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制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实验动物学会卢笑丛研究员hubeixuehui@126.com标准化实验动物1、遗传学控制2、微生物学控制3、环境控制4、营养控制在实验动物的体表、体内及饲养环境中存在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这些微生物或者寄生虫可以是致病的、条件致病的、和非条件致病的。有的是人兽共患的病原体。1、人兽共患病造成的危害威胁人的健康和生命未进行微生物学控制的实验动物会有那些危害2、烈性传染病对生产、实验造成严重危害:(1)种子群死亡——不能生产;(2)正在进行的实验死亡——实验被迫中断。3、隐性感染的主要危害:获得免疫或隐性感染的动物,会引起实验动物生物学特性的改变,会给人假像。造成错误的结果——不真实可靠,没有重复性。4、生物污染造成的危害:干扰动物实验的顺利进行(将外源性致病因子带入各种生物实验材料,如移植肿瘤等)。造成错误的结果——不真实可靠,没有重复性。受到微生物学控制的实验动物是高质量的。对实验人员的安全有保障。实验结果可靠。威胁人的健康和生命对动物生产有影响使实验被迫中断实验的准确性、重复性有质疑为什么要进行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控制?第三章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制第一节实验动物分级第二节普通动物第三节清洁级动物与无特定病原体动物第四节无菌动物第五节悉生动物第六节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监测第一节实验动物分级依据标准与等级自然宿主其他动物一、分级的依据人危害极大干扰试验病原体1、环境的净化程度2、动物本身的净化程度二、国内与国际实验动物微生物分级标准3级4级普通级动物,饲养于开放系统SPF级动物,饲养于屏障系统悉生动物及无菌,饲养于隔离系统国际:实验动物分为三个等级2134321普通级动物,饲养于开放系统SPF级动物,饲养于屏障系统悉生动物及无菌,饲养于隔离系统清洁级动物,饲养于屏障系统国内:实验动物分为四个等级第二节普通动物(CV)一、基本概念二、普通动物的管理与用途三、实验动物常见人兽共患病四、动物间烈性传染病一、基本概念1、不携带人兽共患病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及寄生虫。2、饲养在普通环境中,3、动物体内外所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很难控制。普通动物(CV)不同级别动物对实验的影响实验项目无菌动物SPF普通动物传染病无无有或可能有寄生虫无无有或可能有实验结果正确正确有疑问用动物数少数少数多或大量统计价值高较高或可能高低或不准确长期实验可能好可能好困难自然死亡率很低低高长期实验存活率约100%约90%约40%实验的准确设计可能可能不可能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很高高低低:微生物分级中级别最低低:生活的环境要求低低:微生物控制标准低低:质量较低低:在实验研究中敏感性低普通动物特点(5个低)二、普通动物的管理与用途(一)普通级动物的用途1、教学示教之用;2、某些科学研究为探索方法而从事的预试验之用;3、没有培养出高级别的动物,不得以用之;(二)管理住的环境:阳光、通风、干燥、清洁吃的、喝的:清洁饮用水、干净饲料普通环境**防虫、鼠害、大动物接种必要的疫苗小鼠清洁级SPF级无菌级大鼠清洁级SPF级无菌级地鼠普通级清洁级SPF级无菌级豚鼠普通级清洁级SPF级无菌级家兔普通级清洁级SPF级无菌级犬普通级SPF级猴普通级SPF级实验动物微生物等级的设定(2001)三、实验动物常见人兽共患病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病毒寄生虫细菌6、弓形虫病7、体外寄生虫病1、狂犬病病毒病2、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病3、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病4、猴疱疹病毒病5、沙门氏菌病6、志贺氏菌病7、结核分枝杆菌病1、狂犬病(狂犬病毒tabesvirus)(1)感染犬以极度兴奋、狂躁不安、流涎、攻击人兽为特征。(2)我国是高发地区之一。全球均有发生,以亚洲和非洲为主。(3)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对RV易感。(4)没有明显的季节性。3、主要通过动物咬伤或带病毒的唾液溅入眼结膜后致病。2、人如果感染狂犬病病毒后不进行治疗的话,死亡率为100%4、人被动物咬伤后,伤口应立即彻底清洗,不包扎,并立即(24小时内)到防疫部门进行预防注射。1、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组织、唾液腺和唾液内动物试验工作者应该重点记住以下5点5、实验用犬进行疫苗接种。2、流行性出血热(EHFV)汉坦病毒(HV)在国际上统称为肾综合性出血热。在实验动物中,主要感染大鼠造成危害。大鼠感染后不表现症状,也不发生死亡。人感染后,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出血、肾脏损害,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较高。在国内外实验动物单位出现过多起人感染后死亡的现象。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在野鼠中流行,隐性感染为主。在常用的实验动物中感染大、小鼠、豚鼠、家兔。黑线姬鼠、长爪沙鼠对本病特别敏感。在实验室里,防止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的最主要措施是灭野鼠、防止野鼠进入实验室。褐家鼠(Ⅱ型病毒)特别要记住的是:(二)感染方式1、污染尘埃飞扬形成气溶胶吸入感染2、病毒污染血、尿———破损皮肤革螨等昆虫叮咬———完整皮肤3、带病毒的排泄物通过消化道粘膜感染(1)野鼠是天然宿主。(2)所有的啮齿类动物以及犬、猴、马、兔、人易感,动物多呈隐性感染。(3)少数动物发病,出现急性症状,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脉络丛和脑膜。死亡率甚低(4)唾液、鼻分泌物、尿液经皮、经口、吸入、结膜均能感染,患LCM动物的肿瘤可带病毒并可传染人3、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LCM)(5)感染后大多呈预后良好,仅有极少数病例死亡。不显著感染;无脑膜炎症状的流感样疾病;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脊髓炎;4、猴疱疹病毒(Simianherpesvirus)B病毒1、猴是自然宿主。在我国猴感染率10-60%,野生猴更高。随年纪增长抗体阳性呈上升趋势。2、猴之间通过咬伤、抓伤、亲密接触感染。患病猴多呈良性疱疹性口炎,可自愈。感染特征是潜伏性和复发性。3、人感染后则产生致死性脑炎或脑脊髓炎。1、沙门氏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2、消化系统的疾病;3、实验动物的沙门氏菌病是由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引起,多种实验动物均能感染,以小鼠和豚鼠最易感;4、消化道感染,不能通过胎盘。5、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5、沙门氏菌(salmonella)6、志贺氏菌(Shigella)实验动物均易感,但是以灵长类动物最典型。新来的猴群痢疾发病率高,如果卫生状况不好,可高达100%,死亡率60%以上。急性表现为高热、呕吐、排脓血便,剧烈腹痛,出现脱水和循环衰竭,如治疗不及时极易造成动物死亡。7、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在实验动物中我们最敏感在购入猴做实验时,注意在隔离、检疫后再进行实验。8、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病中间宿主是猫等多种动物、终末宿主是猫9、体外寄生虫病四、动物间烈性传染病1、鼠痘2、兔出血症1、鼠痘(mousepox)(脱脚病)小鼠急性烈性传染病,急性突然死亡。慢性表现为:脚、尾和鼻部出现皮疹和溃疡,严重者可见脚、尾坏死脱落。隐性感染无临床症状,实验激活鼠痘病毒而使鼠痘流行。2、兔出血症(rabbitepidermichemorrhagicfever)(1)是家兔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2)具有传播快、病程短,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3)主要感染青壮年兔,多呈急性经过。(4)接种疫苗后,3-4天后即可产生较强的免疫力,免疫效果可持续6个月以上。在使用普通级动物进行试验时,要注意1、到具有动物生产许可证的单位去购买动物2、在具有动物使用许可证的环境下实验3、犬、兔可以接种一些指定的疫苗4、购回动物后要严格检疫。第三节清洁级动物与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基本概念二、潜在感染的病毒三、条件致病菌四、对实验干扰大的寄生虫五、应用与饲养管理1、清洁级动物(Cleananimals,CL)(1)是根据我国国情而设立的等级动物。(2)除普通动物应该排除的病原体外还不携带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体(3)来源于SPF动物或剖腹产动物。(4)饲养在屏障系统中。(5)目前我们国家使用广泛的实验动物。(一)、概念特点:3个不应有1、不应有异常的死亡。2、不应有明显的疾病症状。3、尸体解剖时,主要脏器、组织无论是眼观还是病理切片均不应有无病变。(1)国际通用(2)除清洁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体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研究实验干扰大的寄生虫及病原(3)SPF动物来源于无菌动物(4)饲养在屏障系统中(5)目前我们国家使用广泛的实验动物2、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pathogenfreeanimals,SPF)(二)清洁级动物和SPF动物的共同特点:1、在屏障系统里生活2、内环境中没有致病强的微生物及寄生虫3、生产、实验的效果比普通动物好4、一旦遭到污染后,病原体的传播强烈5、在我们国家广泛地被应用清洁级动物(1)是根据我国国情而设立的等级动物。SPF级动物(1)国际通用使用范围不同(3)来源于SPF动物或剖腹产动物。(3)来源于无菌动物来源不同(二)清洁级动物和SPF动物的不同点:(2)要排除的微生物名录不同二、潜在感染和对实验有干扰的病毒(一)、小鼠肝炎病毒(二)、仙台病毒(三)呼肠病毒III型(四)、啮齿类动物细小病毒(一).小鼠肝炎病毒(mousehepatitisvirusMHV)1、流行病学特点:只感染小鼠消化道、呼吸道、垂直传播实验可以激活病鼠和无症状带毒鼠是本病的传染源△可引起小鼠致死性肝炎、脑炎和肠炎△改变肝酶的活性△改变小鼠机体的各种免疫应答参数△感染的裸小鼠常呈暴发性发病,迅速消瘦,出现进行性消耗综合症2、影响实验结果2、发病小鼠的临床表现是(二)仙台病毒(SendaiVirus)引起的大小鼠呼吸道疾病,经空气传播。(三)、啮齿类动物细小病毒小鼠细小病毒(MinutevirusofmiceMVM)和大鼠细小病毒(Ratparvovirus)。是迄今所知的唯一抗癌谱广、具有高度抗癌特异性的微生物,对肝癌、胃癌、肉瘤等多种肿瘤均有明显杀伤作用,故其感染将会给肿瘤的研究造成严重的干扰。三、条件致病菌(一).支气管败血性波氏杆菌(B.brochiseptica)○家兔和豚鼠尤为敏感,侵害部位是呼吸器官(鼻腔炎、支气管肺炎)。○本菌对环境抵抗力较强,可在异种动物间互相传染,传播性强。○在不良情况下可使动物发病。(二).巴氏杆菌(Pasteurella)△多杀巴斯德菌(P.multocida)对兔和小鼠有较强的致病作用,主要侵袭部位呼吸系统。△嗜肺巴斯德菌(P.pneumotropica)在动物的呼吸道、生殖道带菌率较高,但致病性不强。(三)、绿脓杆菌(P.aeruginosa)当实验刺激(放射性照射、实验烧伤、外科处理、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抗生素)时,可诱发动物致命的绿脓杆菌菌血症,引起内脏器官广泛的灶性坏死。四、对实验干扰大的寄生虫1、短膜壳绦虫2、球虫五、应用与饲养管理1.应用(1)清洁级动物:是根据我国国情而设立的等级动物。(2)SPF动物:是国际标准级别的实验动物。适用于科研实验。适用于所有科研实验。饲养在屏障系统中饮水、饲料、垫料、空气都要除菌后才可以使用。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定期对动物和环境检测2.SPF动物和清洁级动物的饲养管理(要点)一、概念二、特征三、培育与饲养管理四、应用(放在悉生动物一起讲)第四节无菌动物(germfreeanimals,GF)一、概念用现有的检验技术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均检不出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无菌动物的“菌”是指各种微生物及寄生虫。+=无菌动物消化系统:肠道肌层薄。盲肠肥大。肝脏重量相对下降。营养: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代谢:代谢周期长,无菌动物血液中含氮量少,肠管对水的吸收率低。寿命:长。二、特征免疫系统:不发达。胸腺、淋巴结、脾脏小。产生丙种球蛋白的能力很弱,血中无抗体。循环系统:心脏相对缩小,白细胞数少且值恒定三、无菌动物的培育饲养管理1无菌动物在自然界并不存在,必须用人为的方法培育而成。2饲养在隔离系统中;3所用一切经过消毒灭菌处理4要定期对环境和动物进行检测5补充维生素K、B无菌技术对无菌动物的培育的正确描述是无菌动物在因为有以下特征,所以对微生物感染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