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徐彬哈哈哈1/5椎间盘(intervertebraldisc):是连接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第1及第2颈椎之间除外,成人共有23个椎间盘。椎间盘由两部分组成,中央部为髓核,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周围部为纤维环,由多层纤维软骨环按同心圆排列组成,牢固连接各椎体上下面,保护髓核并限制髓核向外膨出。椎间盘既坚韧又富有弹性,承受压力时被压缩,压力消除时又复原,具有“弹性垫”样缓冲作用,并可增加脊柱的运动幅度。由于颈腰部的纤维环前厚后薄,纤维环破裂时,髓核易向后外侧突出,突入椎管或椎间孔,压迫脊髓或脊神经,临床上称为腰椎间盘突出,以第4-5腰椎间盘突出最为常见。翼点(pterion):颞窝前下部较薄,在额、顶、颞、蝶骨汇合处最为薄弱,此处常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为脑膜中动脉沟,沟内有同名动脉通过。故受暴力打击易引起骨折造成颅内出血。斜角肌间隙(scalenespace):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称为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腹股沟管(inguinalcanal):由外上斜向内下方,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长约4.5cm。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的一个肌和腱之间的裂隙,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有2口、4壁。管的内口称腹股沟管深(腹)环,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1.5cm处,为腹横筋膜向外的突口。管的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皮下)环,在耻骨结节的外上方,为腹外斜肌腱膜形成。管有四个壁,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是腹股沟韧带。腹股沟管是腹前壁下部的薄弱区,在病理情况下,腹腔内容物若经腹股沟管腹环进入腹股沟管,还可经皮下环突出,下降入阴囊,形成腹股沟斜疝。海氏三角/腹股沟三角(Hesslbach(inguinal)triangle):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区。海氏三角是腹前壁下部的薄弱区,在病理情况下,腹腔内容物若从海氏三角处膨出,形成腹股沟直疝。咽峡(isthmusoffauces):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它是口腔和咽的分界。齿状线(dentateline):肛瓣与肛柱的下端共同形成锯齿状的环行线称齿状线或肛皮线。此线以上是粘膜,以下为皮肤。齿状线上、下部分的肠管在动脉来源、静脉回流、淋巴引流以及神经支配等方面都不同,这在临床上有很大的意义,如在齿状线以上发生的病理性静脉曲张突向肛管腔内称为内痔,在齿状线以下称为外痔,跨越于齿状线上下的称为混合痔。胆囊三角(CalotTriangle):由胆囊管、肝总管和上方肝的下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三角内有胆囊动脉通过,此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声门裂(rimaglottidis):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底部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分,声门裂的前三分之二位于两侧声襞之间,称为膜间部,与发声有关,后三分之一位于杓状软骨底部之间,称为软骨间部。肋膈隐窝(costodiaphragmaticrecess):(各部壁胸膜相互移行处的胸膜腔,即使在肺深吸气时,肺缘也不能伸入其内,故名胸膜隐窝。)最大的胸膜隐窝位于肋胸膜和膈胸膜的转折处,称肋膈隐窝,又称肋膈窦。此窦左右各一,整体呈半环状,是胸膜腔位置最低的部分。胸膜发生炎症时,渗出液首先积聚于此处。肾区(renalarea):即脊肋角,在腰背部,肾门的体表投影位于竖脊肌外侧缘和第12肋的夹角处,称肾区。肾炎和肾盂肾炎时肾区可有叩击痛。By徐彬哈哈哈2/5膀胱三角(trigoneofbladder):在膀胱底的内面,其外上角的两个输尿管口与其下角的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区域,粘膜始终平滑而无皱襞,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精索(spermaticcord):为柔软的圆索状结构,从腹股沟管深环穿经腹股沟管,出皮下环后延伸至睾丸上端。其内主要有输精管、睾丸血管、输精管血管、神经、淋巴管和腹膜鞘突的残余(鞘韧带)等。精索表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精索外筋膜、提睾肌、精索内筋膜。直肠膀胱凹陷(rectovesicalpouch):腹膜在男性膀胱与直肠之间移行反折形成的凹陷,凹底距肛门约7.5cm。站立或坐位时,是男性腹膜腔的最低部位,故腹膜腔内的积液多聚存于此,临床上可进行直肠穿刺进行诊断和治疗。直肠子宫凹陷(rectouterinepouch):又称Douglas腔,子宫后面的腹膜从子宫体向下覆盖子宫颈,再转至阴道后穹的上面,然后反折至直肠的前面,转折处形成一个较深的凹陷,凹底距肛门约3.5cm。站立或坐位时,是女性腹膜腔的最低部位,故腹膜腔内的积液多聚存于此,临床上可进行阴道后穹穿刺进行诊断和治疗。小网膜(lesseromentum):是由肝门向下移行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结构。从肝门连于胃小弯的部分称为肝胃韧带,其内含胃左、右血管,胃上淋巴结和至胃的神经等。从肝门连于十二指肠上部的部分称为肝十二指肠韧带,其内有进出肝门的三个重要结构通过:胆总管位于右前方,肝固有动脉位于左前方,两者之后为肝门静脉。上述结构周围伴有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丛。外伤性肝破裂时,可压迫小网膜的右侧部分(即肝十二指肠韧带)以暂时减少肝的出血量。小网膜的右缘游离,其后方为网膜孔,经此孔可进入网膜囊。大网膜(greateromentum):为连于胃大弯和横结肠之间的四层腹膜反折,形似围裙覆盖于空、回肠和横结肠的上方,其左缘与胃脾韧带相连续。构成小网膜的两层腹膜分别贴被胃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前、后两面向下延伸,至胃大弯处相互愈合,形成大网膜的前两层,后者降至脐平面稍下方,然后向后反折向上,形成大网膜的后两层,连于并包绕横结肠并叠合成横结肠系膜,贴于腹后壁。大网膜前两层与后两层之间的潜在性腔隙是网膜囊的下部,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网膜前两层和后两层常粘连愈着,致使其间的网膜囊下部消失,由于胃大弯下延的两层腹膜常与横结肠愈着,这时连于胃大弯和横结肠之间的大网膜前两层称为胃结肠韧带。大网膜前两层或后两层的腹膜间含有许多血管分支,胃大弯下约1cm处有胃网膜左、右血管,他们分别向胃大弯和大网膜发出许多分支(胃支和网膜支)。沿大网膜的血管附近有丰富的脂肪和巨噬细胞,后者有重要的防御功能。大网膜的长度因人而异,活体上大网膜的下垂部分常可移动位置,当腹膜腔内有炎症时,大网膜可包围病灶以防止炎症扩散蔓延,故有“腹腔卫士”之称。小儿的大网膜较短,一般在脐平面以上,因此当阑尾炎或者其他下腹部炎症时,病灶区不易被大网膜包裹而局限化,常导致弥漫性腹膜炎。大网膜的血管常用作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的供体血管。整形外科常使用带血管蒂的大网膜片铺盖胸、腹壁或颅骨创面,作为植皮的基础。三尖瓣复合体(tricuspidcomplex):三尖瓣环(纤维环)、瓣尖、腱索和乳头肌在功能上是一个整体,合称三尖瓣复合体,共同保证血液的单向流动。当心室收缩时,三尖瓣受血液的冲击而相互对合,封闭右房室口。由于乳头肌的收缩和腱索的牵拉,使瓣膜紧密闭合而不至于翻向心房,从而防止血液向心房逆流。其中任何一部分结构发生病变,均可造成三尖瓣闭锁不全或狭窄,导致心内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二尖瓣复合体(mitralcomplex):二尖瓣环(纤维环)、瓣膜、腱索和乳头肌在功能上是一个整体,合称二尖By徐彬哈哈哈3/5瓣复合体,共同保证血液的单向流动。当心室收缩时,二尖瓣受血液的冲击而相互对合,封闭左房室口。由于乳头肌的收缩和腱索的牵拉,使瓣膜紧密闭合而不至于翻向心房,从而防止血液向心房逆流。其中任何一部分结构发生病变,均可造成二尖瓣闭锁不全或狭窄,导致心内的血液动力学改变。窦房结(sinuatrialnode):位于上腔静脉根部与右心耳交界处的心外膜深面,呈长椭圆形或梭形,有窦房结动脉穿行。窦房结是心的正常起搏点,具有较高的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节细胞产生的节律性冲动传向心房肌使心房收缩,同时向下传至房室结动脉韧带(arterialligament):在肺动脉干分叉处的稍左侧,有一束短的纤维结缔组织索连于主动脉弓的下缘,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动脉导管是胎儿时期连接肺动脉与主动脉的一条动脉管道,将肺动脉的血导向主动脉)。动脉导管在出生后不久闭锁,若出生后6个月后仍未闭锁,则为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称动脉导管未闭。颈动脉窦(carotidsinus):为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窦壁外膜较厚,其中有感受压力的神经末梢称压力感受器。当动脉压变化时,经窦壁而刺激感受器,通过中枢反射性地调节心跳以及末端血管的变化,使血压保持平稳。颈动脉小球(carotidglomus):是一个扁椭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后方,同主动脉小球一样,属化学感受器,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和氧分压的变化。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或氧分压降低时,反射性地促使呼吸加深加快。静脉角(venousangle):头臂静脉左右各一,分别由同侧的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而成,汇合处的夹角称静脉角。是淋巴导管注入静脉的部位,左侧有胸导管注入,右侧有右淋巴导管注入。乳糜池(cisternachyli):胸导管的起始部由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由于肠干收纳了来自小肠消化吸收的含有脂肪微粒的淋巴,呈乳白色,称乳糜,因而汇合处的膨大称乳糜池。乳糜池通常位于第12胸椎至第1腰椎的前方。视神经盘(opticdisc):在视网膜内面,于视神经起始处有一直径为1.5mm的圆盘状隆起,称视神经盘。在活体上呈淡红色,中央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出入,此处无感光细胞,故称生理盲点。黄斑(maculalutea):在视神经盘的颞侧稍下方约3.5mm处,有一直径为2mm的黄色圆形区域称黄斑,其中央有一凹陷称中央凹,此处感光细胞最密集,是感光最敏锐部位。神经核(nucleus):在中枢神经系统,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或柱,称为神经核。神经节(ganglion):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神经节。其中,由假单极或双极神经元等感觉性神经元胞体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神经节属于感觉性神经节;而由内脏运动神经元的胞体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则为内脏神经节(植物神经节)。纤维束(fasciculus):又称传导束,在白质中起止、行程、和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合成束,称为纤维束。每一纤维束自一定的神经核发出,此神经核即称为该束的起核;一纤维束所终止的神经核,则称为该束的终核。By徐彬哈哈哈4/5马尾(caudaequina):腰、骶和尾神经根在椎管内几乎垂直下行,围绕终丝周围形成马尾。因第1腰椎以下已无脊髓,故临床上常在第3、4腰椎间或第4、5腰椎间进行穿刺,可以避免损伤脊髓,而且针尖也不易刺伤漂浮在脑脊液中的马尾。内侧丘系(mediallemniscus):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二级纤维在中央管腹侧中线上左右交叉后折向上,形成上行的纤维束叫内侧丘系。该系在延髓,位于中线和下橄榄核之间,椎体背侧;达脑桥后,位于被盖腹侧边缘,与基底部相邻;至中脑,则移向被盖腹外侧边缘,红核的背外侧;最后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内侧丘系传递来自对侧躯干和上、下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位置觉、振动觉和运动觉)和精细触觉。锥体束(pyramidaltract):起源于大脑中央前回合中央旁小叶前部。自大脑皮质发出后,经端脑内囊至中脑的大脑脚底,穿越脑桥基底部时,背横行纤维分隔成若干小束,在脑桥下端重新汇合,至延髓上部的腹侧中线两旁聚为椎体,在椎体的下端,大部分纤维越至对侧,形成椎体交叉。锥体束由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组成,其中自大脑皮质发出的下行纤维束中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纤维为皮质脊髓束,止于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称为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损伤后对侧上、下肢中枢性瘫痪,皮质核束损伤后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和舌肌瘫痪。锥体束的功能主要为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Babinski征是锥体束损伤的特异体征。小脑扁桃体(tonsilofcerebellum):在小脑的蚓垂两旁,靠近延髓背面的小脑半球向下膨隆,称小脑扁桃体,它的位置靠近枕骨大孔。当颅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