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生物新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分析作者:王英教材是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和教材)之一,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当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教材展开教学活动时,教师──教材──学生之间不仅进行着认知信息的传递,也发生着情感信息的交流。师生之间能否达成情感的迁移和互动,不仅与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体验和认识层面上的差异有关,而且还与教材的版面设计和对知识的呈现方式有关。翻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以下简称新教材),新颖的版面、亲切的语言、漂亮的插图让人耳目一新。新教材从社会发展、学生发展和学科发展的角度合理安排知识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绿护绿、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情感。可以说,新教材在将现代生物科学基础知识传承给学生的同时,也把现代人不可或缺的情感融入了其中。本文通过对新教材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进行粗略分类,以期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一、诗情画意般的版面设计借物言志、以物抒情往往是散文、诗歌、摄影等艺术作品的运用手法。在语文、美术和音乐等类教材中,作者可以大胆运用语言文字材料、直观形象材料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在这类教材中,我们随处可见歌曲、舞蹈、绘画、雕塑、摄影、诗歌等直接表现人类情感的形式内容。这些艺术形式都是人类情感的直接表达。由于受传统的单纯强调生物学科知识结构思想的束缚,以往的生物教材中似乎很少有类似的情感表现形式。其实教材的作用首先应表现其教育的导向性,其所蕴涵的情感应该是反映人类真、善、美的高尚情感。人教版生物新教材在此找到了完美的结合点,文中恰当运用诗歌、摄影、散文等艺术形式以传达不同的知识和情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如在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章题页上,在北京地区影像背景下衬托出三个不同国籍儿童的幸福微笑,图下配以郭沫若的《女神》片段,说明的却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关爱环境、保护自然是我们生物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地球的儿女,可我们总觉得地球是非常庞大的,误认为她的能量无限,她的资源无限,人类可以无限制地向她索取,却未曾想过还要保护地球。目前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是最大的生物圈,这最大的生物圈又是较脆弱的。人类的某些不正当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正在破坏这一生态系统。这一强一弱在诗与画之间,在家与人之间安排得非常得体,使人读后不能不考虑如何协调地球、家园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不能不考虑我们该如何规范我们的行为。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讲的是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教材在章题页下配以白居易的脍炙人口的诗句:“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上有逼真画面,下有真情诗句,这诗情画意般的版面设计,把生物生儿育女的艰辛和繁衍后代的本能体现得淋漓尽致,也使人读来遐思悠远。再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将诗的韵律美与自然规律有机融合;“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将绿色小生物──藻类的繁衍融入诗和画之中。如此的内容安排和版面设计,是生物新教材从学科情感层面上的极大张扬,也能使学生感悟到生物科学中所蕴涵的美。教师对此类教材内容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的揭示,无疑对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其形成高尚的理智情感具有积极的作用。二、富涵深情的文字表达生物科学需要公正、客观地记录有关的生物史实,真实地反映有关生物进化、遗传和变异等事实。新教材在处理此类客观“无情”的内容时,文字叙述亲切自然,语言表达顺畅到位。有些情感因素隐含于字里,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科学的距离。例如,在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里,有一段反映人类进化的内容:“由于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下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可能由于在高草丛生又比较开阔的环境里,直立行走具有便于眺望远处的优势,于是一代一代地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并且能够用火,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的交流……在同猛兽环伺、风雨无常的大自然的斗争中,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经过漫长的岁月,人类从童年时代自然界的弱者变成了强者。现在,人类已经强大到能够改变整个生物圈的面貌。人类是否应当更加理智地发展和运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呢?”这里不但高度浓缩了人类从起源到进化和发展的漫长历程,而且还对现代人类某些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出了忠告。在这段文字叙述里,虽无任何情感性的词语,仅仅是客观记载史实,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隐约可以看见编者为我们描绘出的一幅悠远空旷、略显萧条的画面,画里有枯树、风沙、猛兽和弯腰艰难行进在进化路上的人类祖先,同时又从侧面指出我们这些经过艰难进化而出现的现代人类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告诫我们切莫我行我素,无视自然规律而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否则造就我们的大自然同样可能毁灭我们。又如在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中,开篇即是:“在我们生活的生物圈中,有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这个大‘工厂’,就是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文中没有华丽的词语,仅一个恰当的比喻就蕴涵了“绿色生命美”的情感。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青春的标志,是人类生活环境的本色,也是最舒适的视觉颜色。我们常用翠绿、碧绿、墨绿、葱绿、青翠的、温暖的、迷人的、引人入胜的、绿油油的、嫩的等词语来描述绿色的美丽和内涵。叶片的绿色是美的,而绿色的叶片通过其中的叶绿素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O2)养育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则是更重要的更美的,而且这个工厂是地球上最清洁的工厂,拥有绝对唯一的绿色生产流程。新教材在第三单元的章题页下,引用了俄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季米里亚捷夫的话,高度赞美了绿色植物的功绩:“它是窃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它所窃取的光和热,不仅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的笔挥舞。”绿色还能唤起人类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和谐的生态环境、沉静舒缓的心情、民族与事业的蓬勃发展无不使人联想起绿色。三、在文字叙述上,新教材注重了亲切和人性化。如在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章的第二节“动物与人类的生活关系”中,篇首语是:“人类从在地球上出现之日起,就与其他生物结下不解之缘。远古人类主要靠渔猎和采集野果为生。后来发展了种植业和养殖业,人类的生活更加与动植物息息相关。”仔细斟酌和品味,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在这段文字中所融入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动植物资源的思想情感。正因为我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动植物,才更需要我们合理开发和保护动植物资源,以免引起物种退化和灭绝,导致优良遗传性状的丢失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此类辩证的情感依托关系我们都可从字里行间挖掘出来。/P又如,在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中,开篇即道:“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有些是我们所熟悉的,有些却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让我们一起做一次调查。”简短几句话,不仅点明了课题,而且还把编者、教师和学生三者放在了同一情感范畴内,尤其是“与我们”“让我们”等语言的运用,使人不仅感到了人与自然、与生物关系的密切,而且还让人深深感到处于不同地点的编者、教师、学生三者,似乎就在一起共同探讨如何“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学生完全摆脱了被动听讲的束缚。类似语言的运用,在新教材中还有许多,如“但是对于母亲来说,分娩却常常伴随着剧烈的阵痛。母亲的生育不容易,父母把子女养育成人更不容易,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铭记的。”“我们也是生物圈的成员,应该了解这个家,爱护这个家”等等。言语中都饱含着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浓厚感情。四、整合运用各门艺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情感。”没有不表达任何情感的艺术,也不存在不为抒发情感而存在的艺术。科学本来就是一门艺术,生物科学也不例外,生物科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生物科学的美。如动物与绘画造型的艺术美、DNA双螺旋结构的曲线美、动物体结构的对称美、动物体的运动美等等,其中都含有相应的情感内涵。艺术来自生活,艺术源自自然。新教材精选各类艺术作品于相关章节中,从不同侧面反映生物学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使各类艺术主题与新课程理念结合得顺理成章。例如,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课外阅读材料即是这方面的例子:“绘画和雕塑都是造型艺术。动物那生动的姿态和神韵不仅带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遐思和启迪,因而成为绘画和雕塑中的常客。天安门前的石狮,庄严威武;华表上的盘龙,壮志凌云;深圳的《拓荒牛》则展现了拓荒者埋头苦干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毕加索的《和平鸽》使人咀嚼和平得来的不易;而北京街头的雕塑《少女与和平鸽》则让人悟到和平的圣洁和温馨;徐悲鸿‘马’的奔放、齐白石‘虾’的活泼、李苦禅‘鹰’的冷傲、李可染‘牧童与牛’的闲适,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动物给造型艺术增添了活力,造型艺术中的‘动物’则可以净化心灵,引人向上。关爱并保护人类的朋友──动物吧,这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教材独辟视角,打破学科界限,从不同的侧面将与生物有关的不同的艺术风格完美整合在一起,进一步说明各种各样的生物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当然,此类情感因素只有当个体具有一定的对美的感悟水平才能感受到。教师的知识层次和审美情趣往往要高于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此类教材内容进行引导和点拨,进而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以达到情感共鸣的目的。应该说,真正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第一刺激恰恰来自教材。以标准为依据而编写的初中生物新教材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同时,非常讲究文字的叙述,恰当运用、完美整合诗歌摄影等各类艺术形式,更好地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当然,师生在情感认知和体验层面上是有差异的,同时,由于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主导性地位决定了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具有更大的能动作用,所以,只有教师对新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首先加以体验、挖掘和升华,才能贯通编者、教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通道,使新教材中的各类情感顺利迁移给学生。所以,教师要主动积极挖掘新教材中所蕴涵的各种情感因素,运用恰当方式展示给学生,以便通过教材内容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最大限度实现新教材所承载的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