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教案课程类别:必修课授课对象(专业、层次):中西医临床班学时:67(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31学时)学分:3教材选用:《病理生理学》,金惠铭、王建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讲教师:李瑞琴教案完成时间:2009年2月学科审阅意见:__________(课程负责人签名)__________(学科带头人签名)年月日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年级2007级专业、层次中西医临床授课学时3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方式传统授课教师授课章节或知识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第二节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疾病概论:第一节健康与疾病;第二节病因学;第三节发病学: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第四节疾病的经过与转归。教学目的和要求1.熟悉健康与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2.了解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内容、主要的研究方法和发展简史。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疾病的经过与转归。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第一章绪论(50分钟)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30分钟)病理生理学的任务、病理生理学的内容第二节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20分钟)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疾病概论(60分钟)第一节健康与疾病(20分钟)第二节病因学(20分钟)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的条件第三节发病学(10分钟)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第四节疾病的经过与转归(10分钟)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10分钟))教学方法:讲授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①健康和疾病的概念;②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③脑死亡的概念和判断标准。难点:①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②脑死亡的判断标准。联系临床,举例讲解。主要教学参考文献1.王迪浔、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杨惠玲、潘景轩、吴伟康.高级病理生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4.3.罗大力、张乃嵩、杨定峰等.关于病因学的研究[M].医学与哲学,1997.复习思考题1.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在医学中的地位、研究方法。2.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3.疾病的转归、脑死亡的判断标准。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年级2007级专业、层次中西医临床授课学时3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方式传统授课教师授课章节或知识点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第一节水、钠代谢障碍正常水、钠代谢:正常人体液和电解质分布,人体每日水出入量,体内水交换及体液的渗透压,消化液在水,电解质平衡中的意义,水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水钠代谢紊乱:脱水,水中毒。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低钠血症、高钠血症的概念、病因和发生机制、对机体的影响。2.熟悉熟悉正常水、钠代谢、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3.了解水钠代谢障碍的防治原则。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复习提问(5分钟)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第一节水、钠代谢障碍一、正常水、钠代谢(30分钟)(一)正常人体液和电解质分布(二)人体每日水出入量(三)体内水交换及体液的渗透压(四)消化液在水,电解质平衡中的意义(五)水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二、水钠代谢紊乱(80分钟)(一)脱水:1.高渗性脱水(30分钟);2.低渗性脱水(30分钟);3.等渗性脱水(10分钟)(二)水中毒(10分钟)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5分钟)教学方法:讲授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①脱水的概念;②三型脱水对机体的影响难点:三型脱水对机体的影响三型脱水对比讲解,讨论,强化巩固。主要教学参考文献1.杨惠玲、潘景轩、吴伟康.高级病理生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王迪浔、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黄大显.现代心电医学,电解质紊乱对心电图的影响[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4.GuytonandHall,Textbookofmedicalphysiology,9thedition.Philadelphia:W.B.SaundersCompany,1996,375.复习思考题1.高渗性、低渗性、等渗性脱水的常见原因和病理生理变化。2.三型脱水的区别3.水中毒的常见原因和病理生理变化。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年级2007级专业、层次中西医临床授课学时3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方式传统授课教师授课章节或知识点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第一节水、钠代谢障碍—水肿:水肿的发病机制、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第二节钾代谢障碍一、正常钾代谢:钾的体内分布、钾平衡的调节、钾的生理功能。二、钾代谢障碍:低钾血症,高钾血症,钾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低钾和高钾血症的概念、病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水肿的概念和发生机制。2.熟悉正常的钾代谢及钾代谢障碍分类。3.了解水肿的分类。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复习提问(5分钟)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第一节水、钠代谢障碍(50分钟)三、水肿(一)水肿的发病机制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30分钟)、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15分钟)。(二)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5分钟)第二节钾代谢障碍(60分钟)一、正常钾代谢(10分钟)钾的体内分布、钾平衡的调节、钾的生理功能二、钾代谢障碍低钾血症(20分钟)、高钾血症(20分钟)、钾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10分钟)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5分钟)教学方法:讲授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①水肿的概念和发生机制。②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概念、对心肌的影响。难点:①水肿的发生机制。②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复习相关课程知识、举例、提问、强化。主要教学参考文献1.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杨惠玲、潘景轩、吴伟康.高级病理生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复习思考题1.水肿的发生机制。2.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3.临床补钾的原则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年级2007级专业、层次中西医临床授课学时3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方式传统授课教师授课章节或知识点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第一节酸碱的概念及酸碱物质的来源和调节:酸碱的概念、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第二节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常用指标: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教学目的和要求1.熟悉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酸碱平衡的调节,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2.了解酸碱的概念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复习提问(5分钟)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第一节酸碱的概念及酸碱物质的来源和调节(35分钟)一、酸碱的概念二、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三、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第二节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常用指标(75分钟)一、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25分钟)一、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50分钟)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缓冲碱、碱剩余、AG。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5分钟)教学方法:讲授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①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②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难点: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举例、提问、巩固。主要教学参考文献1.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江正辉.临床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3.陈南明、张祖贻.临床血气酸碱研究新进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复习思考题1.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2.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3.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年级2007级专业、层次中西医临床授课学时3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方式传统授课教师授课章节或知识点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第三节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的原因、机体的代偿调节、机体的改变、防治原则。第四节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碱中毒、呼吸碱中毒的概念、原因、机体调节和对机体的影响。2.了解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常见类型和病变特点、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原则。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复习提问(5分钟)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第三节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100分钟)一、代谢性酸中毒:(30分钟)原因、机体的代偿调节、机体的改变、防治原则二、呼吸性酸中毒:(30分钟)原因、机体的代偿调节、机体的改变、防治原则三、代谢性碱中毒(30分钟)原因、机体的代偿调节、机体的改变、防治原则四、呼吸性碱中毒(10分钟)原因、机体的代偿调节、机体的改变、防治原则第四节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10分钟)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5分钟)教学方法:讲授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①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分类。②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机体的代偿调节、机体的改变难点:①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②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机体的代偿调节。联系临床,四种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对比讲解。主要教学参考文献1.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江正辉.临床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3.陈南明、张祖贻.临床血气酸碱研究新进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4.王迪浔、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复习思考题1.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机体变化。2.四种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常用指标的变化趋势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年级2007级专业、层次中西医临床授课学时3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方式传统授课教师授课章节或知识点第五章缺氧第一节常用的血氧指标:氧分压、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差。第二节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第三节缺氧时机体功能代谢变化第四节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缺氧的概念、类型及各型缺氧的特点和机制;2.熟悉常用血氧指标、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及代谢变化;3.了解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复习提问(5分钟)第五章缺氧第一节常用的血氧指标(20分钟)氧分压、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差第二节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50分钟)一、乏氧性缺氧(20分钟)二、血液性缺氧(10分钟)三、循环性缺氧(10分钟)四、组织性缺氧(10分钟)第三节缺氧时机体功能代谢变化(20分钟)第四节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自学)第六章发热第一节概述(10分钟)第二节发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一、发热的原因(20分钟)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5分钟)教学方法:讲授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①常用的血氧指标。②缺氧的类型及各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难点:①各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②缺氧时血液系统的变化列表比较四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复习相关课程知识,讲解氧离曲线右移的机制。主要教学参考文献1.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杨惠玲、潘景轩、吴伟康.高级病理生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于江洲.缺氧诱导因子-1[J].生理科学进展,1997,28(4):331-333.复习思考题1.四型缺氧的原因、发病机制。2.比较四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3.缺氧时血液系统的变化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年级2007级专业、层次中西医临床授课学时3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方式传统授课教师授课章节或知识点第六章发热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发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发热的原因、发热的发病机制第三节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