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构建学习共同体探析及其研究摘要:Wiki作为一种社会性软件,因其对结构化知识的积累作用,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逐步被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来。现阶段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存在很多问题,构建Wiki支持下的教育技术培训模型将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而对学习共同体的有效设计,能够增强人际交互,避免网络的不利因素,提升学习者参与学习的热情,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最终提高网络教学质量。关键词:wiki;教师培训;学习共同体一、Wiki简介(一)什么是WikiWiki一词源于夏威夷语“weekeeweekee”,本意是“快点快点”[9]。维基百科对此是这样定义的:“Wiki指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我们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创建、更改、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小;Wiki系统还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为协作式写作提供必要帮助;Wiki的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该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方便及开放的特点,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1](二)Wiki的特点1.使用方便,维护快捷。快速创建、存取、更改超文本页面格式简单,可用简单的格式标记来取代HTML的复杂格式标记(类似所见即所得的风格)链接方便;通过简单标记,能直接以关键字名来建立链接(页面、外部连接、图像等)[2]。2.有组织。同页面的内容一样,整个超文本的组织结构也可以修改、演化。3.可汇聚。系统内多个内容重复的页面可以被汇聚于其中的某个页面,相应的链接结构也随之改变。4.可增长。页面的链接目标可以尚未存在,通过点击链接,我们可以创建这些页面,从而使系统得到增长。5.修订历史。记录页面的修订历史,页面的各个版本都可以被获取。6.开放性。社群的成员可以任意创建、修改、删除页面。7.可观察。系统内页面的变动可以被访问者观察到。Wiki允许每个人都可以修改网站上的页面资料,Wiki认为不会有人故意破坏Wiki网站,大家来编辑网页是为了共同参与、协同创作和共享知识。此外,如果有人无意破坏了网站内容,有一套技术上和运行上的规范(如版本控制、权限管理等)来保证网站的正确性。因此,可以做到既坚持面向大众公开参与的原则,又尽量降低众多参与者带来的风险。(三)Wiki的教学功能分析1.阅读和编辑一体化任何用户都可以对Wiki页面进行创建和修改。此特性能极大地激发教师的创作欲望,同时也使页面的内容日趋丰富和完善。2.具有良好的知识组织结构Wiki在创建不断更新的链接目录和链接集合时非常出色。Wiki页面可以通过简单的标记,直接以关键字名来建立各种链接,并且该页面被置于一个单独的命名层次中,组织结构自下而上,用户可以定义他们的进程,并在工作过程中形成各种不同的小组,而不会造成网站结构的混乱。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在页面上增加链接,对学习的主题进行补充,并对其进行修改。由于Wiki具有可汇聚的特点,有利于教师存储、检索、管理和知识共享。3.Wiki蕴涵了建构主义、过程学习、协作学习等先进教育理念信息社会中,先进的教学理念要求学习者的学习是基于原有知识系统,并在思考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最后做出关键性决策。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积极参与意义建构过程的主动学习者,它需要协作与不断地自我反思。Wiki正可以提供这样一个学习者合作、协作与反思的平台。[2]二、Wiki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主要优势(一)有助于学员自主学习。Wiki简单易用且成本低。它用简单的格式标记来取代HTML的复杂格式标记。因此学员不必具备任何有关网页制作的知识就可以利用Wiki的写作工具轻松自如的在Wiki网站上创建和发布、所见即所得的页面。Wiki页面可以通过简单标记,直接以关键字名来建立各种链接(比如页面、外部链接、图像等)。学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在页面上添加链接,对页面主题进行补充说明。Wiki页面采用了最为简便的一种命名机制,关键字名就是该链接页面名称,并且该页面被置于一个单独的命名层次中,而不会造成网站结构的混乱。同时,Wiki网站通常也没有专职的维护人员所有网站维护的工作都是由各个用户自发完成的,由此也降低了网站的运行成本。(二)有利于良好协作学习环境的构建。wiki满足学员之间的深层次交流协作和互帮互教的需求。Wiki的“开放、合作、平等、共享”理念更有利于鼓励师生互动交流。(三)有助于学员共同知识的形成及共享。由于学员层次的多样性和他们对待问题的视角不同,可以使Wiki页面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全面、客观和公正,从而实现教师共同知识的积累,这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而且是知识的创造。Wiki除了有个人的知识积累外,更多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它能更好的在技术上帮助培训团队实现内部知识共享。这也有利于培训及教学领域隐性资源的挖掘。把学员本身看作是一种教学资源并开发利用这种资源,从而实现“生产性”学习,缓解培训资源短缺的难题。(四)有利于学员学习及反思共同体的形成。学习共同体要求参与者共同关注、协同工作。如前所述,Wiki是共性的展现,是某一群体对某一主题严格的共同关注。Wiki的社群协作写作方式使人人都成为建设者。在此交流犹如开圆桌会议,这里没有主人没有权威,人人都是平等参与的一员。同时,Wiki能够提供“头脑风暴”的空间,让每一个参与者按照各自的思路,将一个观点进行发散性的延展。因此,参与编辑的学员(即Wiki社群)自动构成了一个学习及反思的共同体,实现了学员彼此之间的交流、明辨和反思的循环上升学习过程。(五)有利于学员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学员可以在日常教学中随时将自己头脑中瞬时产生的一些想法记录在Wiki上,虽然这些观点可能还不成熟,也难以用文字表述,但是学员可以利用Wiki提供的各种图表、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辅助描述,还可以随时在自己原有记录的基础上进行不断补充和修改。经过一段时间,一些成熟的观点会慢慢在这些记录片断中呈现出来,这些成熟的观点往往就是隐含在学员头脑中难以表述的教学经验和技巧。因此,Wiki不仅能挖掘出学员个人的隐性知识,还使它们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性,能较为容易的转化为显性知识,同时也为其他学员学习和利用这些知识提供了更直观、快捷的途径,从而提高了知识形式转化的效率。(六)有利于培训结果的评价。Wiki可以保留网页每一次更动的版本,每个页面都有更新“历史”,即使参与的学员将整个页面删掉,管理者也会很方便地从“历史”中恢复。并且通过任意两个版本之间的对比,Wiki会自动找出他们的差别,也就得出了该学员的“贡献”。这种“历史”和“贡献”可以为学员培训结果的考核提供较客观的依据。鉴于此,笔者试着将Wiki“开放编辑、多人协作模式、内容逐步积累、网状知识链接”等优势运用到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以方便学员深层交流和相互学习。[3]三、Wiki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应用模式林信成、陈莹洁[2005]在研究建立“台湾棒球维基馆”的过程中,提出一个适用于Wiki协作环境的金三角模式,如图1所示[4]在此模式中,构成Wiki协作环境主要有系统、社群与内容三要素,而这三要素之间的运作过程,则由平台技术(PlatformTechnology)、知识组织(KnowledgeOrganization)和管理策略(ManagementStrategy)三大面向加以串接,形成完整体系,简述如下:1.系统:系统是整体Wiki协作环境的基础建设,是由网页服务器、服务器端程序与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构成,并统称为WikiSoftware。2.社群:在Wiki使用者的角色中,主要是由读者、作者与管理者所组成,读者是指仅阅读文章内容,并不进行任何的编辑动作的使用者;作者则不仅在于阅读,并实际参与编辑的核心使用者;管理员则是具有文章删除/恢复/锁定、账号封锁/开放、系统设定/维修等能力的具有较高权限的使用者。通过三种使用者角色来增进社群的发展和维持正常的运作。3.内容:数字内容通过使用者共同完成,任何成员都可以编辑与修改内容,更可以依据各种不同的知识组织技术进行分类、索引等加值处理,以提升数字内容的质量,而内容主题并不一定限制,可以是任何主题。4.平台技术:在系统与社群间通过平台技术作为媒介,将知识完整呈现并提供利用,在Wiki协作环境里,无论是读者、作者、管理者都必须对系统有所了解。5.知识组织:内容经由知识组织的过程存放于系统中,以达到内容增值的目标;同时系统也应提供强有力的知识组织工具。6.管理策略:社群之间需制订一套管理策略,以维持社群的运作,如编辑守则、质量守则等,以作为内容协作的遵循的依据。四、利用Wiki构建虚拟学习共同体(一)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原则将“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培训模式应用在教师培训中能够更好的调动教师参与的自主性、能动性、创新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是根据教师的实践和自我提升的需求产生的,而并非是自上而下的,这样的培训模式更尊重每位教师个性发展的需要,能帮助他们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价值。2.学习共同体拥有共同的目标,有助于团队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教师之间因有着共同的追求而在团队中热情参与、相互切磋、相互分享、相互分享,共同提高[5]。3.学习共同体是个连续的、便利的、友好的,基于学校情境的支持系统。它可以弥补很多培训缺乏后续跟踪指导、一次终结式的不足。4.学习共同体更是一个经验分享型的组织。在这里,资源是流动的、交互的,可以充分发挥本地区信息技术资源的优势,优化、开发新的资源,引导资源在本地区的共享。学习共同体内的交流与协作需要在提供良好交互功能服务的环境中展开。虽然目前有很多种基于网络环境的交互方式,如电子邮件、BBS、聊天室、意见投票、视频会议等。但随着Web2.0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性软件,Wiki显现出了它在构建虚拟学习共同体中的独特优势。一种良好的学习共同体有4大构成要素,分别是信任感、归属感、分享感和互惠感[6]。而Wiki则有助于这4大要素的形成。(二)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功能学习共同体具有两种基本功能[7]:①社会强化,即建立学习共同体能满足学习者的基本需要和自尊,形成开始学习的内部准备;②信息交流,即主要关注成员之间的协作与知识的建构。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功能除了基本的两项功能外,还要提供学习者三类不同类型的支持[7]:①学术支持,即主要是助学者对学习者提供的帮助,通过助学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来实现;②认知支持,即依赖于学习者相互之间的交互活动;③人际支持,即通过人际沟通获得鼓励与支持。提供了这些支持,学习者不仅可以从助学者那里获得学术帮助,而且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来获得认知支持,看到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从而反思自己的理解。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不仅能使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者有归属感,而且通过各种交互,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同时,学习者自身也可成为资源的建设者。五、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实例与评述总的来说,各种网络工具,只要能提供良好的交互环境,都可以作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平台。本文以wiki为例来说明其构建的关键技术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一)利用Wiki技术建立网络学习共同体平台的关键问题Wiki的哲学是“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知识的创建与积累。然而,用于培训目的的Wiki网站,有一定的严肃性,需要充分考虑平台的安全问题。为了维护Wiki网站的正确性,Wiki在建构技术和运行模式上制定了一些规范,以便做到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受众参与其中,又降低众多参与者带来的风险。这些技术和规范包括[8]:1.通过内在的配置管理技术,保存网页每一次版本的变更。在网站遭受破坏后,管理员能方便地从配置中恢复页面的最正确版本。另外,通过配置管理技术,Wiki站点能提供页面任意两个版本之间的差异。2.尽管与Wiki倡导的开放精神相违背,Wiki仍提供页面锁定功能。通过该功能,管理员锁定某些重要页面,以防止页面的编辑。3.通过页面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