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授课人王玲玉授课专业中国语言文学课程类别高等师范院校三年级必修课学时/周2学时/周授课周数20周教材名称及版本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方法新授课教学手段传统黑板与现代教学工具相结合考核方式考试与考察相结合其他要求2备课教案授课周次第一周授课时数2教学课题《先秦文学总论》授课方式阅读讨论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先秦文学的总体风貌。教学重点与难点1、先秦的概念。2、先秦文学特征。参考资料:《中国文化史》教学内容课堂导入:“先秦”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先秦”是指秦统一中国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狭义的“先秦”,主要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一、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1、原始歌谣:艺术起源于劳动。原始人类在简单而又繁重的集体劳动过程中,为了协调动作、减轻疲劳、提高效率而发出的一种有节奏的呼喊声,这就是劳动号子,它孕育着诗歌的胚胎,是构成原始诗歌的重要条件。2、神话: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及社会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艺术创作。3、殷商甲骨卜辞、《易经》卦、爻辞和商周彝器铭文4、诗歌和散文是先秦文学作品的主要样式。诗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以屈原为代表作家的“楚辞”,是继《诗经》之后中国诗歌史上另一座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这种由诗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3散文:《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大体上是春秋以前历史史官所收藏的官府要件和论文选编。《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历史散文著作,标志着史家之文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战国策》是一部“亦史亦文”的著作,其文学性相当高,在历史散文的发展上达到了新的高峰。与史家之文同时蓬勃发展的是诸子之文,当时最有影响的是儒、墨、道、法家。他们的作品阐述自己学派的哲学和政治主张,以论说为主。代表作品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和《韩非子》。诸子散文发展大体经历了语录体、对话论辩体与鸿篇巨制的专题论文三个阶段。第二课时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一、发愤著书的传统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因为“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作者遭受困顿,心中郁闷不平,故通过创作来抒情言志,表达愤懑不平之情。司马迁概括了先秦各家发愤著书的传统,同时也是他创作《史记》的动机。唐宋古文运动时,韩愈提出“不平则鸣”,欧阳修提出“诗穷后工”,都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二、忧国忧民的传统儒、墨两家,在战国时代,并称“显学”。它们之所以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信奉其学说主张,与他们关心民瘼,体察民间疾苦的政治主张相关。孟子反对霸道,主张“发政施仁”,给人民以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糊口,安居乐业,在一定程度上能为民请命,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墨子的“非乐”、“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也多半是从“万民之利”出发,其“忧民之忧”与儒者孟子亦颇相似。诗人屈原之“存君兴国”,也是忧国忧民。所以,“忧国忧民”始终是文学所要表达的主题。三、放言无惮的传统鲁迅《摩罗诗力说》称屈原《离骚》、《天问》,能够“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先秦之作大抵有此特点。就连“温柔敦厚”的《诗经》也有许多直言不不讳的作品。诸子著书立言,更是放惮直言,无所顾忌。孟子斥责暴君为“残贼之人”,庄子讥刺诸侯为“窃国”之盗,都是显例。战国时代,言论比较自由,作家往往自然直率、畅所欲言。这是先秦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司马迁继承这个传统,创作了不朽巨著《史记》。但是《史记》一书,曾被后代帝王称为“微文刺讥,贬损当世”。有人甚至指责它为“谤书。”可见在天下一统、文化专制时期,这样的传统确实难乎为继。由此看来,先秦文学这一优良传统,是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代的。四、深于比兴、深于取象所谓“深于比兴”、“深于取象”,大抵是指善用比喻,多用寓言,使文章具有4形象性和生动性。这的确是先秦文学的一个明显特征。这是清人章学诚概括的,章学诚列举了《诗》、《骚》、《庄子》、《列子》和《战国策》等作品为例证明,其实,先秦之文,如儒、墨、名、法各家著作,无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备课教案授课周次第二周授课时数2教学课题《上古文学》授课方式讲授法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神话的产生。2、神话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1、神话的分类及其特点。2、与西方古代神话的比较。参考资料:《山海经》、《淮南子》、《中国小说史略》教学内容课堂导入:神话是富于想象力的古代人民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口头创作的神异故事。它是古代人民通过幻想对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曲折反映和超现实的形象描述,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它是古代人民运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艺术结晶。一、什么是神话?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神话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神话包括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以神魔鬼怪为内容的传说、故事、笔记、小说等。狭义的神话专指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古代神话,是原始社会出现的另一种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它是原始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解释,它用虚幻的想象和夸张手法,采取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来反映人民战胜自然的愿望。二、神话产生的条件:51、原始社会落后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知识水平极为低下,这是神话产生的特定历史条件。2、神灵观念的产生,这是孕育神话的胚胎。3、解释自然、战胜自然的功利目的和审美意识。4、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特别是想象的发展,使原始人类能够不自觉地运用原始的形象思维创造神话。神话的价值:认识价值;审美价值;艺术借鉴第二课时中国古代主要神话一、我国神话的保存及流传情况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由于是集体口头创作,用文字记录下来较晚,并且缺乏系统记载神话的专门典籍,所以系统完整的神话保存下来较少。收录神话较多的古籍主要有:《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等。二、神话内容的分类:1、自然神话:有关解释日月星辰、风云雷电、鸟兽草木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物的神话。如有关太阳来历、行踪和活动的神话。2、创世神话:对于世界形成和人类起源的探索,构成了创世神话的基本主题。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等3、英雄神话:有关同自然力和权威进行抗争的神话。如后羿射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刑天断首等。4、传奇神话:有关民族来源、祖先诞生、氏族部落战争和部族中能人、首领等人类社会生活方面的神话。如共工怒触不周山、黄帝征蚩尤、黄炎战阪泉等。三、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与演变1、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中国古代神话由于历史的、地理的、民族的种种原因,以致零星散乱。现存者既无鸿篇巨制,也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只是一些较短的篇章或片断。但尽管有这样一些局限,其特色仍不可掩,自具鲜明的民族特色:㈠紧紧围绕人的生存主题,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㈡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激斗志、神异能力和英雄气概;㈢熔铸了浓烈了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2、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从总体上看,中国古代神话最显著的演变结果便是它的历史化、寓言化和宗教化。历史化是中国古代神话演变的最突出表现。由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轻视、贬斥神话,并且着意加以改造,把“神”人化,把神奇怪诞的传说做出一番看似合理的诠释,使之化为历史,载入简册。如解释“黄帝三百年”为“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解释“黄帝四面”为“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等等,都是对神话作历史化改造的实例。神话本来就含有一定哲理,后世的某些思想家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从神话的宝库中选取自己需要的部分,自觉地进行艺术加工,便把它改造为寄托思想的寓言,在形象的故事中包寓某种哲理,于是神话被寓言化了。中国古代神话的寓言化,主要反映在先秦诸子著作中,特别是庄子,堪称改造神话为寓言的高手。6神话与原始宗教都是原始思维的产物。神话中的“神”,本来就是先民信仰与崇拜的对象,而神话借助想象以征服和支配自然力,也与原始宗教借助巫术控制自然同出一源。神话中含有宗教的因素,故易为宗教所利用。神话流为仙话,是神话宗教化的主要表现。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西王母神话和月亮神话逐渐演变为仙话,就是最为典型的实例。3、神话对文学的影响:神话是文学艺术的渊源。首先,神话中乐观进取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征服自然的气概,对后世文人及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次,神话是我国非写实文学的源头。想象、夸张、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成为非写实文学的基本特质。备课教案授课周次第三周授课时数2教学课题《诗经》授课方式讨论法、讲授法教学目的与要求:全面了解掌握《诗经》的内容分类、艺术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1、《诗经》的艺术特点。2、诗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参考资料:《诗经》、《文心雕龙》教学内容课堂导入:《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作为我国诗歌传统的起点和源头,《诗经》以其伟大的文学成就彪炳史册。《诗经》是先秦文学中的重点之一。一、《诗经》的概说1、释名:《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但并未视为经典,汉置“五经”博土,《诗》于是才被官方推崇为儒家的经典之一,所以称为《诗经》。2、《诗经》的篇数为305篇,不包括有目无辞的6篇“笙诗”,它是一部为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73、《诗经》的收集和编订。《诗经》的编集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采诗、献诗、删诗之说。4、《诗经》的分类及风、雅、颂的含义。5、《诗经》作品产生的年代和地域。6、《诗经》的作者:《诗经》只有少量篇目提及作者,大部分篇目的作者难以确考。《毛诗序》虽提及某诗的作者、实不可信。从采诗说、献诗说来看,这些诗篇可能经过周王朝各代王官、乐师加工修订,经传既久,经手亦多,具有集体创作的性质,因此作者很难确定也就不足为怪了。7、《诗经》的流传:“四家诗”。“四家诗”是汉代传授《诗经》的鲁、齐、韩、毛四家诗说的合称。《鲁诗》为鲁人申培公所传,《齐诗》为齐人辕固生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三家诗属今文经学派,并列于学官,魏晋以后先后失传。《毛诗》为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所传,属古文经学派,虽比三家诗晚出,但学有渊源,又有东汉经学大师郑玄作《笺》,故得以流传。二、《诗经》的思想内容和意义《诗经》思想内容广阔,涉及民族的史诗,赞颂、怨刺、婚恋、农事和征役等等,丰富多彩。1、周民族的史诗在《诗经·大雅》里,集中保存了五首古老的民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2、颂歌与怨刺诗在《诗经》中,歌功颂德的作品占有一定比例。这些颂赞诗歌从表达手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歌颂周天子、王室祖先、王室将领的叙事性颂赞诗;一类是颂德祝福谀美贵族或赞美人物技艺、品性、仪貌的非叙事性颂赞诗。怨刺诗,即所谓“变风”、“变雅”,是王道衰落、礼崩乐坏、政教不行、人伦废丧的产物。它产生于西周末东周初。“大雅”中的是王室重臣或上层贵族直刺时政的讽谏之作,重在“刺”,如《大雅·荡》、《大雅·板》。“小雅”中的大多是王室各级悒郁不得志的中下级官僚慨叹命运多舛的悲伤之作,重在“怨”,如《小雅·巷伯》。《国风》中的怨刺诗则多出自民间,因而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更深广,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鄘风·相鼠》等。3、婚恋诗这类题材的诗歌绝大部分集中在“国风”中,几乎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