总括副词(明代)。在“一律”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演变过程中,句法、语义和认知三者都在起作用。句法上,“一律”经常处于状位,趋于充当状语,语义也不断抽象、泛化和虚化;语义上,和“一”有“全、满”义有关,也和词汇义的“相同”有关;认知上,“一律”做定中短语时整体和部分没有突显与否之分,当其词汇化为形容词时,突显的是部分间的“一样、相同”;当其进一步语法化为总括副词时,突显的是整体的“全部,没有例外”。由此可见,目前关于“一律”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学界的认识基本一致。尽管学界对“一律”的句法特点、语法意义、形成过程及与“一概”的的异同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关于“一律”的语义指向,修饰名词的情况,与其他副词连用的情况,尤其是与“全部”的异同,还缺少比较细致的描写和深刻的解释。3与“一律”相比,对“全部”的研究更不充分,现有的词典对它的词性莫衷一是,对其用法的描写和分析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邢福义(1981)《词类辩难》认为“全部”统指人或事物的全数,属于代词,吕叔湘(1999)《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全部”是名词兼副词,卢福波(2000)《对外汉语常用词语对比例释》认为“全部”是非谓形容词兼副词,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2005)《现代汉语词典》则认为“全部”是名词,意为“各个部分的总和,整个”。曹秀玲(2006)《汉语全称限定词及其句法表现》对“全部”的语义有所涉及。文章将“全部”和“所有、一切、全体、凡、凡是”等称作“统指全称限定词”,并指出“全部”限定名词性成分时,将其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既能限定离散的名词,也可限定抽象的和连续的事物名词。严丽明(2006)《“全部”、“所有”和“一切”的比较研究》。对“全部”、“所有”和“一切”三个词的语义特点、词性以及在定语、主语和宾语位置上所受到的选择限制以及互换的条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描写和解释。文章认为“全部”是副词兼代词,其主要功能是作状语,作为代词它表示总括,强调对象的整体性,在三个词中确指度最高;充当主宾语时要求语境中直接出现或蕴涵总括对象,但很多地方描写不够清楚,解释比较模糊。总之,上述研究为我们进一步探讨奠定了很好地基础,遗憾的是,这些研究基本上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目前没有发现对“全部”进行专门论述的文章,更没有发现将“全部”和“一律”进行比较分析的文章,鉴于“全部”和“一律”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全面深入地研究二者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点,在此基础上对二者加以比较,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全部”和“一律”也是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过程容易混淆的两个词,通过对外国留学生习得这两个词的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可以更好地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4一、“一律”和“全部”的句法比较1.1“一律”的句法功能《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等工具书都认为“一律”兼有形容词和副词的词性。“一律”做形容词时,意思是“一个样子;相同”;做副词时,意思是“行为、状态适用于全部对象,没有例外”。下面具体分析“一律”的句法功能。1.1.1充当状语“一律”可以在句中直接充当状语,“一律”所修饰的动词大部分是规约性、限制性及处置性较强的动词。例如:1)从今天起,不再允许土葬,一律实行火葬。(《十面埋伏》张平)2)今后新建高层建筑一律要开辟地下停车场。(1994年报刊精选)3)违规携带的一律予以没收、销毁。(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4)凡是休假两个月的一律取消浮动工资。(1994年报刊精选)5)无证的家禽一律禁止流入市场。(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例1中的“实行”,例2中的“要”都是对一定的行为做出规定;例4中的“取消”,例5中的“禁止”都是对一定行为进行限制,这些词都具有很强的处置性,“一律”常常修饰这类词。其次,“一律”后的动词常常受“不”否定或由“不”构成。在CCL语料库所有含有“一律”的5234条语料中,“一律不”的搭配占了947条。如:6)他事后回忆说:“保安接到命令,所有记者一律不能入内。”(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7)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的建设项目,一律不批准用地和建设。(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8)每年12月至次年3月的冬季期间,黄龙都将实行封闭式保育,这期间,景区一律不接待游客。(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59)各类家具“三包”期限一律不得低于6个月。(1994年报刊精选)10)不按规定办理的外来人员一律不予录用。(1994年报刊精选)11)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1994年报刊精选)例6-8中,“一律”所修饰的动词也受“不”的否定;例9-11中,“一律”所修饰的动词是由“不”构成的。“一律”也可修饰形容词,最常见的是“一律平等”,已经成为了一种相对固定的格式,其他用例还有:12)蚊帐被单一律雪白。(《玉卿嫂》白先勇)13)三个人高矮不一,步态却一律迅疾。(《岸上的美奴》迟子建)14)其实宽大政策不是不分罪恶轻重一律宽大。(《吕梁英雄传》马峰)15)一切便如牛津大学古老的建筑,朝外的窗子一律窄小且有铁栅,朝内的窗子一律宽大明亮别有洞天,据说其原因便在于……(《读书\vol-169》)“一律”做状语也可以修饰名词,这些名词都是动核化后进入述位的名词。受“一律”修饰的名词大都用来说明物品的颜色材质,人物的相貌仪表、武器装备等方面。例如:16)茶桌是碎砖砌的,条凳一律本色白茬,又宽又大。(《烟壶》邓友梅)17)歌厅中的小姐们尽管一律中国面孔,却一律英文名字,不是熟人,小姐们不会轻易透露自己的芳名。(1994年报刊精选)18)士兵们一律黑制服挎长枪。(《白鹿原》陈忠实)19)全师两万多人,戴的一律钢盔,穿的一律力士鞋。(《红日》吴强)20)对犯罪分子,他深恶痛绝,无论什么人来说情,一律铁面一张。(1994年报刊精选)其中,例16是对颜色材质的描述,例17-18是对相貌仪表的描述,例19是对武器装备的描述,例20是对面部表情的描述。1.1.2充当定语形容词“一律”可以充当定语,充当定语时一般需要加“的”。如:21)那孙守财舒了口气,掏出烟袋,冷冷地说:“……民兵队长,俺们都是老中农,6一律的待遇,政府对待老东山怎么样,也该对我怎么样,省得人家闲话政府不公平,不错吧?”(《迎春花》冯德英)22)这种矛盾,反映了人们把握生活的不同方式,如果用简单、一律的思想方法去对待,恐怕免不了会凿方枘圆的。(《读书》)23)其实,读者从书中自能判断,这几位长者的思路、侧重与推论,彼此间是相当的不同——我以为本不是简单套用个整齐一律的“主义”标签贴上后即可了结的。(《读书》)24)舆论监督的前进道路上并非铺满了鲜花,并不都是一律的赞扬声。(1994年报刊精选)例21中,“一律”作“待遇”的定语,意思是“相同的待遇”;例22中,“一律”和“简单”一起作“思想方法”的定语,意思是“简单的、相同的思想方法”。例23-24中的“一律”也可做类似的解释。1.1.3充当谓词性成分形容词“一律”可以单独做谓语或做谓语中心语。例如:25)这种便衣警察在日本又称作“刑士”。着“便衣”而又服饰一律,这本身就像“此地无银三百两”一样令人可笑。(《郭沫若和他的三位夫人》桑逢康)26)他天性好客,对待无名作家与成名作家态度一律。(《读书》)27)麻烦的是,作家们的脾气中外一律:文章总是自己的好。(《读书》)28)供奉的神也不一律,从圣贤忠良到天子以及皇亲国戚,都有被供奉的资格。(《南归杂记》唐韬)29)这样,同一位艺术家的不同作品,其市场价格也就不可能一律。(1994年人民日报)例25-26中,“一律”单独做谓语,例27-29中,“一律”做谓语中心语,“一律”的主语分别是“服饰”、“态度”、“作家们的脾气”、“供奉的神”和“其市场价格”。由“一律”构成的主谓短语常常做定语,例如:30)雕版印刷就是仿照印章和石刻的办法,选用硬质木料锯成大小一律的木板,7在上面刻制字画,再印刷出书。(《儿童百科全书》)31)这些内容一律,开本和封面花样无穷的书比《圣经》的中文版本要多得多。(《读书\vol-152》)32)那时全国最时髦的装束,是男女一律的蓝布和灰布中山装,后来因此在西方博得“蓝蚂蚁”的徽号。(《读书\vol-073》)例30中,“大小一律”做定语修饰中心语“木板”;例31中,“内容一律”做定语修饰中心语“书”;例32中,“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