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安徽省生物产业技术发展指南(2010-2015年)生物产业是当今世界倍受关注、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也是战略性新兴高技术产业。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2009〕116号)、《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皖政〔2010〕8号),积极发挥科学技术在我省生物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特编制本指南。一、发展现状与趋势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技术发展,2009年,国务院出台《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将生物育种、新医药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了“重大新药创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等相关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生物技术现已成为我国发展最快、潜力最大、与国外差距最小的领域之一,以杂交水稻、基因治疗药物P53注射液、SARS疫苗等为代表的研究成果世界领先,抗生素、疫苗、维生素、转基因抗虫棉等众多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消费规模世界第一,2009年生物技术产业总产值超千亿元,已初步形成政府大力扶持、技术进步加速、企业快速成长、产业初具规模的良好局面。安徽地处南北过渡地带,生物资源丰富、特色独具,具有较好的资源、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丰原生化、安科生物、丰乐种业等龙头企业,已建立起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集聚了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柠檬酸一步液态发酵工艺、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三系、两系杂交水稻、家畜胚胎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技术成果或产品,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和技术优势。生物产业年均增速20%以上,蚌埠的生物发酵产品、合肥的种子苗木、亳州的中药材都是全国著名的生产基地或市场交易中心,产业集聚效应实显,区域布局雏形初现。但总体上,我省生物产业规模偏小,领先或重大突破性技术成果、优势创新平台较少,与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当前,抓住生物科技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依靠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医药、农业等产业,在食品加工、精细化工等行业嫁接生物技术,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安徽崛起,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二、发展思路1、总体思路。充分发挥我省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向生物产业的重大需求,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立足当前强化技术集成创新,着眼未来强化原始创新和应用基础研究,加速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和重要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培育、优化、壮大一批企业和产业集群,使生物产业成为我省增长速度快、综合效益好、带动效应强的重点战略性支柱产业。2、主要目标。到2015年,取得50个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开发出30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产品(含品种),建成50个左右省部级创新平台,建起一批成果转化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培育300个以上创新型或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形成安徽生物产业的特色与优势。3、技术路线。加强创新条件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自主创新基础能力;构建创新团队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遴选一批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大力开发一批具有重大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重点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重大产品;创新机制,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生物产业基地、园区集聚,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生物产业集群。三、优先领域与发展重点根据我省生物产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坚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做强做大产业规模并举,推进创新药物、现代中药、生物育种、农用生物制品、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等技术或产品的产业化。(一)生物医药1、生物制药技术优先发展基因工程蛋白多肽类和抗体工程药物;开发重大传染病的预防型和治疗型疫苗与诊断试剂;开展干细胞、细胞治疗的产品研发。基因工程药物研究。开发新的基因工程药物,研究高通量基因表达、基因修饰、规模化筛选、鉴定、体内外功能分析等技术。抗体药物人源化和人源性抗体药物研究。开展人源(化)抗体表达和优化、蛋白高效表达、多肽抗原筛选、抗体高效筛选及合成等研究。工业化动物细胞生物制药技术研究。开展高效率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技术、无血清培养基开发技术、细胞固定化等技术研究,建立规模化的流加培养和灌流培养工艺。多肽药物修饰关键技术研究。对已上市的生物技术药物,为提高其稳定性和半衰期,改善药物性能等,开展药物的修饰或改造研究。细胞治疗产品研究。针对肿瘤等重大疾病,开展细胞治疗新方案和以干细胞为核心的新型细胞治疗产品研制的关键技术研究。新型疫苗研究。开发预防、治疗严重威胁人民生命与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新型疫苗,降低毒副反应,提高免疫效率,有效控制重大传染病流行,防止局部或大范围爆发。诊断试剂研究。开展为重大疾病的诊断和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及预后提供连续监测的诊断试剂研究。2、现代中药研发利用我省道地药材、主产药材的优势,促进药理清楚、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可控、技术含量高的中药新药快速发展;加快中药材种植业和中药饮片发展,加强中药的剂型改造和二次创新,建设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基地。中药复方新药研究。针对祖国医学擅长治疗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以经验方、新安医学名方为基础,重点研究中药复方药效评价和作用机理。天然药物研究。选择具有中医药特色、疗效可靠的中药以及经典方剂,利用现代化学分离、分析技术,开发以天然药物和中药有效成份、有效部位为原料的新药。中药新型制剂关键技术研究。针对中药制剂质量问题,研究解决中药制剂的物理改性技术、薄膜包囊技术、矫味技术等;研究发展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传统中药二次开发。开展中药制药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完善技术标准和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促进中药专业化生产。主产中药材良种选育与GAP种植。以保护中药资源为重点,建设一批道地药材种植基地,对安徽道地或产量大的中药材进行良种选育、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制订标准操作规程(SOP)和质量标准。3、创新化合药物研发重大疾病的创新化合药物研发。通过工艺、设备改造降低成本和环境污染,通过结构改造或修饰开发系列具有提高疗效或稳定性的衍生物。新型给药系统及辅料研发。支持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药品副作用的新型缓控释、靶向给药体系研制,以及新型药用辅料研发。4、生物医学工程技术重大疾病诊疗、康复技术和设备研发。着眼于满足全民基本医疗保健的需求,加快开发重大疾病的诊疗、康复技术和设备,力争在关键技术、关键元器件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便携多发病医疗设备研发。研究开发针对多发病、面向中小型医院的数字化、移动式医疗设备,提升产品技术和质量水平。(二)生物农业1、生物育种生物育种技术创新。基于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理化诱变、离子束生物工程等现代生物学理论与方法,开展动植物重要功能基因发掘、种质创新、选育技术方法创新,“分子设计”新的物种和类型,强化优势特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开展动植物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的利用与多基因聚合育种技术、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培育技术的研究,建立高效的转基因技术体系并获得转基因动植物。在符合国家转基因品种安全法规的条件下,建立规模化转基因动植物生产、品种培育的技术体系、试验基地和示范推广基地。农作物新品种选育。重点开展选育优质、高产、高效、抗逆水稻、玉米、小麦、油菜、棉花、大豆、花生等我省具有优势的农作物良种的选育与产业化。特色经济作物及林果新品种选育。针对我省特色经济作物(含蔬、茶、食用菌等)、名优果树、主要经济林木(含油茶)和园林观赏植物,开展新品种高效选育、规模化育苗和商品化种苗生产技术、试管苗快繁体系及其产业化,开展高油植物育种与栽培及规模化生产。动物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培育。开展动物细胞与胚胎工厂化技术研究,开展地方遗传资源利用研究,加快奶牛、肉山羊、家禽、猪和特色水产等对畜牧水产产业带动作用大、研究基础较好的动物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品系、配套系或类群)培育。动植物生物反应器技术研发。构建高效稳定的表达载体,获得高效表达的重组蛋白乳腺生物反应器等动植物,建立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研发体系。2、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生物农药研发。开展高活性微生物杀虫、杀菌剂发酵和剂型化工艺技术研究,开展病虫生物防治用无公害植物源农药的筛选、评价和利用研究,创制高效、低毒、无污染生物农药新产品,开发环境友好型的新型高效杀菌剂、广谱高效杀虫剂、特效生物除草剂、农用抗生素,进行生产性中试与产业化。生物肥料研发。开展有机复合肥、生物菌肥、发酵菌剂等系列生物肥料生产工艺研究及新产品研发,推进产品的商业化。生物饲料研发。利用糟渣、秸秆、桑叶、发酵豆粕、棉粕和菜籽粕等,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饲料;开展无污染、无残留、无副作用、抗疾病、无耐药性、促生长的酶制剂、抗菌肽、微生物复合制剂等环保型绿色饲料生物添加剂的研发,推进产品的商业化。生物疫苗及兽禽渔药。开展生物疫苗、诊断试剂盒和繁殖功能调节剂,开发安全、低残留、高效的新型生物兽药(含中兽药)、鱼药和疫苗的研发和中试。生物农膜研发。开展无公害、能耗小、生产成本低的全降解生物农膜的研发应用。(三)生物能源1、燃料乙醇制造技术。开展纤维素乙醇生产关键酶技术研发,优化燃料乙醇生产工艺,降低水耗、能耗和污染,促进燃料乙醇和多种生化产品联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效益。加快以农作物秸秆等非粮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实现原料供应的多元化。2、生物柴油制造技术。开展棉籽、油菜籽、废弃油及其他木本油料植物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的清洁制造工艺及装备的研发,提高转化效率。开展餐饮业废弃物和油脂等废油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研发。3、生物质发电和供热工程技术。开展大型高效生物质连续气化装置研制,生物质燃气高效净化技术研发,积极开展秸秆、木屑等农林废弃物直燃和气化发电;开展生物能源高效生产和转化微生物菌种的筛选以及工程菌研究,研制沼气促进剂和发酵功能菌;开展大中型商品化沼气或沼气发电工程技术,以及适用于规模养殖企业和小型户用的新型、高效沼气池工程技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四)生物制造1、生物基材料生物可降解塑料等新型生物材料制造技术。以农林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开展生物乙烯、聚乳酸等生物材料和环氧乙烷、乙二醇、脂肪醇醚、乙醇胺等单体原料制造技术研发;开展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好的塑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高性能木基复合材料、陶瓷化竹木纤维新材料以及新型炭质吸附和其他功能材料制造技术研发。生物基化学品制造技术。开展以松脂、木本油脂和木质纤维素等为原料的绿色表面活性剂、环氧树脂固化剂、聚酯(醚)多元醇等绿色精细化学品的高效合成产业化技术开发,开展生物可降解溶剂、润滑剂和高效安全的食品添加剂的研发和产业化。提高溶剂以及日用与精细化学品等发酵生产技术水平。生物基材料产业化综合开发利用技术。重点开展以玉米等为原料的生物技术研发,形成生物基材料产业链、生物基化学品产业链及副产品综合利用产业链。2、微生物制造生物发酵工程技术。开展发酵工业高效基因工程菌构建、优良发酵菌种的复壮改良等发酵技术研究;开展玉米生产氨基酸、化工醇、变性淀粉、玉米结晶糖等产品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具有显著营养改善和功能特性的低温发酵肉制品、水产品、发酵奶制品和发酵水果饮料等生物工程食品关键技术,加强对我省农副产品传统加工技术的改造。大宗和新型工业酶制剂制造技术。提高现有酶制剂产品的酶活水平,支持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酶制剂技术研发,在造纸、纺织等工业中进行示范应用;开发新型酶制剂,发展生物漂白、生物制浆、生物制革和生物脱硫等绿色生产工艺,加快推广应用。生物活性物质提取与功能食品制造技术。针对稻米、小麦、玉米、奶制品、蔬菜、水果和猪、牛、羊、禽肉类等大宗农产品,开展营养丰富全面、易于贮运、市场广阔的生物工程食品或绿色(保健)农产品(食品)的研发;针对茶叶、食用菌、葛根、银杏、虫草、霍山石斛等特色资源,开展生物活性物质、天然色素等提取技术及产品研制。3、生物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