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简史》形考参考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简史参考答案完全答案第一次作业一、填空1.生产劳动;社会生产2.祭祀活动3.书;数4.国学;乡学;大学;小学5.书同文、行同伦、设三老以掌教化、焚书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6.兴学技重、选士、独尊儒术7。124;教师称为博士、学生称为博士弟8。隋唐;孔颖达会同诸儒,五经正义9.进士科10.大成至圣文宣王;孟子、儒学(理学)11.27612.出身门弟之分13.太学;中央教育行政机关;祭酒14.太医署;医科、针炙科、按摩科、咒禁科15汉代16.县考、府考、院考17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18乡试、会试、殿试19杭州沽经精舍和广东学海学堂20史籀篇21状元、榜眼、探花二、名词解释1.六艺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2.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为:礼不下庶人、政教合一、官师不分。在这种体制下,学校教育被官府垄断,民间无学校教育可言。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齐国文化教育的中心,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从性质上说,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方提供条件和设施的私学联合体。其办学特色有四:不治而议、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管理规范。稷下学宫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4.六学二馆:唐代教育体系完备,在中央设立国子监,下辖“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之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都是儒学,书学、算学、律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二馆”即崇文馆和弘文馆,是集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5.三舍法:宋代熙宁四年,在太学实施三舍法。所谓“三舍法”,就是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生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三舍法的实行强化了学校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太学的学业与入士作官直接挂钩,从而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有利于加强学校教学,并使学校课业与考试更加规范化。6.监生历事:明洪武五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监生历事之制。历事即“历练政事”,是实习官吏的制度。凡在监十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实习吏事,并考察其勤惰。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历部备案待选,仍令继续历事,遇到官缺,依次补用。7.鸿都门学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它是中国最早的文艺专业学校。鸿都门学的学习内容是辞赋、尺牍、书法、绘画等。学生全部由州郡荐举或三公辟召而来,相当于察举正式科目出身,入学享有俸禄,相当于正式吏员,而且他们的待遇高于太学生。西汉统治者兴鸿都门学的目的是造就一支新的士人队伍作为自己的统治基础。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文艺专业学校,鸿都门学具有开创性的意义。8.文翁兴学西汉蜀郡太守文翁采取委托培养的方式,选拔一些人才送到长安进行培养,而后返回蜀郡,兴办教育事业。中国古代教育史称之为文翁兴学。9.学田拨充学田是在物质条件上为地方学校的维持提供保障的一项措施。由朝廷拨给学田始于北宋乾兴元年(1022),熙宁兴学期间,朝廷又召令给各地州学拨充学田,学田即属学校所有的田产。学田除由政府拨给,也有由地方官绅捐赠,或由学校筹款购置。10.苏湖教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执教时所创立的一套完备的教学方法。胡瑷以“明体达用”为宗旨,打破只读儒家经典的单一学习模式,实行分斋教学。经义斋仍以学习儒经为主,治事斋则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目。学生治一事,兼一事,相当于现在的主辅科兼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宽,注重实用。11.讲会“讲会”是书院的重大教学研究活动,不仅有本院教师讲学,也聘请社会名流或其他书院的学者到本院参讲。书院的这种门户开放风格,大大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发展,也开阔了学生视野,深化了教学。12.次相授业是私学大师实行的一种逐次传递学业的方式,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可以二传、三传乃至更多。次相授业使一个教师可以通过逐次相传的方式教授众多弟子。13.“三、百、千”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简称。“三、百、千”是以识字为主的综合性蒙养教材,这类教材以识字教学为主,同时传授一些知识和道理。14.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是魏晋南北朝时的选士制度,选官事宜主要由各级中正官主持。中正的职权是对本籍贯士人的“品”(家世)、“状”(才德)予以评价,按三等九级定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逐级上报到司徒,司徒咨吏部待用,按品级高低,授予相应的官位。15.八股文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它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清规戒律:题目都出自“四书”或“五经”的文字,是阐述经文义理的作文;写作宗旨是“代圣人立言”,即必须以圣人的口气训释,而不得以作者的身份去发挥;文体要求严格,文章开始部分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正文部分分为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两两比偶,构成八股,最后以大结为全文的结束语。八股文是封建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发展到顶点的产物。三、简答题1.我国的学校是怎样产生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哪些?-3学校产生的最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人来学、有人来教;二是有的可学、有的可教;三是要有适合教学的载体和方式。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积累增多,这样就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去专门从事教和学。随着生产经验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教育内容逐渐丰富,那些难以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教育任务,必定要有专门的场所和机构来从事。特别是文字的产生,大大促进了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也改变了单纯以口耳相传和行为仿效的最初教学形式,学校教育的产生于是成为了必然。我国最早的学校类型有两种:第一种是“成均”,第二种是“庠”。2.独尊儒术对教育的影响有哪些?-17一是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二是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但是独尊儒术也压抑了其他学术的发展,使教育内容单一化,不利于学术的多元发展和多种形式和规格的人才培养。3.简述北宋的三次兴学。-22北宋中叶,宋朝统治秩序已基本稳定,于是先后有三次兴学之举。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措施主要有:第一是州县立学;第二是振兴太学;第三是改革科举考试方法。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主要措施有:第一改革大学,在太学实施三舍法;第二是加强地方官学建设;第三是举办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是州县普遍设学县学亦置小学,在各地方学校也实行三舍法。第二是扩建太学。第三是以学校取代科举取士。第四是兴办专门学校。4.汉代太学的主要制度有哪些?-32①设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②御定统一的经学教材。③经学教学必须讲究师法家法,不得自行改动或客串到其他学派,门户之见极强。④建立定期的考试制度。初时一岁一试,通过者委以官职,东汉时改为两年一考。考试的办法是策试,策试合格,按甲乙科授予不同的官职。不合格者继续学习,下次再考。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职。5.明清统治者对地方官学学生是怎样加以笼络和控制的?-64明中叶后,只有府、州、县学生员(俗称秀才)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这就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地位,也使地方官学完全成为科举的预备场所。统治者对地方官学生员严加管制,明太祖向全国各地学校颁布禁例十二条,刻在卧碑上,其要点是严禁师生议论国是,干预地方政务。要求他们遵纪守法,尊师重道,潜心治学,以求得到朝廷重用。清代又颁行了新卧碑,共七条,内容与明代大同小异。康熙、雍正时又颁布“圣谕”,也主要是告戒训示读书人的。这些举措都着眼于从思想上和政治上控制知识分子。6.书院的管理有哪些特色?-77第一,书院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和藏书设施。第二,书院有健全的组织管理系统。第三,学生自治并参与书院的管理工作。第四,书院有健全的规章制度。7.简述蒙学读书教学的通常程序?-89蒙学的读书教学,往往是塾师先读,学童跟读,读若干遍后,就由学童自己读,塾师予以纠正。读熟后就背诵,一定要达到熟练地背诵无误,最终还要能默写。每日学新课之前,又必须将前面所读的书轮流背诵,称“温书”。学习告一阶段时要进行阶段复习,将所学的书全部理清,称为“理书”。8.科举考试的内容有过哪些主要演变?-99-101-105隋唐科举常科主要为明经、进士两科。明经即通晓儒家经典,考试过程为先贴经,然后问经义,然后答时务策;进士科最初只试策、帖经,后还要加试杂文两篇,即一诗一赋。宋代科举以进士为主,神宗时废除帖经、墨义、诗赋等传统科目,改试经义。经义是论述儒经某一内容含义的小论文。明清科举的八股文就是从经义演化而来的。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为八股文,其正式称谓是制义或制艺。八股文题目都出自“四书”或“五经”的文字,写作宗旨是“代圣贤立言”,是阐述经文义理的作文。八股文是封建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发展到顶点的产物。四、论述题1.私学是怎样兴起的?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什么意义?答: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的过程中,贵族统治力量衰落,无暇顾及教育,官学教育因此衰弱。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由于对人才的需求强烈和掌握文化的人沦落到社会下层,使私学的兴起成为可能。孔子是私学创办者中最杰出、最有影响的代表,是中国古代办学的典范。私学的兴起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它冲破了西周以来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私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其三,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时期教育理论的发展;最后,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总之,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2.自汉代以后,学校体系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请予以概括。答:汉代以后,学校体系逐渐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央国子学和太学并列,并先后创办律学、医学、书学等专门学校,地方上群国学校教育制度建立。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另有旁系,包括“二馆”(崇文馆、弘文馆),医学、崇玄学等,地方上分别设立有府学、州学、县学、市学和镇学等直系,各府州还有医学和崇玄学等旁系。宋元时期:中央官学以太学、国子学为核心,另有律、算、书、医、画、武等专门学校。地方官学有州(府军监)学和县学两级。另外书院在北宋开始兴起,南宋开始形成书院教育基本传统,元代官学分为国子学、蒙古国国子学/回回国子学及专业技术教育学校三种类型,书院出现官学化趋势。明清时期:中央官学有国子学、武学、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琉球官学和算学等。地方官学普遍设置,府、州、县均设学校,乡村还有社学、义学等。明后期书院复盛,清初书院被禁,后改为提倡,但已经完全官学化。清末民初开始教育改革,引入近代学制,逐渐形成健全的近代学校教育体系。3.阐述书院的教学特点,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借鉴?答:宋代书院在教育及教学管理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渠道;第二,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第三,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第四,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意义:自书院产生以后,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作用,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4.论述科举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分析其对当今教育有哪些借鉴之处。答:科举考试的弊端:它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乎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科举考试制度中值得借鉴的地方:第一,通过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统治。第二,科举考试破处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第三,科举考试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