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通胀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九五”(1996-2000)通胀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将短期均衡管理与长期增长管理结合起来,将总量管理与结构管理结合起来,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抑制通货膨胀。前言:通货膨胀的成因与类型依据不同的具体成因,经济理论界将通货膨胀大致归结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进型、结构型、输入型、预期型以及体制转轨型等等。不论通货膨胀的具体成因如何,归根结底都反映为供求失衡而引发通货膨胀。因此也可以说,通货膨胀基本上就是需求拉动型与成本推进型这两种类型。当总供给量与物价水平的关系不变的时候,对应于既定的物价水平,总需求量增加,经济生活中就会出现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当总需求量与物价水平的关系不变的时候,对应于既定的物价水平,总供给量减少,就会出现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九五”期间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分析一、财政因素分析——财政总量政策反通货膨胀政策可分为总量政策和结构政策两大类。成熟的财政体制应当具有反通货膨胀的自动稳定器的功能。体现财政总量政策松或紧的主要标志是财政平衡状况。一般来说,财政收入的增加或财政支出的减少有利于财政赤字的减少或财政结余的增加,因而是从今的财政政策;反之,则是从松的财政政策。从财政收入的角度看,增税是从紧的财政政策,减税是从松的财政政策;从财政支出的角度看,减少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减少政府对建设项目投资,是从紧的财政政策,反之,则是从松的财政政策。一、财政因素分析——财政的结构政策财政的结构政策是指在收支差额既定的情况下,通过调整财政收支结构,进而治理通货膨胀。治理结构失衡的财政政策,从收入角度说,通过调整税率结构,降低短线产品的税收水平,提高长线或高利产品的税收水平,缩小不同行业或不同产品平均利润水平的差距,可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瓶颈”产业,环节结构失衡。从支出角度来说,一方面在供给结构失衡时,财政可以将资金主要投向基础产业;另一方面,当需求结构失衡时,减少财政资金向过热领域的流动,可以减少过热产品的有效需求。结构调整政策在短期不一定显效,它主要是从增加有效供给的角度出发,属中长期稳定通货的重要手段。一、财政因素分析——总量政策宽松当时存在的问题我国财政的现状,其总量政策实际上是松的,这反映在财政收入没有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而财政赤字不断增加。1980-1995年,我国的GDP增长了10.86倍,而财政收入只增加了4.46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23.3%下降到1995年的10.7%。1980-1995年,财政赤字从68.9亿元上升到666.8亿元,增长了8.68倍。由于财政收入规模过小,使得财政对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控乏力。1992年,财政建设资金占全社会建设资金的比重为4.2%,1994年下降为3.4%。用4%左右的建设资金来调整全社会的投资结构,难怪其调控能力微乎其微了。一、财政因素分析——税制不健全财政收入增长慢于经济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在体制转轨过程中,税制不健全、分配机制不合理以及管理漏洞综合所致。税收总额占GDP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1985年为22.88%,1990年为15.2%,1993年为12.3%,1994年为11.4%。如果扣除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税收实际上是负增长。这首先因为在税制的基本框架中,税收的覆盖面积大大小于国民生产总值统计的覆盖面。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不收税或减免税的部分其增长总体上快于收税的部分。一、财政因素分析——税制不健全其次,税收的政策漏洞与征管漏洞也导致漏税不少。比如关税和进口环节工商税减免优惠政策仍然过多过滥,使得各种税收的实际税率与名义税率相差很大。1985-1994年,进口贸易总额增长6.8倍,年均增长26.0%,但关税收入从205亿元增加到270亿元,总共增长32%,年均增长3%。1994年,算术平均名义关税税率为35.9%,由于政策漏洞与征管漏洞的影响,实际税率仅为2.7%。二、货币因素分析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指标与经济活动的大体关系是:M0与城乡个人消费支出及个体或集体经济的交易量联系密切,因而M0的供应量与消费品的物价呈正相关;M1与全社会在投资、消费等方面的总支出额有直接联系,是影响当期总需求的重要指标,它与总需求的波动同向关系极大;M2的供应量在中长期内对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率有重要的影响力,即当总需求收缩时,M2的扩张形成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到了总需求膨胀时期,已形成的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才释放出来,变成现实的通货膨胀。二、货币因素分析——信贷扩张我国当时正处于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现有资源利用率不高是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要提高效益就要淘汰一些低效益的企业,但这要收到多方面社会问题制约,往往迫使政府不得不用扩张的信贷政策来缓解矛盾,即给效益好的企业注入信用以保持经济增长,也给亏损的企业注入信贷资金以使其能够发放工资。这样,信贷扩张本身在短期内也形成不了有效供给,这部分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就成了没有有效供给相对应的总需求,就形成了通货膨胀。二、货币因素分析——存查问题在1994年以前,各类金融机构一直是存款小于贷款。但1994年,全部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存款增加额大于贷款增加额之差达4052.7亿元。1995年4月,国家银行出现的存差规模是2511亿元。“存差”现象并不说明贷款规模过小,其症结在于金融机构中各项存款增长太快。其中正常原因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需求结构变化,消费市场没有形成新的消费点。但也有明显的不正常因素,比如居民储蓄存款增幅与居民正常货币收入增幅和扣除基本消费支出后的结余购买力极不相称。二、货币因素分析——存查问题据资料,其中10%是公款私存,为逃避国家现金管理和绕过集团消费形成的小金库,国家政策贷款以种种方式流失,以及城镇居民的种种灰色和黑色收入等都不是正常的资金运行现象。“存差”现象意味着M2供应量大幅增加,导致了通货膨胀。三、价格结构性调整的影响当时推动我国物价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有三方面,一是货币供应因素引起的。二是在价格结构调整引起物价总水平上涨。由于我国的经济改革是在价格管理体制高度集中,各种比价关系严重扭曲,农业、能源等基础产业价格严重偏低的情况下起步的,在改革过程中,放开大部分适于市场竞争的产品价格,大幅度提高基础产业价格,促进各种比价关系的趋向合理,必然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三是为了增强基础产业自我发展能力,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在财政、信贷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我国采取提高基础产品价格的途径或在价内或在价外征收各种建设基金,也要推动物价总水平上涨。三、价格结构性调整的影响“九五”期间需要解决的主要价格矛盾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过大;价格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价格形成机制不够完善价格调控体系不健全四、对外经济的作用一般地说,通货膨胀主要是由国内的供求失衡而引发的。但是随着开放的扩大,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据测算,我国外貌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1985年为24.2%,1990年为31.4%,1992年为38.0%,1994年我国外贸率为46.3%,即使剔除统计口径和汇率的影响,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至少也有30%。如此高的外贸依存度,国际市场的供求状况对国内市场价格总水平波动也产生影响。例如,1994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棉花、化肥等商品价格上涨,一方面使我国进口难度增大,不能有效地利用国际市场资源来平抑国内市场价格,另一方面,进口这些商品价格高于国内市场同类商品价格,也带动了国内价格的上涨。四、对外经济的作用——国际贸易1994年以来世界经济出现较快的增长1994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上升到3.7%(1991年为-0.5%,1992年为1.0%,1993年为1.5%)1995年为3.8%、1996年为4.1%。世界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和通货膨胀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加重了我国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全球化实质上,还是发达大国争夺市场的一种手段,发展中国家受到种种限制。这使得我国利用世界市场的难度相对增大,不利于我国调整出口商品的结构,也不利于根据国家需要适时组织进口。另一方面,我国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的可能性也增强了。因此“九五”期间一直通货膨胀面临的情况更复杂,操作难度更大。四、对外经济的作用——国际贸易国际主要商品价格走势有可能对我国通货膨胀产生重要影响据测算,1987年,当世界市场价格每上升1%,就导致我国国内市场价格水平上涨0.3-0.35%。其传递途径为:国外市场价格变化—进口品价格变化—国内开发经济部门的成本和价格的变化—国内非开放部门的成本和价格变化——国内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刺激了生产和消费需求,必然导致价格上涨。下列几类商品的价格受影响较大:农产品(粮食。棉花、油料)、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制成品。四、对外经济的作用——国际金融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一些新的趋势第一,国际资本流动的证券化,即国际融资从银行贷款为主转向以证券化资产为主,或者传统的银行贷款和证券结合在一起。第二,金融业务发展的外表化,即银行资产负债表以外的业务活动量迅速扩大。第三,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第四,国际金融工具的组合使用,将各种各样的期权、外汇与远期利率协定以及其它合约互相挂钩,形成综合票据。第五,金融业务对外开放扩大化。四、对外经济的作用——国际金融具体地说,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最突出表现在外债外汇方面。始于1994年6月的美元危机,其影响之一是使日元债的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深受其害,大大增加了偿债负担。到1994年末,由于日元升值估计使我国日元外债利息负担上升60%以上。又由于我国外汇储备中90%以上是美元,美元贬值削弱了我国对外支付能力。世界主要商品市场价格和黄金市场的价格上扬。我国为对付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不得不较多储备外汇,中央银行增加发放基础货币。这些方面都加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四、对外经济的作用——国际投资外资注入越多,一般说需要的国内配套人民币越多。而这种配套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和银行信贷,无疑对国内货币供需的平衡产生压力。由于国内信贷规模是经过严格审定后制定的,一般在列入计划后难以再压缩,为了保证配套资金落实,需增发货币。因此,如果不把利用外资所需的配套资金挤入国内投资计划,往往导致国内货币供应量过多,引发通货膨胀。五、企业经济效益——企业与需求通货膨胀流动资金的需求膨胀1989年以来,我国基本上形成了低水平的买方市场。企业开拓能力不足,适应不了市场需求的变化,中低档产品供过于求,产成品大量积压。一个生产周期结束,产品为得到实现,银行贷款即企业存款已经用光。实物形态表现为成品库存增加,而社会有效供给未能增加。为了避免地方财政收入的枯竭,银行被迫追加贷款,增加货币供应,以维持企业生产。这样,便构成企业对银行流动资金贷款的倒逼机制。五、企业经济效益——企业与需求通货膨胀固定资产投资的需求膨胀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企业普遍对银行固定资产贷款具有无限需求。只图铺摊子、扩规模、上级别、无序竞争、盲目立项,大量“钓鱼”项目使投资超算极为普遍、极为严重。许多项目资金没有落实,工程处于停等状态,不能按期建成,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这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又一重要震荡源。五、企业经济效益——企业与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收入攀比的内在机制企业经营性成果很难分清。这就给全国各行业、各企业的人们进行攀比提供了足够的理由。为了多发奖金、多发实物,几乎每个企业、每个车间都有两本账。当时的企业财务账目可信度差。在这种情况下,国有资产的流失不可避免,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也顺利成章。五、企业经济效益——其他与通货膨胀有关的企业方面的因素企业亏损企业发生亏损,如果冲减自有资金,减小生产规模,则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如果由财政退库或增拨企业自有资金,以弥补企业亏损,则企业仍可能维持原有生产规模,财政赤字也可能增加。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往往用银行挂账解决。挂账就意味着潜在通货膨胀。五、企业经济效益——其他与通货膨胀有关的企业方面的因素三角债在市场经济规则比较健全的国家,企业间的

1 / 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