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生物安全-09研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¾WHO很早认识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1983年出版第1版《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鼓励各国接受和执行生物安全基本概念,并针对本国实验室如何安全处理致病微生物制订操作规范。第12章实验室技术第13章意外事故应对方案和应急程序第14章消毒和灭菌第15章感染性物质的运输第16章生物安全和重组DNA技术第17章危害性化学品第18章其他实验室危害第19章生物安全官员和安全委员会第20章后勤保障人员的安全第21章培训规划第22章安全清单第1章总则第2章微生物危险度评估第3章基础实验室第4章防护实验室第5章最高防护实验室第6章实验动物设施第7章实验室∕动物设施试运行指南第8章实验室∕动物设施认证指南第9章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的概念第10章生物安全柜第11章安全设备3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3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3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制度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生物危害及来源实验室感染及来源危险度评估生物安全概念‰生物危害J广义:指各种有害生物因子(病原微生物、来自高等动植物的毒素和过敏原、来自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毒素和过敏原、基因改构生物体等)对人、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或潜在危害。破伤风杆菌生物危害的来源传染病的危害鼠疫(黑死病)是历史上最为神秘的疾病。从1348~1352年,把欧洲变成了死亡陷阱,这条毁灭之路断送了欧洲三分之一人口,总计约2500万人!生物危害的来源传染病的危害疯牛病是牛海绵状脑病的俗称。首例疯牛病于1986年在英国发现,迅速由英国传到法国、德国等西欧,并于90年代传播到整个欧洲。亚洲如日本和韩国等亦有病例。BSE发源国英国,已确诊BSE疯牛177962头,涉及35181个农场。先后屠宰和焚烧上百万头牛,造成高达近百亿美元经济损失。生物危害的来源来自外来生物的入侵„当外来物种建立种群,改变或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严重危害环境生物安全,也称“生物污染”。全球因外来物种人侵给各国造成经济损失每年超4000亿美元。¸传染病通过旅行者带入、或引进动物而传播等。生物危害的来源¸1998年英国某研究所,普兹泰教授发现老鼠食用转基因土豆后免疫系统受到破坏,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已成为人们关注焦点。来自转基因生物可能的潜在危害¸转基因生物:生物重组DNA技术。¸转基因技术可能引发病原体基因变异,导致致病性加强,难以防治,易造成疾病流行。生物危害的来源来自生物恐怖事件¸生物恐怖:利用致病性微生物或毒素等作为袭击武器,造成烈性传染病暴发、流行。¸生物战剂中危险和毒性最大、传染性最强的生物战剂由鼠疫杆菌、天花病毒和炭疽杆菌等制成。实验室感染J狭义:在实验室进行感染性致病因子的科研中,对人员造成危害和对环境污染。‰当硬件条件缺失、管理制度不完善及操作不规范,导致致病因子泄漏和逃逸,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实验室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大多由细菌(43%)引起,其次为病毒(27%)和立克次体(15%)。布鲁氏菌病、伤寒和Q热是最常见报道的实验室感染病原。3900例实验室感染的总病死率4.2%。衣原体导致病死率最高,为7.8%。全球最常见的实验室感染118(4.1)141(3.6)委内瑞拉马脑炎84(2.9)161(4.1)皮肤真菌病174(6.0)176(4.5)结核129(4.4)225(5.7)土拉热126(4.3)234(6.0)病毒性肝炎292(10.0)256(6.5)伤寒184(6.3)278(7.1)Q热274(9.4)423(10.8)布鲁氏菌病1969年1976年报告病例数(%)感染性疾病全球最常见的实验室感染54(1.9)48(1.2)沙门菌感染54(1.9)58(1.5)志贺菌感染81(2.8)71(1.8)组织胞浆菌病67(2.3)78(2.0)链球菌感染43(1.5)87(2.2)钩端螺旋体病108(3.7)93(2.4)球孢子菌病70(2.4)116(3.0)鹦鹉热82(2.8)124(3.2)斑疹伤寒1969年1976年报告病例数(%)感染性疾病实验室感染的状况‹1949年Sulkin和Pike首次系统调查实验室感染,报道222例病毒性感染,但仅有27%感染由已知事故导致。‹随后近20年,分析3921例感染者资料,仅18%感染病例与已知事故有关。不明原因的实验室感染高达82%。„不明原因的实验室感染:大多数可能是感染性气溶胶在空气扩散,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吸入了污染的空气感染发病的。‡气溶胶aerosol固体和/或液体微粒稳定地悬浮于气体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¾气体介质称为连续相,通常为空气;¾微粒(particles)称为分散相,成分复杂、大小不一,粒径一般0.001~10μm。微粒为液体的称液体气溶胶。‡实验室感染65%以上感染由微生物气溶胶引起‡实验室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气溶胶¾实验室操作:由吸管向外排液,用力过猛会使液滴飞溅实验室感染的来源标本来源检测标本ˆ实验室标本:当实验室活动涉及传染或潜在传染性生物因子。ˆ临床标本:临床接收病人的血液、尿液、粪便和病理标本等可能含各种致病因子,如肝炎病毒、HIV等。临床检测面对更多的是未知疾病标本。实验室感染的来源标本来源菌毒种依据《中国医学微生物菌毒种管理办法》,我国将医学微生物按其对人类危害性以及是否具备有效治疗与预防手段分为四类。实验室感染的来源标本来源菌毒种ˆ一类:如鼠疫耶尔森菌、O1和O139群霍乱弧菌、炭疽杆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天花病毒、黄热病毒、马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等。ˆ二类:如狂犬病毒、汉坦病毒、森林脑炎病毒、新型隐球菌等。实验室感染的来源标本来源菌毒种¸三类:如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柯萨奇病毒等。¸四类:菌苗与疫苗等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弱毒与减毒的微生物菌种及各种低致病性微生物菌种。实验室感染的来源2.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产生的污染来源„离心机气溶胶、飞溅物和离心管泄漏等。„组织匀浆器、粉碎器及研磨器气溶胶、溢漏和容器破碎等。离心机组织匀浆器实验室感染的来源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产生的污染来源„超声波器具气溶胶、损伤听觉和引发皮炎等。„真空冷冻干燥机及离心浓缩机气溶胶、直接接触污染等。超声波清洗器冷冻干燥机(菌种保藏专用)离心浓缩干燥机实验室感染的来源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产生的污染来源„培养搅拌器、振荡器和混匀器气溶胶、飞溅物和溢出物等。„恒温水浴器和恒温振荡水浴器飞溅物和溢出物等。恒温水浴振荡器实验室感染的来源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产生的污染来源„厌氧罐爆裂和散布传染性物质等。„干燥罐爆裂、瓶子碎片和感染性物质飞出等。„冷冻切片机飞溅物等。厌氧罐冷冻切片机实验室感染的来源操作过程产生的污染J可产生微生物气溶胶的操作‡接种环操作:培养和划线培养、在培养介质中“冷却”接种环、灼烧接种环等。‡吸管操作:混合微生物悬液、混合微生物悬液、吸管操作液体溢出在固体表面等。实验室感染的来源操作过程产生的污染J可产生微生物气溶胶的操作‡针头和注射器操作:排除注射器中空气、从塞子里拔出针头、接种动物、针头从注射器脱落等。‡其他操作:离心、搅拌、混合、灌注和倒入液体、打开培养容器、感染性材料溢出、在真空中冻干和过滤、接种鸡胚和培养物收取等。实验室感染的来源操作过程产生的污染J可引起危害性物质泄漏的操作样本在设施内传递、倾倒液体、搅拌后立即打开搅拌器、打开干燥菌种安瓿、用乳钵研磨动物组织、液体滴落在不同表面等。实验室感染的来源操作过程产生的污染J可造成意外注射、切割伤或擦伤的操作离心时离心管破裂、打碎干燥菌种安瓿、摔碎带有培养物的平皿、试验动物尸体解剖、用注射器从安瓿中抽取液体、动物接种等。实验室感染的来源实验动物¸实验人员接触被微生物感染的实验动物;¸饲养动物将接种的病原体通过呼吸、粪和尿等途径排出体外,污染环境,若实验人员防护或操作不当,会因接触污染物而感染;实验室感染的来源实验动物¸实验研究的野生动物也可携带人畜共患病原微生物,对人类产生严重威胁;¸实验动物在运输过程中感染带毒,而实验室未对动物彻底隔离观察和检测就直接进入实验,可能引起实验室污染及对实验人员危害。危险度评估当实验室活动涉及传染或潜在传染性生物因子时,应进行危害程度评估。生物安全工作的核心是危险度评估。危险度评估应由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其最有用的工具之一就是列出微生物的危险度等级。‰危害程度分级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J危害等级Ⅰ(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J危害等级Ⅱ(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对健康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且传播风险有限。℡危害等级Ⅲ(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危害等级Ⅳ(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国内外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比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3版,2004)四类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Ⅰ级(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Ⅰ级(无或极低的个体和群体危险)不太可能引起人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三类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Ⅱ级(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Ⅱ级(个体危险中等,群体危险低)病原微生物能够对人或动物致病,但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社区、牲畜或环境不易导致严重危害。实验室暴露也许会引起严重感染,但对感染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并且疾病传播的危险有限。二类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Ⅲ级(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能引起人类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微生物。Ⅲ级(个体危险高,群体危险低)病原微生物通常能引起人或动物的严重疾病,但一般不会发生感染个体向其他个体的传播,并且对感染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一类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Ⅳ级(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能引起人类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或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病原微生物。Ⅳ级(个体和群体的危险均高)病原微生物通常能引起人或动物的严重疾病,并且很容易发生个体之间的直接或间接传播,对感染一般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危险度评估时不能仅仅参考危险度等级„暴露的后果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机体的抵抗力;所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数量等。结局隐性感染或不显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显性感染或临床传染病出现严重型临床传染病而死亡‰危险度评估时不能仅仅参考危险度等级„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微生物抵抗外界环境的存活能力,其对物理因素与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病原微生物在自然环境和实验室环境的稳定性越强,以及受理化因素的影响越小,其危害性越大。‰危险度评估时不能仅仅参考危险度等级„自然感染途径空气、水、食物、接触、血液、母婴、虫媒和土壤等;呼吸道传播病原微生物,尤其气溶胶是引起实验室感染的最重要因素。‰危险度评估时不能仅仅参考危险度等级„实验室操作所造成的其他感染途径A吸入能引起气溶胶的操作或事故:离心、溢出或溅洒、混合、研磨、超声破碎以及开瓶时两个界面的分离等。B摄入造成经口摄入病原体的操作如以口吸吸管,液体溅洒入口、在实验室吃东西、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