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必修课电子教材第七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世界文学》必修课电子教材第七章第七章十九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第一节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以法国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为此流派确立的标志。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派文学一直活跃在欧美文坛上。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1、真实性与典型性的结合。主张如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概括出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人物,自觉地描写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环境,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通过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反映生活的真实。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力求达到艺术的真实。2、社会批判与改良主义主张的结合。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因其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和批判尖锐、深刻而得名。他们从人道主义出发,激烈抨击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罪恶和不合理现象,主张社会改良而一般不主张社会革命、尤其是暴力革命,主张平等、自由、博爱。3、反映论的认识方式与充分发挥艺术想像的结合。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社会现实生活为依据进行创作,属于哲学上的反映论认识方式和表达方式,但他们并不排除创作中的想像与虚构,在虚构和想像描绘自己的社会理想。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首先在法国兴起,很快传播到全欧和世界各国,成为19世纪文学主流。第二节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司汤达(一译“斯丹达尔”1783—1842)原名亨利贝尔,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深受法国大革命进步思潮影响,曾参加拿破仑军队五年,在意大利各地驻扎,充分领略意大利文化。1814年拿破仑下台后,担任了波旁复辟王朝驻米兰领事,1815年开始写作。长期侨居米兰,与意大利烧炭党人来往密切。1821年,烧炭党人起义遭到镇压,司汤达被当局视为危险分子,被迫回到巴黎。这段经历使他写出《红与黑》(1830)《巴玛修道院》(1839)等描写青年渴望革命、个人奋斗的小说。美学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1823—1825)和长篇小说《红与黑》在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居开创地位。善于从政治角度批判现实,擅长心理描写,善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红与黑》副标题为《1830年纪事》。小说通过平民子弟于连·索黑尔个人奋斗失败的经历,广泛、真实地再现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面貌。1、描写了封建王朝的复辟和平民的反复辟斗争。小说深刻揭露了贵族阶级的“还乡团”面目。他们以十倍增长的仇恨,力图恢复旧制度和旧秩序。人民普遍怀念大革命时代和拿破仑,对复辟充满敌意。封建贵族经历过大革命的动荡后,对下层人民怀着深深的恐惧,把每一个下层青年都看成“罗伯斯庇尔”。2、反映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金钱势力的增长。社会上拜金主义横行,人们唯利是图,为了攫取金钱不择手段。3、反映了宗教势力随着封建王朝复辟的复归与阴谋。教会内部勾心斗角,相互倾轧,剌探人们的思想活动,利用职权制造阴谋,于连等人就是教会阴谋的受害者。4、塑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于连的形象,于连渴望出人头第,渴望进入上流社会,他虽然时有妥协,为微小的成功沾沾自喜,但他更时时自觉到自己是一个出身下层的青年,终保与贵族阶级始持着本能的阶级对立,不可能堕落到甘愿出卖灵魂、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地步。他的失败是时代的必然。小说以深刻而详细的心理描写引人入胜。环境与人物具有典型性,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巴尔扎克(1793—1850)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代表。生于资产阶级家庭,著有小说总集《人间喜剧》。巴尔扎克善于从经济角度分析和描写社会生活,批判社会上疯狂的拜金主义风气,《人间喜剧》形象地描写了贵族阶级的衰亡史和资产阶级的发迹史,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1816年入法律学校学习,毕业后不顾父母反对,毅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但是第一部作品五幕诗体悲剧《克伦威尔》却完全失败。尔后他与人合作从事滑稽小说和神怪小说的创作,曾一度弃文从商和经营企业,出版名著丛书等,均告失败。商业和企业上的失败使他债台高筑,拖累终身,但也为他日后创作打下了厚实的生活基础。1829年发表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迈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一步。他要使自己成为文学事业上的拿破仑,在30至40年代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终因劳累过度于1850年8月18日与世长辞。《人间喜剧》共收入小说共90多部,分为“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三大部分。“风俗研究”中含有“私人、外省、巴黎、政治、乡村”六个“生活场景”。作品广泛反映了19世纪法国的社会生活,描写了2000多个人物形象,塑造出数十个典型形象,将小说写作提高到社会研究的水平。恩格斯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甚至在经济的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我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院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恩格斯:《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高老头》巴尔扎克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人间喜剧》的金钱主题,也是最能代表巴尔扎克艺术风格特点的作品之一。外省破落贵族的子弟拉斯蒂涅来到巴黎读书,进了一所法律学校,住在一个破败贫寒的老寡妇伏盖太太开的家庭公寓中,在这里他结识了一些形形色色的人们,其中最让他难忘的是高里奥老头。老头出身微寒,年轻时做面粉生意,大革命时靠囤积居奇发了财。老婆死得早,留下两个漂亮的宝贝女儿。他疼爱女儿,没有续娶,把所有的钱和爱都给了她们。让她们打扮得珠光宝气,花枝招展,给她们每人80万法郎的赔嫁,分别嫁给了贵族子弟和银行家。但两个女儿只认钱,不认父亲,她们挥金如土,总来榨取父亲的养老金,最后老人一贫如洗,穷因潦倒,凄惨地死在一间破烂的小阁楼上,女儿们连葬礼都不参加。小说从四个方面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拜金主义恶劣风气。1、通过高老头的悲剧,作者批判了拜金主义对亲情的破坏,金钱利益关系取代了美好的传统亲情,社会变成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的名利场。2、通过鲍赛昂夫人的爱情失意,揭示了贵族阶级在资产阶级金钱力量的进攻下节节失败、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的悲剧命运。鲍赛昂夫人是巴黎最高雅的贵妇,她蔑视只有金钱没有门第、才华与美貌的资产阶级妇女,是巴黎最雅致的沙龙的女主人,拥有西班牙皇亲出身的风流情人。但是,她的情人为了区区40万法郎利息的赔嫁抛弃了她,娶了她所厌恶的资产阶级小姐。她不得不退隐乡间。鲍赛昂夫人的命运形象地阐释了贵族阶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的共同命运。3、通过伏脱冷的失败,揭露了金钱拜物教的巨大能量,和黑暗、罪恶的社会道德状态。伏脱冷是一个逃逸的苦役犯,正在受到通缉。他藏身于小旅馆,却不忘伺机犯罪。为了搞到钱,他唆使拉斯蒂涅勾引银行家的女儿泰伊番小姐,不惜杀人越货。但是,同住在伏盖公寓的老处女在金钱利欲的驱使下揭发了他,被警察抓进了监狱。伏脱冷的经历表明拜金主义的巨大能量,他的许多言论也揭露了当时社会拜金主义横行、社会道德沦丧的罪恶现实。4、通过拉斯蒂涅的蜕变,揭露了拜金主义对青年的腐蚀,社会已经变成污浊不堪的大染缸。拉斯蒂涅本来是一个单纯的外省青年,来巴黎进大学是想重振家业。但是目睹上流社会的挥金如土、灯红酒绿和下层社会的贫困寒酸,他往上爬的欲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逐渐蜕变为一个野心膨胀的冒险家。在他蜕变的道路上,有三件事给他以根本性的启发:远房表姐鲍赛昂子爵夫人的失意和对他的教导,让他认识到“你越没有心肝,越高升得快。你得不留情的打击人家,哪人家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做驿马,把它们骑得精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逃犯伏特冷对他的教唆,使他明白了:“要弄大钱,就该大刀阔斧的干,要不就完事大吉。……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跟厨房一样腥臭。要捞油水不能怕弄脏手,只消事后洗干净;今日所谓道德,不过是这一点。”目睹高老头的两个女儿榨干父亲最后一文钱就像扔掉榨干的柠檬一样的事实,听到高老头临终姜惨的哭喊以后,他的心灵被震憾了:“钱能买到一切,买到女儿!”他的爱情观、道德观、亲情观都在巴黎这个罪恶的大染缸里被改变了,拜金主义的欲望坚定了他向上爬的决心。《高老头》中主要描写了他野心家性格形成的过程,在以后的一系列作品中他更一发不可收拾,靠出卖道德和良心竟当上了副国务秘书和贵族院议员,而一切的取得都依赖于极端利己主义原则。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第一次使用他创造的“人物再现法”—让一个人物不仅在一部作品中出现,而且在以后的作品中连续不断地出现,它不仅使我们看到人物性格形成的不同阶段,而且使一系列作品构成一个整体,成为《人间喜剧》的有机部分。在此,一些主要人物如拉斯蒂涅、鲍赛昂子爵夫人、伏特冷纷纷登场亮相,《人间喜剧》拉开了序幕。福楼拜(1821-1880)生于卢昂医生世家。童年在父亲医院里度过,医院环境培养了他细致观察与剖析事物的习惯,对日后文学创作有极大的影响。主张小说家应像科学家那样实事求是,要通过实地考察进行准确地描写;还提倡“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论,反对小说家在作品中表现自己。代表作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1856)描写女主人公爱玛由于追求不正当的“爱情”而最终导致自杀的悲剧命运。小说的副标题是“外省风俗”,作者通过爱玛的悲剧,充分展现了法国七月王朝时期外省的人情风俗和世态炎凉。一、爱玛形象分析1、小说描写了爱玛悲剧性的一生。她悲剧的形成过程可分做四个阶段。1)对生活憧憬阶段爱玛小时候是个单纯的少女,父亲为了培养她符合当时的淑女标准,将她送入修道院读书。但修道院压抑人性的教育,使她反而趋向追求浪漫幻想的爱情,将浪漫小说中的故事当作人生的美丽图画,并由此萌生了羡慕虚荣的恶习。为她后来的堕落埋下了不幸的种子。2)对生活失望阶段从修道院回到家里,她的幻想便开始破灭,生活平庸得像一潭死水,找不到一丝儿浪漫的影子,她抓住的所有能够摆脱平庸生活的稻草——与包法利先生结婚、搬到小镇上居住——都像肥皂泡一样迅速破灭了,对她渴慕虚荣的心灵来说,只有伯爵家的晚会才真正焕发出光彩,但那种生活是与她无缘的。3)堕落阶段作者描写了爱玛堕落的过程。她寻求情感上的归宿,寻找超越现实生活的途径,但摆脱无聊生活的唯一途径,似乎就是从通奸偷情中忘掉现实,寻求虚幻的快乐。她先是受到风流老手罗道尔夫的引诱,以为自己找到了理想的浪漫之爱,投入了全部的、忘我的激情。罗道尔夫对爱玛的始乱终弃,使她完成了由一个浪漫爱情幻想者向堕落实践者的关键性转变。她变得肆无忌惮,在与实习生赖昂的“爱情”中,不但欺骗丈夫,而且挥霍自己的感情、名誉、金钱,不惜以全部家产为抵押向高利贷商人借钱供养情夫,最后被高利贷商人欺骗,走上绝路。4)绝望阶段如果说罗道尔夫弃她而去时爱玛只是失恋或失落,那么,在高利贷商人逼债、法院查封家产的最后关头莱昂和罗道尔夫的无情则使她真正陷入绝望之境。爱玛在四借无门之际,终于看清了罗道尔夫和莱昂所谓“情人”的丑恶嘴脸,认识到她的“爱情”——她以全部身心、财产、家庭幸福为抵押的爱情——原来不过是一场又一场风花雪月的游戏,绝望之下服毒自尽。在爱玛的悲剧中,社会与她个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实生活的沉闷、贵族与平民生活的巨大差异、淫糜享乐的社会风气,一方面让她失望,另一方面又剌激了她追求虚荣与浮华的热情,不可避免地堕落下去。一直走到幻灭与绝望的尽头。2、爱玛爱情的性质分析爱玛所追求的是享乐式的生活目标,是一种享乐式的爱情:不需要责任的束缚,不理睬别人的感受,不考虑家庭的生活,不顾及家庭和丈夫、女儿的利益,只要自己得到乐趣,便是最高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说,如果爱玛追求自己的所谓“爱情”尚有其人性的含义、尚有个性解放的追求、尚有对爱情的憧憬在内,但她为了享乐偷偷将家庭的房产(其实是她丈夫的财产)作抵押,向高利贷商人借债,就不能不说她毫无责任心、毫无现实生活考虑,对家庭和女儿完全不负责任了。许多同学在做毕业论文时强调包法利先生的愚蠢、木讷、没有生活情趣,把爱玛的失望放大到可以如此行事的程度,这是对爱玛形象缺乏正确认识造成的。作者怀着同情与讥剌的复复杂心理,塑造了爱玛的形象,将她作为当时法国妇女的代表:“我相信我可怜的包法利夫人正在法国20个村庄里受苦、哭泣。”二、社会风气描写1、多方面地揭示了七月王朝时期社会的丑恶,写到镇上的农业展览会的虚假浮夸,不具备行医资质的药剂师郝麦用不正当手段打击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