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育”活动课中教师应对语言的分析与改进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心育”活动课中教师应对语言的分析与改进【内容摘要】由于课程理念与目标的差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该与其他学科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与小学《品德与生活》或《品德与社会》学科有一定的区别,但可能由于教师学科角色的混用,而致使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师的应对语言出现了诸如应答具有封闭性、模糊性、价值判断性、重复性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如下建议:教师的课堂应对语言应该具有同感作用、澄清作用、指向作用、过渡作用,以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关键词】心育活动课教师应对语言一、“心育”活动课与思品课课程目标差异性的启示几乎所有地区都是这样的状况,尽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已经纳入课程体系,但师资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也就是说直到现在为止并没有被纳入到人事编制之中,特别是小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辅导)都是由班主任上的,而班主任基本上都是语文兼品德课的任课教师。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教师们谈得最多的就是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品德课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因为现行的品德教材里有很多是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的内容一致的,譬如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的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活动手册》(钟志农主编)的内容相对比,就有以下相似之处:《品德与社会》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相同点天生我才必有用相信我自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我要向你学习我觉得你不错找到他人的优点竞争与合作人心齐泰山移体会合作的重要性我来画棵家庭树我爱我家了解家庭成员,热爱家庭家人关爱我成长世上只有妈妈好关爱父亲爸、妈,你们好促进亲子交流,感恩父母欢迎来我家我来招待客人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问号”之歌成功的阶梯学习心理的辅导做学习的有心人做个有心人学习要专心致志理想的学习态度正是因为在课程内容选择的趋同性而致使教育活动的趋同性,很多人认为,两个学科可以整合,比如他们都有活动性,并可以在活动性上加以整合,再比如他们同样承担着育人的重任,他们同样可以在育人功能上加以整合……诸如此类,我们却需要反思,一般的学科教学三维目标极其明确,教学任务极其统一,知识点的落实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有极其严格的要求的,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来说,其课程目标与其他学科一样吗?特别是与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一样吗?教师在处理教育任务的时候,可以随意的将两者整合吗?《品德与生活》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品德与社会》课程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只要分析一下三者的课程目标显然有相当大的区别,思品课程强调的是良好品德与行为的养成,促使其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塑造成合格公民;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品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发展。正是这种差异使得课程实施也具有了其不同的特色,正如钟志农老师所指出的那样:“就目标而言,思品课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思想教育的要求。而心育课则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实际心理问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就方法而言,思品课既有引导自助的方法,同时伴随着有启发的接受式传输。而心育课则强调主体的体验与感悟,强调学生的自我成长,‘助人自助’。为此辅导教师就必须学会倾听、同感、回馈、引导、重述、面质、具体化等一系列的辅导技巧;就评价而言,思品课既有知识性的结果评价,也有发展性的过程评价。而心育课则强调学生心理的自我发展和调适能力的提高,不作道德判断评价和知识性评价。”钟志农老师的阐述无疑为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提供了操作的方向性,笔者长期担任班主任、语文教师、思品教师,同时又承担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任务,一直在观摩别人的课和自己的课堂实践中苦苦探索。虽然有很多相似课题目录,但由于课程功能的不同,钟志农老师特别指出:前者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后者的核心问题是成长问题;前者在于提高个人对国家与社会的归属感受自豪感,后者在于提高个人的价值感与成就感;前者使人更好的了解社会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后者使人更好的了解自我及其成长过程;前者本质是一个教育过程,后者本质是一个讨论过程;前者以示范教育为基本手段,后者以尊重和理解为基本手段;前者成功的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后者成功的关键在于同感。因此,笔者也明显的感觉到两者在课堂上教师应对语言的差别也体现出了课程功能的差异,为此,笔者试图就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师课堂应对语言作出自己的分析与理解。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教师应对语言的常见误区举例目前由于教师角色以及课程功能的错位,往往表现在课堂应对语言也呈现出一定的错位,甚至混淆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与其他学科特别是思品学科的功能,教师应对语言也表现出不应该具有的误区。1.应答具有封闭性由于我们的老师都是学科教学出身,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将成会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比如:“你朗读真好!”“你的回答非常正确,简直和老师想得一模一样。”“怎么可以这样说?”“你说错了。”……在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候也很自然地将这些是非分明的语言引用到了与学生的对话当中,导致师生间的对话无法继续,也在无形中对那些想说而没有说的学生施加了压力,使得他们怕自己说得不如前面的学生好而不敢说,或者怕自己说得差而受到批评。案例1:有一位年轻教师在上四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会自救与互救》时,在课前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大屏幕出示汶川地震的图片,发给每位学生一张印有“汶川地震”四个字的纸,让学生选择一种合适的颜色来表达看到这四个字后的心情,并涂在纸上。学生涂好颜色后,教师让学生站起来说说。一位学生说:“我涂的是绿色,绿色代表希望。我希望灾区人民早日重建他们绿色的家园。”老师一听,觉得这位学生说得很好,就随口说道:“你说得真好!”“你说得真好!”这是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语言应对,是一种评价性语言,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具体落实到学生的行为或者表现来说,教师这样的应对是比较含糊的,没有说出这位学生的回答好在哪里,也给后面说的学生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教师最好这样应对:“你真善良,相信你的祝福会给他们带来好运。”教师这样的应对既指出了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又加入了教师自己的更深的理解,有效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案例2:第三位学生说:“我涂的是黑色,人去世的时候要带黑色的布表示哀悼,看到汶川地震,我的心情也很沉重。”教师似乎很赞同学生的说法,很悲痛地说“是的”。“是的”,虽然简洁,却无法表达来自教师的回应,可能走向了寒酸,针对学生的思维趋势,教师还是不能以太笼统来概括自己的想法。教师最好这样应对:“你非常有同情心,相信很多人都有你这样的想法。”这样一来,学生那沉重的心情就有可能得到舒缓,他觉得自己的悲痛不再孤单。应答的封闭性显然不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所具备的课程目标及其所体现的功能。2.应答出现模糊性很多时候学生的应答都是出乎我们老师的预设的,如何机智而又得体得回应学生的话一直是老师要修炼的一项基本功。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学生一旦对老师敞开了心扉,什么话都会说,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很灵活的应变。一些新接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不管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碰到一些情况往往会束手无措,赶紧让学生坐下,让另一个学生来说,最好学生说的都是教师预设的。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站起来说了一些什么之后,教师只能含糊其辞后让学生坐下,学生说了之后,精神上得不到有效地引领,说等于不说,这是教育的浪费。案例3:还是接上面的事例,第二位学生站起来说:“我涂的是红色,地震发生时,很多人都被埋在废墟下,留了很多血。”教师一听,觉得也很有道理,就轻轻地“嗯”了一声。“嗯!”能表明什么呢?是肯定抑或赞赏?似乎很难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情感态度,甚至可以说教师这样的应对,显得教师太漠然,对学生脑中的残酷的记忆没有起消褪作用。教师最好这样应对:“你很准确地表达了当时的情景,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幕在人们的心中将逐渐淡去。”教师这样的应对既呼应了学生的说法,又暗示学生,残酷的现实正在离我们远去,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案例4:第四个学生说:“我涂的颜色是灰色,我觉得这件事的发生让我们的心理灰蒙蒙的,很压抑。”教师好像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只浅浅地“哦”了一声。依然体现出教师应对的贫乏,起不了什么积极的作用。教师最好这样应对:“老师也有同感。”这样的应对和前面的一样,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同感,从然让学生有亲近感。模糊的应答往往显得教师应答的无力,甚至于表现出教师应答的思维贫乏与回应的苍白。3.应答具有价值判断性心理辅导工作的本质是一项人际思想的交流工作,其目的在于协助受导这这排解心理困惑与烦恼,提高自助能力,树立健康的自我形象,最终实现自我完善。在学校环境下,心理辅导的意义在于帮助受导学生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学会与同学相处与沟通,克服学习和人际方面的障碍,为进一步升学或步入社会做好准备。他不需要教师像法官一样去当面判断学生行为的对于错,更多的是要求辅导教师以积极、正面的态度来看待受导学生的生活、情感与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把他们当做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动力与踏脚板,其目的是“助人自助”。而我们班主任也好,一般的任课教师也好,早已习惯了几千年下来的苦口婆心式的摆事实讲道理的德育方式,一切都是按照早已设计好的道德模式去要求学生,结果,学生学会了应付,表面听老师的话道德的条条杠杠说得头头是道,却无法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原因就是这样强加式的教育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原有认知,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案例5:一位教师在上《多变的情绪》一课时,让学生说说自己从小到大,什么时候是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的。一位学生回答说:“我3岁的时候,妈妈拿颗糖来逗我,我就笑,她不给我吃,我就哭,妈妈最后给了我,我又笑了!”老师说:“你小时候这么不乖的,真看不出来。”这位老师的应答真让人啼笑皆非。她的本意是想表扬学生现在的懂事,结果却对学生的过去做了否定,这位学生肯定会为自己的坦诚感到后悔。另外的学生也不敢站起来自爆家丑了。所以,后面就冷场了。而且,教师这样的应答也冲淡了本次谈话的主题:情绪是多变的,越是小时候变化越快。正是这种所谓的价值判断,而导致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伦不类,失去了其本来所具有的价值。4.应答具有重复性有一部分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很习惯重复学生的发言,学生说什么,他就大声地、清晰地重复一遍,至于学生说的合理性则不置可否。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教师认为学生的发言语言表达不清晰,声音不够响亮,有必要再重申一下;二是教师不知道该怎样对学生的回答做有效的回应,但又不想保持沉默,于是就选择了简单的重复。这样的字面上的重复对辅导的推进几乎不起任何作用。案例6:一位教师上六年级的学习方法指导课《挑战自己的记忆力》,老师让学生对随意排列的纸牌进行记忆,汇报后问学生“通过刚才的纸牌游戏,你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学生回答:“纸牌越多,记忆越难,就要进行分类。”老师回应说:“是呀,纸牌越多,记忆就越难,要进行分类。”重复本身也是一种心理辅导技术,但是简单机械的重复并不能够给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带来应答效果。就如本案例中的情况,学生回答的声音很响亮,在场的老师同学都听得很清楚,老师完全没有必要对学生的话语进行重复。这样的重复简单机械,在辅导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此时,教师如果能对学生做以下的回应“当我们遇到较复杂的记忆材料时,就不能简单地使用重复法了。对材料进行分类就能很好地帮助我们记忆。”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澄清。以上所列举的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教师语言应答的种种走进误区的情况,是很值得我们探讨的,也是我们的教师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过程中容易受到其他学科影响而出现的应答弊端,需要我们孜孜以求而努力改进之。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教师应对语言的改进措施基于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程目标及其功能的定位,它所体现的是与学科教学不同的,它所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品质的提高以及健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