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泰戈尔2011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2011年1月16日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吕祖善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和政府的主要工作“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多发频发的自然灾害,全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浙江省委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扎实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省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科学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初步统计,2010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7100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1.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1800元。农业增加值持续增长,服务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均突破万亿元,服务业增速连续五年高于生产总值增幅,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23%和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突破万亿元,分别达到12488和10163亿元,年均增长13.3%和16.9%,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进出口总额达到2535亿美元,其中出口达到1805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8.7%和18.6%。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2010年全省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4895和2608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和1.4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000亿元,增长1.8倍,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2.6万元,比2005年提高50%。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由1.22%提高到1.82%。万元生产总值能耗0.72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20%,以年均增长7%的能源消耗支撑了年均11.8%的经济增长。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下降16.2%和20.9%,能源利用水平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居全国前列。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59元,年均实际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3元,年均实际增长8.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全国最小的省份之一,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21094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倍。城乡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增加到35.3和58.5平方米。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率先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十五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比2005年分别提高7和11个百分点。每千人执业医生数、床位数达到2.1人和3.4张,比2005年增长16.7%和17.7%,城乡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人均预期寿命由75.8岁提高到76.9岁。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保持稳定。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一)、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经济保持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金融危机冲击初期就及时提出并实施“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工作方针和一系列措施,连续三次召开有万人参加的经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动员和部署全省人民打一场“保稳促调”攻坚战。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实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省级财政安排115亿元用于以“七线两枢纽”为重点的铁路现代化项目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跨海大桥、甬台温铁路、沪杭高铁、滩坑电站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运行。新建和改造高速铁路750公里,新增高速公路1517公里,新增6000千瓦以上电力装机2514万千瓦,新增沿海港口货物吞吐能力3.5亿吨。切实抓好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积极推动中心镇建设和农村住房改造,已改造建设农村住房72万户。实施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促进消费的政策。大力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及时出台稳定外贸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扩大信贷规模,推动金融创新发展,2010年新增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7714亿元,比2005年增长2.6倍。利用资源环境约束和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深入实施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规划,积极推动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规划和启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深入推动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和农技推广体系,积极培育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努力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省财政“三农”投入累计3202亿元,年均增长24.8%。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举,编制实施11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和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抓好42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示范区建设,实施技术改造“双千工程”,重点培育146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大力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引导生产加工企业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拓展。推动建筑业提升发展,2010年建筑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制定实施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推动4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和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着力培育108家服务业重点企业,推动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积极争取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建设港航强省,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到6.29亿吨。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来抓。制定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加大自主创新扶持力度。2010年全省财政科技投入达到121亿元,比2005年增长1.7倍,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830亿元,比2005年增长1.58倍。规划建设省科研创新基地,建立57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820家,实施26个重大科技专项、2548个重点科技项目,“十一五”时期全省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23项,比“十五”时期增长1.3倍。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扎实开展国家级标准化项目试点,累计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1.8万件、中国驰名商标264件。完善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实施10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编制实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创新团队建设,五年引进各类人才15.8万人,科技人力资源指数从全国第13位上升到第6位。把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作为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制定实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实施“节能降耗十大工程”,积极推进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突出抓好重点企业节能降耗,积极推进节能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累计淘汰落后炼钢能力231万吨、水泥生产能力2397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531万千瓦。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全面完成“811”环境污染整治和“811”环境保护行动目标,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推进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建成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监控网络,实行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目标管理考核,实施省级财政对水系源头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环境污染集中整治力度。八大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73.7%,比2005年提高18.1个百分点。推动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启动建设25个循环经济试点基地。抓好节约集约用地六大工程和百万造地保障工程,完成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累计新增耕地144万亩,万元生产总值用地从2005年的70.1平方米下降到41.9平方米。(二)、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发展的协调性明显提高。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率先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编制实施县市域总体规划,完成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推动杭州、宁波、温州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建设,着力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和服务功能,大力推进中心镇改革发展和中心村建设,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全省城市化率达到59%,居各省区前列,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人口新增690万人,全省等级公路通村率和客运班车通村率分别达到99.5%和91.6%,乡镇连锁超市、行政村放心店实现全覆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累计完成示范村630个、整治村12306个。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地区扶持,省财政累计转移支付1135亿元,年均增长28.6%。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累计签订山海协作特色产业项目3971个、到位资金865亿元,组织劳务培训28万人次。加大乌溪江、紧水滩、百丈漈等库区困难群众和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帮扶力度,加快高山远山、重点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群众下山脱贫步伐,累计搬迁10.78万户、37.2万人。欠发达地区及海岛发展环境明显改善,衢州、丽水和舟山三市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按照“念上书、念好书”的要求,扎实推进城乡教育改革发展。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累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502万人次,新建改造宿舍和食堂285万平方米,培训教师21万名,为38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爱心营养餐。积极化解义务教育债务,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大力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免除中等职业学校困难家庭学生的学费。加强高校“重中之重”学科建设,对大中专院校农业种养类专业本省学生实行免交学费。按照“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加强预防少生病”的要求,全面推进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加快城乡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完成两轮农民健康体检,参检农民4250万人次,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0%,城乡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标准达到人均20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和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工程”,开展“种文化”和“送文化”活动。累计送9.1万场演出、110万场电影、1015万册图书到农村,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和城乡低保户免费收看有线电视,西湖文化广场、浙江美术馆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开放。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我省运动员在奥运会等国际国内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继续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免费婚检和免费孕检率大幅度提高,分别达到80.5%和90.4%。积极发展妇女、儿童、老龄事业和红十字、慈善等公益事业。大力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惠及26.3万残疾人。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发挥作用。民族、宗教、侨务、外事等工作取得新成绩。(三)、坚持民生为本、企业为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完善保障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制定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把为民办实事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解决就业、就医、就学、社保、住房、交通、公共安全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全省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累计达7595亿元,年均增长21.1%,连续五年财政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把推动企业平稳健康发展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来抓。全面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活动,加强对企业的解困、扶持和服务。采取结构性减税政策和取消、暂停、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措施,较大幅度减轻了企业负担。加强煤电油运综合协调和银企对接,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大力推动就业创业,努力促进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众增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加强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的就业工作。五年新增城镇就业391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发现