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教研室教案课程名称内科学授课题目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授课对象全科医师时间分配脑血管疾病分类与TIA概念(20分钟)病因、危险因素(10分钟)发病机制(20分钟)临床表现(20分钟)辅助检查(20分钟)诊断与鉴别诊断(20分钟)治疗与预后(20分钟)课时目标1.掌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2.熟悉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和脑血管病的分类。授课重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授课难点大脑动脉环;脑血流主要影响因素;脑血流自动调节机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表现。授课形式多媒体授课方法讲述为主,结合幻灯片及典型病例讲解。参考文献贾建平.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71吴江.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50思考题1.脑血管病一级预防。2.短暂脑缺血发作临床表现。3.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特征性表现。教研室主任及课程负责人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课程负责人(签字)年月日年月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第一节概述一、脑血管病概念1、各种原因:血栓形成,栓塞,血管畸形,血管炎,血流动力学而改变,血液成分凝血功能,其他。2、急慢性:脑卒中,TIA;慢性脑供血不足导致的脑代谢障碍如脑血管性痴呆。3、神经系统常见病及多发病;4、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5、存活者中50-70%遗留严重残疾。二、脑血管病分类1995年制定分11大类:TIA,脑卒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血管性痴呆,高血压性脑病,颅内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脑动脉炎,其他动脉疾病,颅内静脉静脉窦血栓形成,颅内外动静脉畸形。三、脑卒中概念1、急性脑循环障碍所导致的局限性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2、我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150万人,死亡100万人3、发病率:男:女1.3-1.7:1,年龄增长而增加;寒冷季节增加;北高南低。四、脑血管解剖1、颈内动脉:眼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后交通动脉。2、椎基底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3、大脑动脉环: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环状吻合使两侧大脑半球,一侧前后循环有充分侧枝循环。4、其他侧枝循环:皮层支吻合,深穿支吻合,颈内外吻合等。5、脑静脉、静脉窦五、脑血液循环调节及病理生理1、时间就是脑:占体重2-3%,耗氧量20-30%,每分心搏输出量20%;糖有氧代谢,无储备;2分钟脑电停止活动,5分钟出现严重不可逆损伤。皮层海马最敏感,脑干耐受性高。脑血管病CVD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脑血管病变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发病率2、脑血流主要影响因素:动脉压(平均动脉压70-180脑血流性对恒定;高血压患者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差),静脉压,颅内压(颅内压升高脑血流降低,但是平均动脉压升高。脑出血高血压脱水降颅压,血压随之下降,反之导致脑缺血加重),脑血管阻力(血管狭窄阻力增大,血流愈小),血液流变学(血液流动性,凝聚性,红细胞变形。活血化淤药物改善血液流变学)等。3、脑血流自动调节机制:正常与灌注压成正比,与血管阻力成反比。缺血状态下紊乱,血管扩张导致脑水肿、颅压升高、脑内盗血。六、脑血管病病因1、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炎症,畸形,血管损伤,药物,毒物,肿瘤。2、心脏病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心律失常房颤,心肌病,瓣膜病,血压波动。3、血液成分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白细胞红细胞增多,凝血异常。4、其他:受压,外伤,痉挛,空气,寄生虫。七、危险因素1、不可干预:年龄、性别、种族、遗传。2、可干预:三高、高同型、吸烟饮酒、肥胖、不良生活习惯、避孕药、高盐。八、脑血管病预防1、一级预防(病因预防):防发病,控制危险因素,阻断疾病发生。A、高血压一般成人<140/90mmHg伴有糖尿病<130/85mmHg伴有肾脏疾病<125/75mmHgB、血脂异常对既往有卒中或冠心病史,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TG增高选用贝丁酸类药物治疗。C、血糖空腹4.4~6.1非空腹4.4~8.0D、高同型半胱氨酸可用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联合治疗E、心脏病心房纤颤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确诊为非瓣膜性房颤的患者,抗凝治疗INR:2.0~3.0;年龄75岁者,INR控制在1.6~2.5;或口服阿司匹林50~300mg/日。F、吸烟加速动脉硬化,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促进血小板聚集,降低HDL-C等。被动吸烟同样有害。G、饮酒对不喝酒者不提倡用开始喝酒来预防心脑血管病;喝酒者应适度,不可酗酒;男性饮酒者每天喝白酒应<50ml(一两),啤酒<640ml(一瓶),葡萄酒<200ml(四两);女性饮酒量应减半,孕妇禁止饮酒。H、肥胖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成年人BMI应控制在<28,或腰/臀围比<1。2、二级预防:防复发及并发症。病因预防,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卒中后认知障碍、抑郁的干预。第二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1、病例讨论A、患者A,男性,59岁,以“突发左侧肢体无力1小时”主诉入院。一小时前吃饭时突发左侧肢体无力,左手不能持碗,左下肢行走拖步。查体:左侧肢体肌力4级,左侧腱反射亢进,左侧巴氏征阳性。既往高血压30年;吸烟20年,2包/日。B、患者B,男性,49岁,以“突发头痛行走不稳2小时”主诉入院。两小时前跳舞时突发头痛,恶心并呕吐,喷射状为胃内容物;同时行走不稳,需人搀扶。查体:颈抵抗,颏胸距3横指,左侧肢体共济欠稳准,克氏征阳性。既往高血压30年。C、患者C,男性,65岁,以“发作性左侧偏身麻木3天”主诉入院。患者3天前突发左侧偏身麻木,持续10余分钟症状缓解,共发作4次,性质相同。既往糖尿病20余年。查体: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D、患者D,女性,69岁,以“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2月”主诉入院。患者2月前突发右侧上肢无力,不能抬举至头持物困难,持续一小时余症状缓解;10天前突发言语不清,辨别困难,理解力尚可,持续半小时症状缓解。既往糖尿病20余年。查体: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2、提出问题,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一、概念1、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性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2、TIA是公认的缺血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近期频繁发作的3、TIA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4%~8%的完全性卒中发生于TIA后。二、病因发病机制1、微栓子形成机制:主要来源于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斑块或附壁血栓的破碎脱落、瓣膜性或非瓣膜性心源性栓子及胆固醇结晶等。特点为症状多变,频率不高、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十分钟至2小时。2、血流动力学机制:各种原因所致的动脉严重狭窄,血压的急剧波动导致一过性脑缺血。特点为发作刻板、频率高、持续时间多不超过十分钟。三、临床表现1、共同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多伴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突然发病,持续时间短暂,最长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临床表现为脑或视网膜的局灶性缺血症状。恢复完全,不遗留任何后遗症。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的症状可以相似。2、颈内动脉系统:临床表现与受累血管分布有关。A、大脑中动脉(除额极、枕叶以外大脑半球外侧面)供血区的TIA可出现对侧肢体的偏瘫,可伴有偏深感觉障碍和对侧同向偏盲,优势半球受损可出现失语。B、大脑前动脉(额顶叶背侧上1/4)供血区的TIA可出现人格和情感障碍、对侧下肢无力。颈内动脉主干TIA可表现为病侧单眼一过性黑蒙和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3、椎基底动脉系统:常见症状眩晕、平衡障碍、眼球运动异常和复视。特征性症状:A、跌倒发作(DropAttack):下部网脑干网状结构缺血,转头或仰头时,下肢突然失去张力而跌倒,无意识丧失。B、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TransientGlobalAmnesia,TGA):大脑后动脉颞支缺血累及海马、海马旁回、穹窿。时间定向障碍,可交流。C、双眼视力障碍发作:双侧大脑后动脉距状支缺血,双眼皮层盲。四、辅助检查CT/MRI无责任灶,了解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微栓子检测,了解一般情况及危险因素。五、诊断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六、鉴别诊断1、癫痫发作:刺激症状,脑电异常2、梅尼埃病:耳鸣耳胀听力下降,持续超过24小时,无其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七、治疗1、目的是消除病因、减少及预防复发、保护脑功能2、预防性药物治疗A、抗血小板聚集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B、抗凝药:适用于伴有房颤、频繁发作的TIA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无效。肝素,华法令。3、外科治疗:用于经血管造影证实大动脉有严重(>70%)狭窄的TIA患者。八、预后未经治疗&治疗无效的病例1/3发展为脑梗死,1/3继续发作,1/3自行缓解。小结:1.脑血管病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损害最常。2.TIA发病机制:微栓子形成、血流动力学改变。3.症状:一般症状、颈内动脉系统症状、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4.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中老年患者,突发局灶性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反复发作,时续时间小于1小时(一般不超过24小时)恢复,CT或MRI正常。5.鉴别诊断:癫痫部分性发作、梅尼埃病。6.治疗:消除病因、减少及预防复发、保护脑功能。抗血小板聚集药物、7.抗凝药物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